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诗性审美由于自身的形而上的趋向问题使诗性审美自身逐渐的被边缘化,当然这个过程是伴随在传统的艺术家主体与现实客观之间关系被个人化的观念取代的过程,这同时也说明其自身在现代艺术中的滞后性是造成了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总结了唐诗中温度词的概念隐喻研究现状,用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唐诗中温度词在态度和信仰域、情感域、社会和经济地位域、状态域、疾病域五种不同目标域的映射中表达的内涵,举例说明唐诗中暖、炎、冷、寒等温度词概念隐喻的巧妙运用,为唐诗的赏析、流派之争及翻译等提供认知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叶斌 《职业》2013,(5):138-138
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写生过程中抓住第一感觉,突出画面中心,注重画面构成,大胆地进行主观色彩处理,从而丰富画面效果,巧设情境,增加画面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个非常幽婉而凄美的文学意象为文人墨客们所反复吟咏和鉴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恒久题材,这就是望夫石意象。望夫石意象直接来源于民间的望夫石神话传说,其深层文化背景在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徭役征戍,仕进宦游造成的夫妻分离,这种社会现实使许多妇女成为盼夫归来的望夫女。结合这一意象的深层文化根源,可以发现这一意象蕴含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如张力美、无言之美、悲凉美。从其思想根源来看,望夫石意象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审美化体现。  相似文献   

5.
东北流亡作家的散文创作直面人生、刚柔相济,集中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生活。萧红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充满诗意的叙述,将独特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情感写进散文中;萧军的散文创作遒劲刚健,记录着他流亡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李辉英的散文集中反映了日伪统治下东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生活;白朗创作的散文抒发了异地流亡生活中浓浓的怀乡情;姜椿芳以愤怒、忧郁的心境描写国土沦陷给东北人民带来的切肤之痛。  相似文献   

6.
马雷  颜培芬 《现代妇女》2014,(6):290-291
在人类文明长河中,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以凝练的语言、别致的声律和丰富的意象满足人们的社会情感需求。作为东西方诗坛中的两枚瑰宝,唐诗与十四行诗的研究成为研究者探讨的永恒话题。本文将通过对比唐诗与十四行诗中相通的自然意象,探究隐含在两种艺术形式后的隐喻和原型模式,从而揭示出人类相同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7.
萧萧 《女性大世界》2005,(12):142-143
阿累是学武出身的.他的工作是常年在各大影视基地跑来跑去,他不是做武术指导而是专门给别人做武打替身,我是在《风月剑》的片场见到阿累的。  相似文献   

8.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中国文学作品评论的两种传统方法,多用于诗学意义的探讨。相较于诗词,小说的文本解读亦可运用这两种方法。只是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世俗化浪潮的影响,文学开始向现实妥协,作家与作品表意的一致性受到质疑。因此,在解读中原作家群的小说时,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运用上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需要我们细细斟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唐诗的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艺术性,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音乐美、抒情性和语言凝练等三个方面,研究中国古代唐诗的艺术性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至为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沈静如  陈斌蓉 《现代交际》2013,(9):39-39,38
作为各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文化意象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意象翻译传递文化差异,力求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文蕴涵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分析唐诗中文化意象翻译,表明译者通过采用适当策略对文化意象语言的字面转换拓展为对文化的内涵传递。  相似文献   

11.
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文章试从饮食角度切入,以《全唐诗》为脚本,探究唐代百姓的饮食习惯。不同于皇宫贵族奢华、富态的饮食喜好,普通家庭的日常饮食往往是一个时代最真实、淳朴的缩影,它象征着平民百姓对于天地赐予食粮的虔诚态度以及秉持勤耕劳作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比中西对景物观察方式、追求目标的不同,阐释在风景油画的创作中,通过远的表现方法,融入中国美学理念,体现画面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由于风俗、传统文化以及地域差异等因素,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取材方式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绘画作品不同画种、不同内容、不同画面、不同色彩、不同表现手法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风景,不仅在世界观与艺术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它们在传统的审美与美学观念上也有所不同。当然,随着中西方在艺术文化领域的不断交流,山水画与油画风景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14.
毕星星 《中外书摘》2011,(12):15-18
1958年李希文参加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时,和郭沫若对诗唱和,一时传为佳话。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与会代表,和李希文握手照了相。李希文怎样走上文坛顶层,又怎样被抛弃被忘却?这个农民走过了怎样的迂回曲折的文化成名之路,身后又凄凉到无人知晓?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明珠,而唐诗翻译一直是许多翻译家研究的对象,本篇论文从阐释学的角度浅析了唐诗的意境翻译。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阐释学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内涵。而诗歌作为意象的集合体,需要译者加以阐释而非简单重组,这样读者才能更加准确理解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文学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深深影响下,无论创作现念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极大影响。先锋小说以及一批锐意探索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的青年作家的异军突起,对中国文学注入了一剂新鲜力量。先锋派作家作为一代深受后现代大师影响的作家群体,他们的文学创作有很多后现代的因素。本文就中国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因素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犬作为中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不同题材、不同情感、不同功用的文学作品中的犬的意向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本文意在通过讨论唐诗中犬的意向,让读者了解唐朝时期犬的地位与文化指向等。  相似文献   

18.
九月 《老年世界》2008,(24):1-1
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田中光夫,曾在东京的一所中学当校工。尽管周薪只有50日元,但他十分满足,很认真地干了几十年。就在他快要退休时,新上任的校长以他“连字都不认识,却在校园工作,太不可思议了”为理由,将他辞退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葛兆光先生《唐诗选注》的浅析,使读者大致了解了作者选注唐诗的客观态度以及依照写作美学与审美意识进行的独立性解读;尤其是双重的评判,让读者更加精准地理解了所选的每一首诗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0.
诗性智慧的养成,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意义重大。专业知识结构的学习,幼教教师独特风格的养成,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建设专业文化都与其密切相关。促进学前学生诗性智慧的养成可以采取如下对策:营造理想和梦的愿景文化;走向自传的课程学习;构建学前学生学习共同体;开展教育时机和教育情境的智慧性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