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受、认识、评价以及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历史过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应该是指从俄国“十月革命”到1927年“八七”会议这一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观.它的形成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即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前的初步接受期、从“五四运动”到党的“二大”的形成确立期、从党的“二大”到“八七会议”的转变发展期.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到20世纪,文学理论的母题经历了从“文学与社会”到“文学与语言”的蜕变,并且正在朝向21世纪的“文学与图像”渐行渐近.后者作为新世纪之“新学”,参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可将其命名为“文学图像论”.“文学图像论”认为应当回到亚里士多德“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文学观;文学语象如何外化和延宕为视觉图像,视觉图像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言说,以及语言和图像作为人类符号体系之两翼的比较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范畴和方法.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新学”作为跨学科之原创,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并非所有的构想都可能转化为现实,即使它是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论大学自我教育(即自我修养)的专门文献.它产生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是这一时期儒家伦理、政治、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从目的到程序,从内容到方法,已构成了大学自我教育的完整体系。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是从宋代以来影响是深广的.鲁迅曾经指出:“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来”,又指出;“古文化之裨助着后来,也束缚着后来”.今天研究《大学》,对于我们清除传统的封建主义精神文明的锢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了从余华小说《活着》到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叙事语法的转换 ,进而考察从小说到电影的审美嬗变 ,1 .题旨的暗变 :从“忍韧”到“苟且”;2 .基调的转变 :从“沉郁”到“微亮”;3.风格的转移 :从“荒诞”到“反讽”;4.视角的移心 :从“冷峻”到“移情”。《活着》既是余华向“先锋写作”的告别 ,也是张艺谋对“民族寓言”模式的摆脱。  相似文献   

5.
启蒙是一个具有永恒价值的题目,但启蒙并不独属于哪个时代,它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由蒙蔽到启蒙,再到时代精神的确立,这是它的基本逻辑.就西方近代启蒙运动而言,它的内在逻辑应当是“基督教的蒙蔽”——“感性启蒙与理性复苏”——“理性主义主导下的自主精神”,这一过程使得“自主”成为这场运动塑造的真正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6.
朗费罗的著名诗歌之一是《箭与歌》.对于这首小诗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是要弄清楚“箭”和“歌”的象征意义.“箭”实际上象征着“恶”;“歌”象征着“善”.只有体会到了这一层意思,才能理解到诗人的道德情操,才能体会到该诗的美感,才能把它翻译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7.
《学记》是记述我国古代教育的最早的一篇专门著作.它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际,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内容,从教师到学生,等等,有正面的阐述,也有反面的揭露,是中国古代的一篇比较完整、系统的教育作品.研究它,特别是研究它的教学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不无帮助;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促进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富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四人帮”毁灭文化遗产的罪恶行径,也是一种批判.兹就其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上的成就,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民主”的本义是“民之主”.它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劣根性,主张由英明的执政者代民作主,为君主专制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这是它最受诟病的地方;同时它要求充当“民主”的君主像“民之父母”一样“养民”、“教民”,这却是与现代“民主”追求的人民权益存有交叉面的,是古代“民主”积极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现代“民主”源自西方,本义是“公民自主”.它肯定每一个公民的天赋自主权,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不过“公民自主”往往以代议的方式实行,而代为反映民意的“间接民主”在实施环节会发生“议员变猪仔”的猫腻,所以对于现代西方式的“民主”也不可一味拔高.国内外历史上,曾发生过将“民主”的“民”从全体“公民”缩小到部分“人民”,从而剥夺国家中另一部分非人民的公民的“民主”权利的沉痛教训.这是值得我们记取的.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应当是对全体公民而言的“公民自主”.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是在历史性冲突与文化变迁中成长起来的,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同诞生的,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也和“五四”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样曲折、复杂、多变。“从要把诗做得‘不象’到把诗做得‘象诗’,这一思路画出了中国新诗从孕育到成长的轨迹。”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去研究“五四”新诗,从“不象诗”到“象诗”正是经历了“文化回流”到“雅俗契合”的审美过程:“五四”新诗的审美追求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交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对家庭承包经营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排斥到肯定再到指导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从“两个不许”到“两个可以”、从脱资本主义之“帽”到加社会主义之“冕” ,从“权宜之计”到“长远大计”三次重大突破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总结近年来《鹖冠子》研究成果,提出以下看法:1. 《鹖》的作者不只鹖冠子一人。2.《鹖》是否提出元气论仍值探讨。3.《鹖》的篇卷愈来 愈多的原因。4.《鹖》 是否伪书值得探讨,其成书年代在战国秦汉之际。5.有关《鹖》的版本和注释研究简介。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衍《老》,一是为了拨正历来解《老》中的错误,还《老子》以本来面目;同时批评历史上因不善用《老子》而导致的祸乱。二是为了曝显《老子》之失,将它引导到儒家的正确方向上来。三是为了指出《老子》的优长之处,以与儒家大正中和之道会通。他的诠释和发挥着重于三个方面:以道为中心的本体论,以气为中心的宇宙论,以守一主静为中心的修身治国论。通过对《老子》之旨的重新揭示,王夫之表达了他既批评佛老又吸取其合理思想充实儒家的诠释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古代褉礼就是一种在水边举行除垢去灾的祭祀礼仪。它包含衅浴除邪、高禖祈子、野合结好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古代褉礼的内容予以论述,从而阐明其源于商祖先契的诞生过程。古代褉礼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生育文化与婚姻文化状况,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化史、民俗史、婚姻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风骨"是对文章的美学要求,"风"是对文章感情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语言、思想、逻辑性、结构、文体等方面的美学要求,"采"是语言的修辞美."风"主要是纯正之美兼有自然、脱俗、灵动之美,"骨"是刚健之美."风骨"的本质是"气".  相似文献   

15.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与“使气飞动”分别是钟嵘对张华部分诗歌与元兢对王融诗歌“霜气下孟津”的评语。通过对所评之诗的对比,可以看出,在诗歌创作中,文气对文情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气有人气与文气的分别,但二者在内涵上有着最终追求的一致性,而且可以实现对情感抒发的引领与超越,使抒情脱离宣泄与绮靡。所以在文学创作中,应该主动追求气的涵养,并援气入情,做到情与气的互补互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古时期,“起”因为经常与“如厕”连用,在语用需要和转喻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一个新义———如厕,并作为婉辞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17.
《文选》分类的确有可议之处,尤其是其小类。但这往往是"天然地"存在的,所以只要对一大批文章进行较细的分类,就难以完全避免他人之"议"。姚鼐、章学诚诸家的批评主要是因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实际操作与理论要求间的差异及其"不思当时事实"所致。姚说似是而非,《古文辞类纂》亦多类似《文选》之"失";章说太半责非其所当责,少半或有理,而萧统"持之有故"。《文选》在文体分类方面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尽管其更多的只是继承而非新的建树。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不同,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气是中国哲学史主干范畴之一,气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在中国古典气论哲学史上,张载是气一元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以气为本体的哲学逻辑结构,"太虚即气"、"气兼有无"、"气则有异"和"一物两体"等哲学命题的出现,标志着古典气论已趋至内涵的丰富性、逻辑的思辩性阶段.与以董仲舒、王充和纬书为代表的两汉元气论相比,张载气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弥补了古典气论哲学形而上不发达的缺陷.独具特色的关学气论的问世,标志中国古典气论达到了顶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姜子牙(吕尚)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吕川(今山西霍县),迁居于古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井儿村)。他在遇西伯昌以前曾垂钓于古陈仓磻溪(今陕西宝鸡县南秦岭山麓伐鱼河谷地),磻溪遂成为3700年来人们仰慕的圣地,也是古今人赋诗撰的旅游胜地。他助周灭商后被武王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开创了继承周化的齐国。其后裔子孙分布于齐、陈仓等地,形成吕、姜、尚、井、章、邱、丘、柴、高、卢、浦、骆及桓等姓家族,为中华古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宝鸡县作为姜子牙的发迹与其后裔封国地,在历史与现实中享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吕氏游秦时间和洛阳封地证据说明《策》之可信不及于《史》 ;满十月为“大期” ,不满十月为“小期” ,特书大期而生含有遮人耳目的小期之义 ;“豪家女”出身黑道豪家 ,与邯郸姬并不相乖。《史记》记载无误 ,秦始皇的确出自吕不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