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村 《决策探索》2010,(5):37-39
像北京那种一个饭局人越吃越多的事情,在上海基本是没有的。又不是去充军,在上海吃饭不可以临时抓人。  相似文献   

2.
宗禾 《领导文萃》2012,(11):119-124
食、色,性也。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吃饭更重要的了。贺岁大片《鸿门宴》全国公映之后,更引起读者对古代饭局的关注。在中国历史上,饭局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饭桌可以改变历史,筷子也可  相似文献   

3.
正吃的有"讲究"不少贪官给人的印象是"爱吃",频繁穿梭于大小饭局,山珍海味一顿胡嗨之余完成权钱交易。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和商人吉立昌经常在一起吃饭。一次,倪发科应吉立昌的邀请,去吉家吃羊肉饺子。吃完饭后,倪发科顺手挑了吉立昌3块较大的玉石籽料带回家。这吃的哪是什么羊肉饺子啊,吃的分明是玉石籽  相似文献   

4.
餐桌政治     
舒泰峰 《领导文萃》2008,(17):147-151
中国人将饭局作为一种工具,食客之意“不在饭,而在局” 吃饭从来不是一件小事,“民以食为天”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自然法则。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吃饭更是具有了一种“果腹”之外的内涵,这种内涵如此丰富,以至于如今的人类学中专门有个、学科门类叫饮食人类学——通过研究人类的饮食现象来窥探其背后深藏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饭局     
沈亮  朱秋坤 《领导文萃》2006,(6):168-172
饭局从来就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中国饭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见诸于廿四史之中的著名饭局更是不可胜数。中国历代的兴衰成败似乎都与饭局密切相关。饭局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与饭局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段延林 《领导文萃》2014,(22):68-70
正×年×月×日,陈教授因公到某市出差,见到了多年的老同学唐经理,晚上唐经理为老同学接风洗尘,并邀请了李科长、曾主任、王秘书、张局长、李局长五人于晚上6:30在×市×酒店×包厢吃饭。品味这场官场饭局,不难看出官员的到场顺序反映出官员权力的大小;称呼后面玩的是面子游戏;酒是官场饭局的精华所在;吃腻了山珍海味反而觉得土豆好吃则是对官员的一种绝妙讽刺。到场顺序:权力大小的反映官员迟到:看似无意实则是摆官谱。官员迟到,司空见惯、习  相似文献   

7.
易鸣 《领导文萃》2010,(13):143-144
<正>世上本来只有饭没有局,吃的人多了,也就有了饭局。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不是没饭吃,而是有太多非吃不可的饭。谈事儿要饭局,没事儿更要饭局,中国的社交文化基本上就是饭局文化。从前,生活是从一顿饭到下一顿饭,后来,生活是从一个饭局到下一个饭局。饭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  相似文献   

8.
王朔在<新狂人日记>中描述过一个叫"三哥"的,大家每天都顶着"三哥"的名目吃饭周一,三哥要去天津了;周二,三哥又不走了;周三,三哥真走了;周四,三哥回来了.王朔说:"剩下的就全周末--必须的." 这个三哥是典型的饭局达人, 最"骇人"的一次是在某次聚会上,7个人相互介绍后民现,彼此全叫"三哥",这几率真是小之双小,愣让王朔给碰上了.  相似文献   

9.
<正>在机关,有一类人如同昔日酒馆"小二",为机关"小二"。机关来客人,领导一挥手,他赶紧上前倒茶,恭恭敬敬地端给客人,然后问领导还有什么吩咐,再轻轻退出把门关好。到了饭点,领导安排饭局,他急忙赶到酒店,准备好烟酒,准备好菜单,等领导定夺。吃饭的时候,领导说喝酒他就喝酒,要喝多少他就喝多少,让替酒他就替酒。倘若领导酒后兴起要去娱乐一下,他便急忙联系歌厅,准备车辆,掂着领导的包儿紧跟其后。领导唱歌,  相似文献   

10.
饭局     
在日常生活中,饭局是聚会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看似简简单单的一顿饭,里面却有很多学问和讲究。如果一个人一天有一个饭局,那他肯定是个喜欢和别人交往的  相似文献   

11.
请领导吃饭     
正古往今来,请领导吃饭都是件复杂的事。近之则不逊,远之没气氛。仔细观察,其实请领导吃饭的氛围与成效如何,往往依赖于领导的能力,不仅是掌控大局的能力,还有掌控饭局的能力。比如《封氏见闻录》中记载,唐中宗年间,兵部韦嗣立、户部赵彦昭、吏部崔湜同时升官,于是请领导唐中宗在兴庆池吃饭,三部分别结扎彩船竞游助兴。三艘彩船,最先游过是兵部,领导于是率先和韦嗣立干杯。不久又来一船,上有吏部字样,领导又夸吏部的  相似文献   

12.
安全     
周六,去海景区游玩,中午就近到一快餐厅吃饭。走进餐厅,只见人头攒动,吃饭的人还挺多。因为餐厅是在负一楼,我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向四处查看,最后只发现一处安全门,是玻璃门,但却被链子锁扣住。  相似文献   

13.
饭局     
刘文起 《决策探索》2009,(21):91-91
饭局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宴会或宴请活动,其实并不这么简单。有人说,中国的社交文化基本上是饭局文化,这就是一门学问了。最早用饭局这个词的,据说是宋朝。宋人黄震的《黄氏日抄》中,就收有《六月三十日在城粥饭局结局榜》。宋朝皇帝重文轻武,对内对外都喜欢在饭局上解决问题,最早也是最出名的饭局是"杯酒释兵权"了,后来饭局渐渐盛行,清朝为甚,清末吾庐孺的《京华慷慨竹枝词》曰:"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  相似文献   

14.
重庆大饭局     
<正>关于历史上的饭局,中国人会首先想到鸿门宴。它实在太有名——公元前206年,运气很好的刘邦先攻入关中,占领秦朝首都咸阳。运气不太好的项羽遭遇秦军主力,缠斗太久,晚来一步。按照"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刘邦是赢家。项羽不服,他的谋士范增便琢磨了一个办法,在项羽的驻地鸿门组了个饭局,主宾当然是刘邦,主菜嘛,不好意思,是项庄舞剑。这个饭局刘邦硬着头皮去了,但他的主要表现不是饭量而是口才,一番情真意切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饭局     
透过饭局里的中国人,看得到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端的是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研究饭局文化,就是观察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史流变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6.
韩浩月 《领导文萃》2011,(21):122-123
有的人是喜欢应酬的,他们当中的领袖人物被称为“派对动物”或“饭局组织者”。这类人通常意气风发、左右逢源,握手寒暄、嬉闹玩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这类人,我并不反感,相反还颇为欣赏。人有能力大小之说,能游刃有余于各种应酬的场合,掌控场面,皆大欢喜,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一场饭局少了这样的灵魂人物,就会冷清得多。  相似文献   

17.
钟岷源 《领导文萃》2011,(3):121-125
毋庸置疑,岛内饭局文化由来已久。透过饭局里的政商影子,我们看到的是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当中有组织,有派系,有结交,有承诺,有阴谋,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  相似文献   

18.
章敬平 《领导广角》2001,(12):56-56
以前如果有10个人不在台湾的话,可以肯定其中9个人去了纽约或东京;现在这9个人会说他们去了大陆,而其中有6个人去了上海。选择大陆,西进上海,已成台商的宿命。  相似文献   

19.
(一)改变观念对从事商业活动至关重要,观念不同会使经商者的结局有天壤之别。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个乡下人外出谋生,一个准备去上海,一个打算去北京。他们在火车站等车时听邻座议论,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窗口相遇,正好互相换了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  相似文献   

20.
河之洲     
<正>让年轻人在年轻时做该做的事马云有一次去台湾,跟一群企业家吃饭。席间,每个企业家都跟他大谈创新,这些人年纪都很大。马云回去后写文章说:"假如七八十岁的人还在创新,我们的问题就大了,他们不相信年轻人比他们更会创新。其实,他们应该尽全力去帮助年轻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