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06-113
底层人物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是现代作家关注的焦点,方方也多次推出其关注底层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方方在底层叙事的策略中,多以女性为焦点,通过对女主人公坎坷、跌宕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书写出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和精神困境,探讨其悲剧人生的成因,反映出对女性生存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对底层女性寄寓了关爱,并对她们走出困境和自我救赎之路进行了叩问,体现了现实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闫建华 《理论界》2006,(6):184-186
刘庆邦是中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说大家。他的小说善于取材平凡生活的卑微人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当下的文坛总是以富人形象塑造为中心,文学创作的底层意识淡薄,而刘庆邦却作为底层形象的代言人,注重其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显示了当下文坛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刘庆邦的底层书写中,他是以对生活的温情与理解去追求人性的闪光点的,充分展示底层民众的尊严和价值。他的关怀底层大众的写作有助于改变当下文学对于底层人物关注不够的现状,大大提高文学的精神品位。  相似文献   

3.
刘庆邦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他的很多作品抒写了乡村美好的人性,但他也不吝笔墨,大胆揭露并批判了现实乡村道德操守的退化。他的中篇小说《我们的村庄》就是把笔触深入到乡村深处,揭示了传统诗意乡村的现实困境,表达了作家对当下中国农村现状的忧虑。  相似文献   

4.
人性一直是迟子建小说中刻画的重点,自踏入文坛起,迟子建就将目光对准民间的人性,她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坚持"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1。她相信"善是一种生活状态"2,现实中的丑恶与不堪是由于人性美的失落。迟子建以其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对生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生活的温情主义,实现了对人性美的追寻,她的小说中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温情与爱意。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以她独道的视觉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抒写着人类生存的困顿与无奈 ;勾勒着充满活力而又直视人性的悲剧。她笔下的悲剧大多都洋溢着一种荒凉感 ,这正昭示了她悲剧的内涵 ,人类因无法摆脱自身的弱点 ,才挣扎不出自己既定的命运 ;由于人性本身的矛盾及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 ,才导致人性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对她的故乡充满眷恋,她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写故乡的人和事,她正是带着《北极村童话》走上文坛的。她用充满人性关怀的抒写,在温婉的诗情中表达对故乡人命运的关注,赞美他们与自然之间血亲相连的生存方式。在洞察人生苦难的真相后,她努力寻找承担苦难的力量,于是她发现了乡民简朴的生活中流淌的人间温情。正是这种温情的笼照和滋润,迟子建的乡土世界才具有了纯净的品质,她的乡情才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7.
李晓筠 《理论界》2010,(10):145-146
《伊芙琳》出自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片小说集《都柏林人》。小说中,伊芙琳在生活的苦痛与僵死的社会氛围中成长,日程式地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当面临改变困境的人生选择时,她却仓皇恐惧,拒绝逃逸。乔伊斯以此揭示都柏林的民众生活和精神状态,隐喻爱尔兰民族坎坷多舛的命运与迷茫不定的前程。本文围绕乔伊斯对国家与民众前途命运的思考,从"过往经验与未来图景"、"生存状态与国家隐喻"、"从自由选择到境况的力量"三方面解读伊芙琳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对底层生存困境与命运悲剧的深沉悲悯,对个体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叩问,对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性深度开掘,构成了新世纪散文精神呈现出的几个新的基本走向.新世纪散文风头正劲且正在酝酿新的精神与艺术变革,我们对此有足够的乐观和期待.当然,在散文呈现出的令人目眩神摇的文体狂欢情境中,创作者还应该坚持住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应该坚持散文的理性思索和诗性追求,更应该葆有悲悯的情怀和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9.
陈博 《兰州学刊》2014,(4):93-97
在全球化语境下,资本流动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个体收入的差距过大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许多人被固化到"底层"群体中。关注底层,书写底层是中国文学进入新世纪以来重要的写作路向,体现了文艺的为人民性宗旨。"叙事伦理"是底层书写的重要精神维度,体现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的生存苦难和生命价值的重视。贫穷的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失业工人等作为当代文学底层书写的重要表现对象,他们的生存图景或者表现出资本侵袭下乡土伦理的困境与危机,或者展现出城市生存伦理与乡土生存伦理的碰撞与冲突,或者体现出政治伦理、法律伦理等对个体生存的逼迫与压制。通过书写底层和叙事伦理,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打工诗歌”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工诗歌"以直面打工生活的勇气和责任,书写原生态的打工生活情状与生存体验,体现了文学对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诗歌以素朴的语言营造了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意象,但呈现出简单化、理念化的倾向.同时,代言式的群体情绪的倾泄,也阻滞了诗歌向人性纵深之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金泽 《学术界》2012,(11):147-155,285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以一种直面社会现实、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姿态带来了文学主题的新突破,找回文学关注现实、推进社会变革的社会性价值。然而,"底层文学"对社会底层的观照,大多只是停留在对底层苦难生活和艰难处境的道德性同情之上,很少涉及对底层社会精神世界的展示和批判。即使有些作家开始涉及这一主题,但是,他们的作品多是对底层人性中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没有真正书写当下社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理想精神价值。抒写底层社会美好的精神理想,更深层面的实现文学的精神救赎价值,应该成为底层文学最重要的关注点,实现精神救赎价值仍是底层文学重要的主题开掘向度。  相似文献   

12.
库普林小说中书写了磨难中的亲情、 友情, 展现了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不幸, 但生活中不乏美好、 善良的人性. 同时, 库普林也看到了生活本身的缺陷, 看到了社会的不平和人心的阴暗, 感受到人性中存在的恶. 库普林的小说描写底层小人物苦难生活和命运, 却时时闪烁着乐观主义的色彩, 体现着库普林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小人物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3.
打工文学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给广大读者展现的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性思考.打工文学的作者以其自身的打工经历和平民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真实地反映了打工者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作为打工文学的代表,王十月的小说体现了对底层生活的关怀,展示了打工阶层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4.
向梅林 《中州学刊》2007,(5):204-207
在男权文化语境中,李清照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通过自我形象的鲜活展示、夫妻情爱的坦荡抒写、女性生存困境的紧张思虑,把切实的生命体验升华成为一种生命的审美,超越了男权话语体系中女性只能作为世俗玩物和被观赏者的命运,由表现被物化的对象转化为表现血肉丰满、内心丰富、具有主体自我意识的大写的人。这是古代文学视阈中女性地位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笔下的老湘西儿子在近现代社会变动中,面临着生存的窘迫与困境,存在的陌生与荒谬,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堂.吉诃德”。从沈从文对老湘西儿子的“笑”中带“泪”的抒写中,反映了他对湘西民族生存的日益加深的焦虑感和强烈的危机感,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命运感到“沉郁隐痛”。  相似文献   

16.
《天使,望家乡》与汤姆斯·沃尔夫的存在主义人生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风靡欧洲的一场哲学运动.它以关注生命体验,复归人性为核心,倡导积极自为、勇于超越的自由意志,反对人性异化和理性束缚.作为活动在30年代美国文坛的青年作家,沃尔夫通过<天史,望故乡>,在艺术家自我追寻的心路历程中,展示了生命个体对时间、命运、死亡和空虚等具有本体意义的焦虑,倡导了探索生存、超越生存的积极自为的存在主义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库切的小说《耻》,其主人公戴维.卢里在面对暴力和权利均衡时所陷入的道德困境,向我们展示了南非白人种族在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之后的人性挣扎和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8.
扎西达娃在《骚动的香巴拉》中运用魔幻、荒诞、隐喻和反讽等叙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生活在"香巴拉"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骚动的灵魂。他将独特的个体存在体验与感受诉诸于笔端,揭示了人生的虚无与存在的荒诞,表达了对人性、生存、命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扎西达娃的创作不仅是对民族命运的叙写,更是对整个人类困境的哲性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9.
红柯以对大漠风光和刚烈生命的描写崛起于当代文坛,但其浪漫小说也存在遮蔽大漠贫瘠与人性卓琐的危险.<莫合烟>和<古尔图荒原>这两部中篇小说以其对大漠生活贫瘠的展示,有效地避免了这种危险,具有浓烈的"底层写作"性质,探索出了浪漫写作的另一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世界,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缺席”状态,他们成为小说中展示女性命运的映衬之物。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不完全”父权家庭和“象征性”消失的夫权家庭中的男性形象,凸现出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和历史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