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鲁迅的《野草》是地狱种种惨相怪态的见证,也是对地狱的蔑视与诅咒,更是求索者的心灵轨迹,它蕴蓄着彷徨歧路的焦灼、反抗绝望的惨烈与埋葬地狱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野草在歌唱》中的空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娜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60-61,56
本文探索小说从弱势群体的生仔空间为视角反映殖民和父权制对非洲大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则是运用于文学之中的重要理论。其目的是利用文本中出现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作品,从而找到文本产生意义的途径。通过三组二元对立,即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对立,玛丽生活的喜剧和悲剧的对立以及闯入者托尼和旁观者查理形象的对立,论证《野草在歌唱》中南部非洲的白人在特殊的环境下对自身存在、自我和白人社群关系的焦虑,进而论证白人文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作品质朴无华,寓意深刻,常让读者苦于理解其中的深意。《六节诗》即为这样一篇佳作。全诗拉开记忆的长焦,对童年进行了碎片式的回忆,并在诗文最后借孩子之手勾勒出谜一样的画境,给予全诗一个开放性结尾。在此,运用法国当代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家拉康滑动的能指理论来解读《六节诗》中精巧的结构,以及房子与泪水的象征意义。诗人运用六节诗独特的结构,使六个尾词在全诗反复出现,好似滑动的能指从链环的一边滑向另一边,将六种事物绵密地交织在一起。在不断的重复和替换中,代表记忆碎片的房子与泪水晕染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隐约指明没有父母的关爱对诗人所造成的永远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优秀作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此时的社会现状,并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同时,优秀作品再次丰富了文学理论知识,有利于促进文学事业持续进步。针对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具体探究,探究视角基于空间视阈,这篇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文学手法,读者阅读过后会联想现实生活、冷静思考未来。首先对作者多丽丝·莱辛做了基本介绍,然后大致叙述了《野草在歌唱》的内容,最后探究了空间视阈下的《野草在歌唱》。  相似文献   

6.
郑岩 《理论界》2007,(12):142-143
在现代文学史上多丽丝·莱辛是一位思想丰富的著名女作家,本文试将菜辛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其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从社会、个人和走向三方面探讨社会中各阶层群体之间的权力与规训,个体对这些规训的回应以及多丽丝·莱辛对权力下生存问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野草》别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草>英文译本序》仅解释八篇针对现实的散文诗之写作背景和寓意,而回避了与当时现实无直接关联的另一半内容。由《野草·题辞》可知,这另一半重点是作者忏悔其"过去的生命"。"过去的生命"之必须忏悔,不仅因它是期以"乔木"而终得"野草"的"失败",而且因为作者通过对失败的长期反思,悟出那其实是一种"罪过"。于是,现在之"我"在继续挑战现实的同时又不断为过去之"我"所纠缠,由此深切地忏悔其早期"立人"(即立人之"心")主张。但这种反思也无结果,于是《野草》实际的精神主体("游魂")破裂为三,一归于曾经轻视的身体,强调一切都须亲身承受,"心"之所思须与肉身体验相合;一变为天地间虚妄的"求乞者";一化为渴望融入客观强力的战士。如此复杂的精神架构遂使《野草》既显示为一个战士的挑战,也显示为一个失败者的求乞与忏悔。但最后仍然"争天拒俗"并"指归在行动",故无论其反思、忏悔与求乞,都未能彻底。  相似文献   

9.
拉康是后现代文化的领军人物,其理论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波及文学、美学、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领域。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里,他的后精神分析理论更为研究创作心理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在现当代文坛中,张爱玲可谓独树一帜,作家本人和作品都留下了许多未解谜团,本文从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法出发,对张爱玲的创作动机和写作源泉进行分析,希望得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面临自己孤独人生旅程的不可挽回的归宿——坟,“过客”说出了震动人类心灵的古老格言:“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过客》)。把“死亡”与“走”联结起来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人生哲学,其间始终纠缠着关于个体及其与世界关系的惶惑、忧虑与探索,自我濒临死亡和绝望时的惶怵与奋然。《野草》以感性的、多少又有些晦涩的一组各自成篇的散文诗,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野草》绝不仅仅是一组反映鲁迅内心情  相似文献   

11.
12.
镜像问题是贯穿雅克·拉康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镜像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出在镜像理论中实际折射出来的一系列相互扣联的问题,即自我、他者、自我的确证和他人的形式问题.正是这一系列问题与镜像理论多层次的结合,丰富和深化着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使之走向镜像与现实的交织.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被他列为自己的五种创作之一。他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花费一年半时间写成。而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以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他的思想从进化论转变为阶级论,他从急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世界观的变化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但这不能超越一个人所处的历史环境。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曾有过多么美好的向往和艰难的探求。《野草》正是这种向往和探求的真实生动的写照。《野草》写在鲁迅思想发生急骤变化的时期。这同他在后期所写杂文一类作品比较,其思想意义并非一致。因此,我们既不能无视差别,把受到一定局限的这部作品过份抬高,也不能因为其中的差别,片面突出不足之处,贬低了这部作品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释《影的告别》鲁迅写完《秋夜》以后几天,又写了《影的告别》。如果说,《秋夜》是通过各种自然形象所构成的一幅秋夜的图画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那么,《影的告别》则主要是借“影”的独白来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情绪。高长虹曾经回忆道:“我初次同鲁迅见面的时候,我正在老狂飙周刊上发表幻想与做梦,他在语丝上发表他的野草。他说:‘幻想与做梦光明多了!’但我以为野草是深刻,他说了他象所译述的kupoin 的一篇小说的主人翁,是一个在明暗之间的彷徨者。我没有看见那篇小说,但野草的第二篇影的告别便表现得很明白。”(《走到出版界·写给彷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鲁迅研究会自六月一日至七日在苏州举行了《野草》学术讨论会,除本省鲁迅研究工作者以外,还邀请了北京及兄弟省市的专家李何林、卫俊秀、王德厚、李国涛等同志参加。这次会议的开法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若干改革,首先是克服形式主义,讲求实效,不举行开幕式、闭幕式、首长讲话等项目,把注意力集中在学术问题上,其次是缩小会议规模,有选择地邀请对《野草》素有研究的少数同志进行专题讨论,事先明确讨论的中心内容与要求;第三在会上不宣读论文,不各讲一套,而是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辩论,让各种不同意见充分发表,互相交锋,会议最后也不作总结,只是请李何林、包  相似文献   

16.
《野草》的狂欢化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在方法论上为《野草》研究拓展了一条全新的路径。狂欢化思维具有的颠覆性、双重性和开放性特征,在《野草》中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野草》由对权威、英雄的降格获致了解构的狂欢,在否定性与肯定性、荒谬与反荒谬的不同意识、思想的对峙和共存中,突现了主体意识的分裂和对不同文化的体验。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具有较浓厚的调和色彩,他坚信人可以借助思想的解放获得现世的自由,而鲁迅的自由则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内在超越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论《野草》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野草>的时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由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所衍生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时间经验在当下瞬时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形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在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虚无与实有的转化生成、批判社会与解剖自我的内外因兼及中,建构了时间辩证性.其意义获致于主体及其思维的变动来透视和看待历史过程,在历史的过程中绽出和确证主体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8.
《野草》的生命意识新探庞沁文《野草》是现代散文诗史上的奠基之作,也是至今散文诗创作未能逾越的高峰。六十多年来《野草》之所以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振撼无数读者的心灵,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野草》的整个脉络中激荡着一股浓郁的生命意识。鲁迅先...  相似文献   

19.
(一) 鲁迅的文学活动厂与俄罗斯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指出:“那时(指五四时期——引者注)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并还从那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他十分推崇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人的创作,认为他们的作品能使人们对社会和人生作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7,(2):61-69
汉语的现代性写作仰仗一种朝向未来、充满潜能的新语言。这种新语言召唤着具有现代心智的诗性写作者。在这种意义上,放眼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部边缘之书,《野草》或可被确认为一部绝对的文本和一个彷徨的开端,鲁迅或可称为现代汉诗写作的第一人,他启迪着现代读者对书写维度的注意。本文倾向于将《野草》视为一种现代汉语写作的草图,而鲁迅对《题辞》的写作,尤其是他对四种实验性要素的运用,已经为这份草图的展开做出充足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