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宏 《殷都学刊》2007,8(3):106-109
在毛姆的东方作品中,受殖民主义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白人和黄色人种的婚姻往往以悲剧告终.  相似文献   

2.
汪正平 《学术探索》2012,(6):151-154
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仿写小说《福》中典型的后殖民主义写作策略,揭示作家独特的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女性个人叙述声音权威的确立揭露了殖民主义文学中女性的缺失或者被边缘化的意识形态共谋;后现代主义的元小说创作手法颠覆了殖民霸权存在的理性根基;小说结尾处出现的入侵叙述者撇清了作者成为新的叙事权威的嫌疑,为叙述文学的未来开辟了一条不带偏见的蹊径。  相似文献   

3.
戴鸿斌 《兰州学刊》2008,3(3):193-194,111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有: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其代表理论家有: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爱德华·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的出现为解读英国小说中涉及殖民和殖民地的作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从出版至今就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社会性别、种族和少数民族等问题上。本文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所揭示的“他者”形象,包括女性为男性的“他者”、他者妇女和他者族裔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刘春轶 《兰州学刊》2007,(5):138-139,154
近年来随着对东北作家群意义和价值的发掘,端木蕻良的研究也不断地得到深化.端木蕻良以擅写女性著称,而对其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主要论述了端木作品,尤其是前期作品中所写的东北女性形象,"雄强性"是她们区别于其他同时代作家笔下女性的最突出特征.这里作者从东北地域文化角度,对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这类具有独特特征的女性形象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因素等.正是由于黑土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才培育出了这些强悍迷人、真率放浪的挚情女子.  相似文献   

6.
刘传霞 《兰州学刊》2007,1(2):150-152,111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斯皮瓦克认为属下不能说话,任何自称为属下代言人的叙述实际上都是"狭义上的自我表现".在现代中国,底层劳动妇女无疑属于"不能说话"的属下,但是,作为底层劳动妇女同性别的代言人,现代女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就时常会突破时代话语,逸出传统规范,通过对女性共同的内部经验的描述和展示,对已经成为经典、具有权威性和示范性的男性文本进行消解,部分地传达了属下作为主体、有着自我意识、人生追求的声音和欲望.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反现代性的理论武器.它指认"五四"以来的启蒙思潮接受了西方殖民主义的话语,虚构了一种落后的传统文化和愚昧的国民性.后殖民主义反对西方中心主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把中西文化对立起来,否认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历史合理性,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性未完成的历史条件下,后殖民主义具有更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现代性的方向和文化间性的立场,开展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尽管文学界对"女性文学"的界定是众说纷纭,但对"女性文学"的存在几乎一致认可.本文试图从女性写作的角度来评度残雪的作品,探讨其中更隐秘更具象征性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9.
E.M.福斯特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具民主思想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也通常被认为是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先声。但由于源远流长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他的反殖民话语之下清晰的流露出殖民话语。通过解读作品的中心人物费尔丁,可发掘隐藏的“他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安德森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他的作品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倍感孤独、压抑的女性极度渴盼爱与理解,但在男权中心文化规范下,她们丧失了爱与被爱、理解与被理解的权利,她们内心的渴望和憧憬无以言表,女性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作品同时警示我们:善待女性才能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的黑人女性观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喧哗与骚动>中"狄尔西"这个典型的黑人保姆形象,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福克纳对女性,尤其是对黑人女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理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忠  孟红梅 《东南学术》2003,(1):124-138
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的本质是后殖民性 ,所谓后殖民性也就是一种“边缘意识”、“文化边缘意识” ;“边缘体验”的普遍性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基础。后殖民主义的价值原点上承启蒙精神 ,又具有超越性 ;以文化权力为核心的平等、自由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论根源。后殖民主义的方法论视界是“边缘眼光”与“类眼光”的整合 ,对“边缘态类主体”的人文关怀是后殖民主义的相对统一主题。对“文化认同—认异”的反思是后殖民主义的深刻文化寓意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共生”是后殖民主义的主导人文追求。后殖民主义的未来命运取决于能否更新元方法 ,实现方法化与价值论的统一 ;其在中国的命运取决于能否建构后殖民主义的中国知识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辩证性的概念,它既指向过去的殖民史,又立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政治现实.这种沟通过去与现在的独特立场,给予后殖民主义以极大的理论能量和实践潜力.后殖民主义对殖民历史的回顾不是简单地重估,而是将一种批判性视域引入当今社会语境,以便为寻求公平正义以及对边缘群体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做出知识上的努力,并提供抵抗霸权与宰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身份/认同是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凸显了压制和反抗之间的张力.华裔美籍女作家的作品里刻画了在地理迁徙、文化移植和杂交过程中,华裔所面临的性别身份/认同的潜在冲突和矛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动态、开放的族裔和性别身份/认同观.  相似文献   

15.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中,以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为主题的那些篇章,书写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小姐、太太们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旧女性的陈旧思想及新女性的局限性.对这些女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揭示出女性主体意识已在她们当中觉醒.从凌叔华这些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给读者呈现了诸多沉默的人物形象.本文以谭恩美的四部作品为例,借助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苏珊·兰瑟的女性叙述声音理论,探讨作品的沉默主题,分析沉默的原因、内涵以及作品中女性如何打破沉默.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谭恩美的作品,领悟她在作品中建构华裔女性话语权和多元文化共存景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理论和方法上选取的女性主义视角。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在于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后殖民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使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女性主义批评学者。本文试图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阐述小说的叙事形式所体现的后殖民性,探讨在后殖民化社会中边缘女性的身份问题,以及身份的流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分子炮制年所谓的"黄祸论",攻击中国.面对殖民主义的挑衅,孙中山撰写大量文章,从道义、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对它们的反动论调进行驳斥,不仅在当时收到良好效果,而且为邓小平批驳"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作品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对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使女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两次突破.她最先把"性爱"引入女性文学,以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自己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她自觉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女性话语的抒写,进行女性主义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