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采用实验法、测量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96名高校女生进行了12周的对照试验,对其形态指标等项目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坚持游泳锻炼能对女大学生形体健美,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身体成份和身体素质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影响女大学生负面身体意象形成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女性对"瘦"的追求出现跨文化一致性的背景下,女大学生也因受大众传媒文化的冲击、同伴的影响和校园身体审美文化教育的缺失、个体身体意象的认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身体意象认知障碍。因此,要转变这些"高标准一致性"身体审美文化观念,就需要通过规范大众传媒行业操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实体育与健康课上的传授内容、加强身体自我感知实践及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等方法,引导女大学生塑造健康的身体意象,建立健康的身体审美文化观,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身体自我、身体感知与身体行为,减少负面身体意象带来的苦恼,增强身心愉悦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从影响女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心理素质出发,采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法,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探讨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由就业适应素质、就业品质、就业人际素质、就业态度、就业细节处理能力和就业提升素质六个维度组成。这一研究结论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更好地促进其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因身体活动不足导致体质健康下降。文章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参与障碍为手段,设计为期9周的干预方案,对60名女大学生进行干预实验,探索促进女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实践策略。结果显示,从个体、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对女大学生施加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其课外高强度身体活动,增加通行时长,降低静坐时长。基于此,提出女大学生身体活动促进策略:个体方面以学校教育为依托,注重理论知识与运动体验感提升,挖掘个体内部动机;物理环境方面通过精准投放及科学管理锻炼设施,协调校园建筑环境规划与布局,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身体活动提供环境保障;社会环境层面以团体性支持为手段,组建团队、举办活动,为女大学生参与身体活动营造情感支持氛围。  相似文献   

5.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个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师范技能水平、实践能力是影响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有氧健身操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与身体素质的影响,将45名肥胖女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25名,实施16周有氧健身操锻炼)和对照组(20名),并在锻炼前后测试身体成分,身体素质有关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身体成分明显改变的同时,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耐力等素质有明显的改善。研究表明:长期系统的有氧健身操锻炼能改变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全面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对江汉大学住读的九三级,九四级文理科八个系随机抽样的81名女生多项身体成份及心肺机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对引起其差异性的可能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即对测试的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鞠霞 《人力资源管理》2013,(11):246-247
本文通过对培育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意义分析,针对师范类大学生存在的个人素质不强、基本功不够扎实、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的现状,从合理调整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和加强就业指导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湛江师范学院232名女生进行性格以及身体成分和身体机能等指标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格的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心功能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01.了解并掌握不同个性女生的身体成分和机能特征,研究探讨性格弱点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是对当今大学生的健康行为与身心健康的前瞻性研究,可为当前高等院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女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专业三个方面对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就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原因探讨,据此提出参考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辅导员对于培养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及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对于激发辅导员的角色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唤醒辅导员自主自为自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从辅导员视角出发,依据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当代反思观等,深入探讨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的内涵、形成过程及其实现途径,以促进辅导员实现角色自我觉知,向着更高的职业境界自觉、能动、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毕业生涌人就业市场。据统计。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倍之多,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种新出现而又十分突出的矛盾,又衍生出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问题。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女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篮球、排球、健美操、定向越野、跆拳道、散打、太极拳等运动项目在大二自主选项课程实施开始之前女大学生体质进行了比较与研究,发现不同选项课的女大学生除BMI没有显著性差异外,肺活量体质指数,台阶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都具有显著性差异。旨在为这些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研,使我们获得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但是我们的分析方法却相对单一,通常是在分类比较和归纳总结中得出结论.本文拟提出一种通过多向度的结构分析来揭示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方法,这一方法的现实基础是大学生的思想系统所具有的内在结构.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运用,我们可以更为准确、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师范高等专科教育中美育的成人化、社会化、未来化倾向明显 ,学生接受美育 ,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更好地培育和影响一代新人 ,因而率先学好审美基本知识 ,经过自身心灵对美的体验和熏陶 ,掌握某种艺术技能 ,尽量作到一专多能 ,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跨学科的育人整体化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当前,女大学生遭遇的生命及健康安全风险与日俱增。通过问卷调查、质性访谈和二次文献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对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健康、自杀、性行为、安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均有初步的认识,也愿意参与相关的活动,但大部分没有付诸行动,其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系统等。当前,女大学生自我保护和生命质量提升的意愿不断提升,生命教育的服务需求日益凸显,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对遭遇心理、生理危机的女大学生进行个案管理,运用小组方法对不同需求的女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完善女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从女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提升女大学生的生命及健康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200名参与健美操课训练的女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培养.所采取的训练方法有表现力训练、增强自信心、运用形体语言和词语暗示调节情绪、锻炼意志和增强心理稳定性.采用问卷调查验证训练效果.结果表明强调心理素质培养的健美操课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考试成绩优秀率由原来的9.5%提高到24.5%;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和情绪控制能力上都有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工程学院部分女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推广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将社会性别理论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渗透在女生体育的课内外活动中,给予女性身体关注点的正确引导,可提高女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并转化其体育动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十分有效.建议通过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渠道、实施跨界合作和跨校联谊,以丰富我校女生校园文化生活和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从人力资源的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视角的引入对传统人力资源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受传统思想影响,女大学生的择业面较窄,加之社会对女性人力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力度不够,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角度出发,调动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持有高比例市场占有率和活跃用户数量的微信已经催生了微时代的到来,微信用户集中于大学生群体,男性用户数量接近于女性用户数量的二倍,但后者活跃程度却明显高于前者。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关注朋友圈,在朋友圈内进行人际互动的行为也更加频繁。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女大学生在人际互动前首先会进行自我互动,以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但事实上,微信的交流功能却不足以加强人际交往。社交网络的崛起颠覆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打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更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懒于表达,甚至会因为太习惯于微信的交流方式而忘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方法。良好的人际交往状况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构建有效促进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个体心理诉求和内在创造性得到满足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