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与叶静能,两人历史活动大相径庭,而中唐以后的志怪小说,普遍将两人的故事混窜。情节相同而主角不断更换的异文本大量存在,叙事者在讲述两位叶道士的故事时,不甚在意主角究竟为谁。唐代的叶道士叙事,足以表明当时的文学作者对于道士存在着一种类型化的认识,我们更可以由此考察唐代民众对整个道士阶层的集体宗教想象。  相似文献   

2.
自从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神与仙继承了中国原始宗教、古代神话、古代宗教所崇拜的诸神,又容纳了民间信奉的众神,吸收并发展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因道教诸神来源于民间,对信仰者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道教在长江流域很快赢得了民众的崇奉。  相似文献   

3.
西王母神话的本土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神话来自西方,学界几无异词。西王母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古人因西王母见于《大荒经》世界的西方,遂认定西王母为西土之神,这完全是误解。因《大荒经》世界并非像古人想当然地相信的那样,涵括整个九州方域,它所描述的仅仅是东夷文化区内一个方圆百里的地理范围,完全与西域无关。因此,西王母完全是东方本土文化的产物,源于东方的神仙道教信仰。  相似文献   

4.
西王母,从一位半人半兽的神灵,衍变到唐代,成了一位雍容华丽、美丽善良的半人半神的女性神灵,成为民众崇拜的对象.西王母作为一位女神,就祭拜而言,经历了从祭拜原始传说的王母所居之处到各地为之建祠两个大阶段;就文学作品的传播而言,则经历了神话、古小说、诗赋(主要是诗)三个阶段.信仰的传播与扩展,先从西北起,渐次至中原.信仰的内容,则有长生不老、医疗治病、护佑国家、为民众消灾等,与神话时期司管灾厉、五刑残杀之气的西王母有很大的不同.随着西王母日益受到民众的喜受,那些若隐若现的男女之情的故事内容也逐渐弱化,日益呈现出庄重和整肃的面貌.唐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影子,西王母的良好形象和唐诗独特的魅力促进西王母信仰在民间的传播,并使民间对西王母信仰,更具优雅高品味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唐代民间信仰中的鬼魂信仰承载并推动了具有重情特色唐小说发展的步伐,唐代"鬼故事"借鬼魂信仰之外壳,着重表现了唐代青年人不被接受的爱情,具有时代进步色彩;唐代精怪信仰故事延续魏晋以来精怪故事模式,因富有谐趣精神在唐小说中自成门类,并成为精怪小说的一种传统模式加以延续.神灵信仰作为权力的代表在唐小说中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神灵的权力在世俗信仰世界的不断下降,一是人性化色彩逐渐加深,而后者正是唐小说最根本的风格和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唐代女性研究成果颇多,既有系统研究唐代各阶层女性的专著,也有具体研究某个女性人物或是女性群体的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还有一批以唐代女性为题材的影视剧、戏曲、小说等.  相似文献   

7.
财产权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衡量,唐代女性在家庭财产权益方面享有较大的主导权。唐代女性财产权的分享,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妇女。只有从女性财产权的各项制度和实际操作分析入手,才能真正明晰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8.
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在"宗教与文学相互关系"方面成果最为丰硕,在吸收20世纪70年代以来道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仍待加强。唐代首次形成遍布全国的道观网络,多部道经在国家制度的支持下成为全民熟读的典籍。唐代形成了一套融合所有道教传统的科仪经系以及相应的道经位阶体系,这决定了唐代道教文学独特的知识谱系。六朝时期不同经派背景的仙真被整编到唐代道教仙山地理系统之内,仙山地理的相关道教文献是唐代道教文学尚待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唐代道教兴盛,留下了大量的道教组诗。内容涉及道观场景、导引服气、炼丹服药、研习经书、斋醮仪式、道俗交往、女冠生活等方面,其中展示道教修炼理论的部分最有特色。异乎世俗生活的题材和神秘莫测的境界,增添了道教诗歌的神秘感。而组诗特有的包容性又使道教重视生命、渴望长生的好生意识和享乐主义得到了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10.
唐代道教兴盛,留下了大量的道教组诗。内容涉及道观场景、导引服气、炼丹服药、研习经书、斋醮仪式、道俗交往、女冠生活等方面,其中展示道教修炼理论的部分最有特色。异乎世俗生活的题材和神秘莫测的境界,增添了道教诗歌的神秘感。而组诗特有的包容性又使道教重视生命、渴望长生的好生意识和享乐主义得到了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11.
一样的宗法束缚,何以唐代女性可以参与千年来为男性所垄断的政治?究竟是唐代怎样特殊的历史因素,使唐代女性能广泛参与政治生活?通过探查、分析史实揭示唐代女性参政的深层缘由.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女性犯罪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破坏家庭伦理的犯罪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其中前两种犯罪尤为多见.对待犯罪女性,唐代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做法,这套做法既考虑到了女性的生理特点,也符合自然人情,即使在今天也不乏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3.
唐人小说以虚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既具有世俗女性的优长,又拥有特异能力的奇幻女性形象,这些奇幻女性形象可分为女仙、女妖和女侠三大类型,其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真实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同时也折射出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及个人理想。  相似文献   

14.
唐代女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道德礼法、经史、诗歌、女红,这些教育内容对她们的诗歌创作都有一定影响。道德礼法教育使女性的诗作频繁出现"三从""节义""移天"等道德礼法内容;经史教育使女性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化用经史语典,或借用经史语典言事抒情,或化用经史语典巧妙措意;唐代女性诗歌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学习男性诗人诗作,在方法上主要为诵习抄写,这样的教育特点使她们的诗歌多有借鉴和模仿男性诗人诗作的特征。同时,唐代女诗人又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为唐诗创作提供了新的关照事物的角度,使诗歌表现出独特的女性书写特质;女红教育使唐代女性诗歌中出现了较多诗歌与女红物事并现的女红化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模拟与真实:唐代女性诗歌的双重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真实书写女性的性情,展示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区分唐代女性诗歌模拟与真实的分界点。从本质而言,它体现了女诗人对男性中心文化的依附或背离。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人有大量描写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晚唐诗人在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时,深受当时的时代风气、诗学思潮以及诗人的价值取向、意趣追求、创作心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晚唐诗人塑造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与诗坛上盛行的缘情绮靡、回归齐梁、市民通俗、消闲娱乐的诗学思潮应节合拍,与诗人尚奇、尚怪、步趋“长吉”的审美新变同鸣共奏。  相似文献   

17.
钗自汉代便出现于叙事文本中,后发展为唐传奇中的常见物象。不同于诗歌中用以描写、抒情的钗意象,作为小说物象的钗最显著的功能是叙事功能。从物象的实际功用考量,唐传奇中主要以钗为爱情表记与身份标识。而作为身份标识的钗,作者通过强调其质地、形制以及形态,对其进行个性化、艺术化的加工,使其在塑造人物、揭开悬念以及勾连事件等方面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襦裙、男装、胡服都是唐代女官比较常见的着装,不同的色泽、款式与风格不仅有不同的指称意义,也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诉求,还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唐代女官的服饰造型及其变革不仅折射着特定女官的身份、地位与职分,还折射着当时社会的经济形势、文化生态、审美诉求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赵莉 《南都学坛》2008,28(5):72-75
女冠是唐代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的生活、思想与传统闺阁女性大不相同,她们的地位较之世俗女性有所改善,可以以独立人的身份(如作为道师、道观主持人)接人待物,应酬世事,其生活的自由度较之传统女性高。女冠特殊的生活使她们广泛自由地与文人名士交往,一起宴饮、集会、郊游、酬唱,唐代文人的文才风流、浪漫情趣大大触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作为创作主体,女冠们不仅写出了别具特色的赠答诗,而且也写出了不同于传统特色的爱情诗。同时,特殊的地位、频繁的社交,形成了女冠见多识广的人生阅历、与众不同的心理框架和洒脱旷达的思维方式,这使女冠们对世态人情、爱情婚姻、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较之世俗女性更深刻,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为唐代文学添写了绚丽的一笔。作为创作客体,女冠的身份行为也影响了男性文人的小说创作,使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传统,为唐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女冠的创作在唐代文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唐初,唐王朝对高句丽采取了较为和缓的怀柔安抚政策,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期间,亦一直奉行亲唐政策,尽力处理好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使得这一时期唐丽处于蜜月期,极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