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结合美国外交实践分析了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关、中、苏三角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为例,对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上的应用进行阐述,力求探索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形势下,美国均势战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罗会钧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灵活多样性和长期性等特点。美国之所以热衷推行均势外交,这是因为:第一,现实主义理论长期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而现实主义历来推崇均势外交;第二,地缘上的优势和强大的国力为美国推行均势外交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均势外交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与对外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自东盟成立以来,其外交政策重心几经波折,身为实力弱小的国家间联盟,外交战略的选择至关重要,而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战略支撑也同样关键。冷战结束后,东盟把外交战略重点从依附和试图中立向均势外交转变,源自西方的均势思想在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均势理论成为贯穿东盟新时期外交战略的理念,在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理论支撑作用。东盟依托该理论,成功完成了外交战略转变,实现了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辛格的独到之处是在当代世界条件下 ,从古典均势外交中提炼出一种均势外交战略模式 ,并在同几个大国外交协调的实践中物化出经典性外交范例。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显示 ,更多国家参与下的外交协同在世界信息空间具有内生定势性。它昭示 ,外交对军事的主导性战略变位行将到位。这是扫描未来国际关系格局的一条战略思维通道 ,值得人们特别地注目  相似文献   

5.
均势战略长期以来是美国外交战略的真空地带,而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所以能够把它作为外交战略主导思想,既有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也是基辛格把均势理念与美国现实进行改制性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将尼克松的对华缓和政策置于其"均势"战略总构想之下进行再探讨,指出尼克松之所以推行这一政策乃是为了构建两个外交三角,即"中美苏"外交大三角和"中美日"外交小三角,通过这两个外交三角的构建,最终实现其"均势"战略的总构想.  相似文献   

7.
基辛格认为 ,要清楚地界定美国利益目标 ,美国应摒弃传统的道义外交模式 ,更多地注重国家利益目标。要从实力和均势的角度界定美国国家利益。基辛格均势战略旨在维护和促进内容广泛的美国利益。它体现了维护美国国家生存 ,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实现持久和平的三个目标层次  相似文献   

8.
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国力相对下降,美苏形成均势,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刹住苏联的扩张势头,尼克松政府提出了均势外交战略,尼克松政府均势外交的核心是在美国、苏联、中国、西欧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实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建立多极世界格局,以多边力量制衡苏联的扩张,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利益。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是尼克松均势外交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步骤,也是尼克松对外政策中的得意之笔。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摆脱了同时与美苏为敌而形成的不利局面,增强了对付苏联的实力;美国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使之能在世界霸权严重动摇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地区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是列强(特别是英、俄)争夺的目标,但由于两强在这一地区达成了均势,所以局势一直平稳。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下,俄国加紧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侵略,大有独占远东之势。一直奉均势外交思想为圭桌的英国联合日本以抗衡俄国,终于引发日俄战争。战争使东北亚地区回复到了均势的状态。这一地区的国际形势变化完美体现了均势自动生成的经典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0.
均势、制衡的外交理论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特定的“国际”环境为这一理论的践行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拟以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为例,分析、探讨这一外交战略存在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联依靠科技兴国战略曾经谱写了辉煌篇章 ,但其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并不完备。苏联科技发展的不良环境、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松散关系和苏联政府对科技革命的不同态度导致了苏联科技兴国战略的不同结果 ,因而为后世留下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以其广袤的国土、丰沛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后盾,秉承石油输出战略,为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面向经互会国家和西欧进行能源贸易.能源贸易使苏联这一时期的国内经济得到了有效拉动,赚取了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油气贸易成为苏联重要的对外战略手段,用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对日后美苏以及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政府鉴于苏联在新疆的特殊影响 ,又鉴于新疆孤悬塞外的地理因素 ,不能不采取一种有别于整个对苏政策的特殊政策 ,即始终对苏进行妥协、以英美力量掣肘苏联在新疆的活动、允许新疆对苏实行睦邻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14.
1942年新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势力之所以能迅速撤离新疆,原因不仅在于蒋介石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还有盛世才的坚决反苏,苏联不能分散对德作战精力,国民党政府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苏联施加压力,以及苏联在新疆的违反国际法准则的所作所为使其处于理亏地位.苏联势力撤出新疆,使新疆自民国以来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中国中央集权的范围,但也因此给新疆经济带来了严重困难,同时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在苏联解体前 ,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意识形态、利益和目的方面的分歧使得美国在采取对华政策时 ,总是要考虑到前苏联的影响 ,使得对华政策附属于对苏关系。苏联因素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时期 ,不同的中苏、中美关系状况都影响到美国采取不同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是苏联世界战略形成的主要时期,苏联的世界战略格局大致经历了斯大林的“积极防御”战略(指东西两线的防御,主要是对欧洲的防御)以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政策”,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美苏争霸的对外战略,同时开始在第三世界积极扩张自已的势力。但是从总体上而言,一直到50年代末,苏联的对外战略基本上没有突破雅尔塔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联对国民党政府既妥协又限制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般把戈尔巴乔夫执掌苏共时期看作是苏共晚期.戈氏从1985 年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立志要通过改革,使苏联消除积弊,走向健康振兴之路.为了消除改革阻力,他提出“公开性”与“舆论多元化” 原则,为大众传媒松绑解禁,试图通过新闻自由化手段,促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民主形态,推进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进程.事实证明,戈氏的一系列设想脱离了苏联国情,最后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重新认识苏共晚期新闻自由化的内涵、特征与实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阻止中苏结盟、分化中苏同盟、削弱苏联阵营力量的战略工具。美国通过对中苏关系及其变化的认知与研判,适时调整其“楔子战略”予以应对:从最初“一拉一压”的结盟预阻策略,到“共同打压”的强压促变策略,最后转变为“一压一和”的分而治之策略。美国的“楔子战略”对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国凝聚力从而促成了中苏结盟,也挑起了两国分歧争论并最终加速了中苏同盟分裂。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东北抗日斗争的关系是其与中国抗日战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北抗日斗争的特殊性并且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的复杂变化,苏联在处理与东北抗联关系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这使抗战时期共产国际、苏联与东北抗日斗争关系的发展鲜明地呈现出三个阶段,同时也使苏联对待东北抗日斗争表现出复杂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