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准确、灵活的掌握日语格助词"を"和"が"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二者表示对象时更难区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又不能混为一谈。通过这每篇文章的分析、比较,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当中能够更轻松、准确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助词”“助动词”的认定是日语词类认定的难点,也是重点,它关系到一个语法学说的基础理论构成,是众多日语语言研究者长期争论的问题。文章在详细论述部分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对这一问题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日语中,常用格助词“は”和“が”,两者因其独特的日语性格造成了外语学习者的大量误用。对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而言,由于相应语言现象的缺位,更是存在辨析的困难,这给日语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文章从应用角度对两者的性质加以分析,对其功能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4.
“ぃゐ”是日语补助动词中最常用的一个。“ぃゐ”前接“て”构成的“てぃゐ”的使用方法极其复杂,根据前接动词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含义,从而给日汉互译带来不少麻烦。具体说来,不同语境下,“てぃゐ”既可译成“着”,又可以译成“经常、已经”等。本文主要从汉语“着”与日语“てぃゐ”所表达的含义及语法功能的角度着手。通过大量例句,考察两者互译成立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动词是对客观世界的各种自然事物及现象的各个片段及侧面的动性描述,所以把动词的语法意义和自然的物理性意义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全面地体现动词的实质意义。本文把日语动词的外部形态和表达形式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与汉语动词相比较,在物理意义的"功"、"能"关系方面作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语法功能角度,现代汉语"连"字句的"连"应分析为助词而非介词或连词等。"连"字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强调和焦点表达上,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这种句式由最初通过"连"来表强调逐渐演变为借助于副词"也/都/还"等来表达强调,"连"所附着的成分为话题焦点。  相似文献   

8.
弄清日语助词“ハ”与“ガ”的功能意义和根本特性 ,是分析和理解日语句子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9.
"的"字在汉语当中应用广泛,而所有的"的"意义只有一种表示,在日语当中却大不一样.虽然"の"在日语中也表示"的",但是用法却千差万别,意义也各不相同,词性也不相同.它可以表示人、事、物,表示限定,表示同位关系,表示对象,同时表示感动、禁止、疑问、愿望、加强语气等;它即是形式名词也是格助词又是终助词、并列助词,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使用当中的错误.这也是学习日语的人尤其是初学者感觉困惑的地方.本文对这个词进行了归纳、总结,期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湖北建始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区地方语。在该方言中,"倒"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态助词。"倒"用于动词及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性状的持续或动作的正在进行时。其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与共同语的"着"既相似又相异,已成为当地方言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日语如何解读古汉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有+国名”和代词“有”为例,考察了其在古日语和现代日语中的翻译和具体使用,指出前者虽未被日语吸收,但是后者受训读的影响已经进入日语。并在古日语和现代日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汉语中,"底"字做为代词和助词较早地见于魏晋南北朝文献,到唐五代时曾得到普遍使用,直至期宋金之际还常见于诗文之中。元代以后,"底"字做为代词的用法就极为罕见了,而作为助词的用法则被"的"字所替代。本文试图对汉语史上有关"底"字的用法及其研究做一简单的概述,着重从语音的角度就其来源加以讨论,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X控"族词,其语义最初产生于ACG(动、漫、游)领域,出自日语"コン(con)",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或极度喜欢、异常偏爱某事物的人,给人以变态感,与"痴"、"癖"相似。"控"是一个附加式"类后缀",语义为"相同或共同的"、"一类人"。"X控"族词,其语义="1个义类(控)X1个义象(X)"。对其意义,"占据一点,控制一片",便会不再让人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4.
从汉语史的发展来看,助词"的"在明代使用情况最为复杂。代表明代中后期北方话的文学著作《金瓶梅词话》一书中的"的"主要有这样一些功能:(一)用作结构助词。(二)用作动态助词。(三)用作表可能的助词。(四)用作语气助词。这些功能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下来,有的则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介绍赣语岳西话时体标记的基础上,着重从复句或语段层面探讨岳西话句末“了”的性质和作用。岳西话句末“了”的表意功能可以概括为“凸A因,续B果”,“了”是因果复句中的后置关联助词。唐五代时期作为背景句的“VO了”,其“了”也有关联的性质,起“终A续B”的作用。近似后置关联助词,这是“了”从动词向时态助词虚化过程中的中间过渡状态。从复句或语段层面看,唐五代时期,“VO了”用作背景小句是多数情况,用作前景小旬是少数情况。当“VO了”充当前景句逐渐增多时,“了”就逐渐失去了关联功用.进一步虚化为单纯表示已然状态的时态助词。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经历了“完成动词〉关联助词〉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16.
‘は’和‘が’在日语中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助词,副助词‘は’标示主题,格助词‘が’标示主语。单句中的‘は“が’的区别在于:(1)是一般性陈述还是一次性陈述;(2)是表示事物的状态、性质还是表示事态的发生;(3)是否眼前发生的;(4)是已知信息还是未知信息;(5)是否表示对比含义。副助词‘は’的主要用法是:(1)提示主题(2)表示限定否定范围。格助词‘が’的主要用法为:(1)表示存现句的主语(2)表示新信息(3)表示从句中的主语。  相似文献   

17.
赣语吉州话中的"得"作为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有鲜明的方言特色。作动态助词时,"得"可以用于特定结构中表达实现体和持续体意义。同时,与"得"相关的"得去""得里"两个结构也表达不同的时体义。作语气助词时,"得"起强调肯定的作用,主要是对于反复和持续情态的强调和对可能性的强调。  相似文献   

18.
甘肃陇西方言中“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量词。普通话中量词"个"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个"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个"在方言中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有功能。本文基于目前"个"在普通话中的研究现状,对"个"字在陇西方言中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个"在陇西方言中同普通话中的用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个"在陇西方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用法,即充当指示代词标记以及结构助词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以汉语"紧"与日语「きつい」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两个方面分析它们意义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又能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本文从日语的“表”和“裏”在语言中的表现“内”与“外”、“建前”与“本音”等几个方面来剖析“表”和“裏”,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