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各地的部队服役十年之后,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机。"那时,军队送我去读了一个传播学的硕士,由此开始了我的公关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2.
基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的现状,以主体间性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开设了《文学与人生》公共选修课程。以"在文学中感悟选择审美人生,在人生中体验欣赏文学美丽,构建审美人生"为课程理念与目标,《文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与人生的基本原理"和"文学的人生解读"两大板块,透过文学洞悉人生,通过文学指导人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彰显文学的形象生动性,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拓展文学对生活的指导功能,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审美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3.
冯岚 《北京纪事》2010,(11):37-39
在刘鑫的21年演出生涯中,得过国际、国内赛场上的十几个金奖。他总是淡然处之,唯独对荣获了"金小丑奖"的《十三人顶碗》情有独钟。因为那是他人生中最重要一幕的结束与开始。  相似文献   

4.
哲学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不同于西方哲学在语言方面对Being的探求,中国古代哲学对语言的思考开始于对"名"的反思。孔子首先提出了"正名"论;荀子提出语言的"约定俗成"论;老子提出"无名"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语言观;墨家首先把"名"作为一个逻辑概念提出;名家有关"名"的理论中含有辩证的因素。因此,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的沃土能够诞生有汉语特色的语言理论。  相似文献   

5.
2003年须一瓜以华语传媒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重又走入人们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写作的她,曾中途停笔近十年,在这样一段不短的日子里,须一瓜隐身于"尾条记者",这段人生经历也使她这次的归来带给文坛不一样的感动,使她的创作一跃成为"头条小说"。她的主要创作大多集中在中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6.
中唐词坛上的几位重要词人都有过成为人生转折的贬谪经历。这种转折,让他们从京官、高官变成了贬官、逐臣,同时又让他们从诗人变成了词人——正是在贬谪中,他们开始注意民间的小调,并开始用这种小调来抒发万死投荒的艰辛与愤懑;正是经历过贬谪后,他们从"兼济"转为"独善",从"进取"转为"中隐",从追求文学的讽喻作用转为向往休闲、享乐的生活。贬谪中的创作,迈开了文人作词的第一步;而贬谪后的思想转变,又与唐宋词发展所需要的文化风气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贬谪"催生出文人词的兴起,并促成了它此后的繁盛。  相似文献   

7.
人生即是舞台,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戏"中的角色。强调由于司空见惯而被人忽视的平庸的场面。从瞬间里抓住真实,抓住人鲜活的一面。演员们候场时的短暂时刻是舞台角色和演员"真我"之间转换的过渡和桥梁。演员候场的场面引发人们对人生及人生重大考验来临前的思索。从戏剧性画面中重新感悟人生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亦是如此,真和假有时只是一线之隔。表现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人和对人生的思考是我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8.
小非 《山西老年》2012,(10):31-31
河南大学87岁的"洋教授"吴雪莉是一位传奇人物。她出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65年前,她跟随中国丈夫踏上了中国这片国土,也由此开始了异国他乡的传奇人生。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吴雪莉正式取得了中国国籍,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吴雪莉有一个跟随她大半辈子的"宝贝",就是一面中国国旗,这面国旗已经陪伴她63年了。  相似文献   

9.
黄贤云 《社区》2013,(21):40-41
河北邢台市邢钢南生活区,有一位叫何林芝的痴心"剪报老人"今年73岁。从1979年开始,他就开始痴迷上了读报、剪报,30年如一日。目前,经过何林芝亲手剪集的45本装订成册的剪报册子,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内容涵盖科学饮食、养生保健、卫生常识、子女教育、思想修养,文史知识、绘画摄影、人生格言等10余种。  相似文献   

10.
寒士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寒士文学自两晋南北朝开始兴盛,至元明时期一度发展为时代文学的主导力量。刘宋朝寒士鲍照的人生、创作等方面特征明显,代表性强,且生活时代较早,堪称寒士文学的一大范型作家。鲍照有治平理想但无法实现,同情和关注劳动人民的疾苦,关爱亲人,其人生坎坷流离,个性执著,人格分裂。鲍照一生忧国忧民,锲而不舍,最终死于乱军中,为"既悲且苦"的悲剧性寒士作家的范型。  相似文献   

11.
杨井1982年出生在安徽省怀远县张芡村。6年前,他到上海打过工,到苏州农村承包农田种过地,到张家口开过小超市。闯荡了几年,最后身上只剩下2块钱回到家。从2004年开始,他凭着一股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家传的瓦缸小吃进行改良创新,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如今,他的瓦缸小吃被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并获得"食品博览会金奖"。  相似文献   

12.
对江淹的身份误读使我们对"江郎才尽"惋惜至今。在文学史语境的影响下,大多数人把江淹当作文学家来看待,并以此来要求他。其实,江淹一直抱有强烈的"立功"理想,执著于政治人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仕途目标。但人们一直欣赏和回想不绝的是他穷愁失意时的文学人生。古代中国的很多文人都陷入如此历史语境中的人生悖论。  相似文献   

13.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以"艺术精神"诠释庄子,发前人所未发,也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实,只有了解了徐复观对中国文化做"现代的疏释"的整体理路,才可能进入徐复观的语境和思想世界。徐复观所谓对庄子的"再发现"的实质是将庄子所成就的"虚静的人生"推进到"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准确把握了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一实质,通过会通庄子精神与艺术精神而悟到庄子的心就是艺术精神的主体,庄子之道的精神正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之所"成"实乃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对庄子的这一"再发现"并没有误读庄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是"瞥见庄生真面目",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风雅正变"是中国文论史观的最初形态。"以正为正"与"以变为正"的观念一直纠结并延续于两千年的传统诗文理论中。"变"也指导着中国现代文论的建构,却不可避免事实上的"正"。主正、主变、代胜以至进化,中国文论正变史观一直流转在群体社会和个体人生之间,正变都维系于人生,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从许地山小说中女性的残缺人生出发,分析她们在残缺多舛的命运面前所坚持的人生哲学,认为她们在残缺人生面前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坚持不懈地"补缀"残破的人生之网,执着地追寻她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人生追求与理性爱国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变的主题。这一主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教材中涵盖了第二、第三章的内容,但其教材体系仍需要向教学体系转化,唯有转化才能使其内化为师生的课堂教学元素,论文摈弃了"人生追求篇"的传统说教,提出了该篇教学体系的专题框架设计、转化路径、转化的必要性和成效等问题的探究性思路,旨在传递人生追求的幸福正能量,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加强和改进高校"人生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化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在丁芒的诗思意识里,他所秉持的诗人个性情感必须与人民的利益、情感相一致的观念明显带有"群我"的、集体的、民族性的和阶级性的特征。在新诗体型的认识上,他主张新旧体诗的互相融合,创制出"短小、集中、格律化"的新诗体式,藉此表现"人"的生命体验、时代风云与民族心声。丁芒从20世纪40年代初——90年代末的新诗创作历程,诗思路径呈现出这样的流变过程:个我人生——社会人生——群体人生——个我人生。其诗境的创造主要表现三大类:抒写个我生命体验;反映现实苦难;讴歌战斗豪情与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释然     
马卫 《山西老年》2014,(11):48-48
释然是老子"清静""无为"的内核,朱熹"天理""人欲"的外延。释然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采菊东篱下",苏东坡谪居黄州的"老夫聊发少年狂"释然是佛教的大彻大悟,道家的明礼智慧。 流年似水,需要释然宽心;人生百年,惟有释然净性。漫漫人生,难免坎坷,与其锱铢必较一时一事之得失,不如以释然的心态,淡视花开花落;滚滚红尘,挫折难免,与其蝇营狗苟追逐隆名重利,不如用释然的心性,笑看云淡风轻。  相似文献   

19.
曹泽华 《老友》2011,(5):17-17
"红日东升又落西,人生短暂一首诗。悠悠岁月是过客,六十感悟不为迟。莫与别人比官大,要比长寿保健体。薄薪守日虽是贫,安康胜过千百亿。仕路走来一路难,今日林下任自己。放眼山水呼云散,野鹤仙踪谁能觅。"这是我年届60退居"二线"后写下的一首认识人生的"感悟诗"。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中,隐喻性的面称呼语主要是指含有隐喻形象的贬称和含有隐喻形象的爱称,而且含有隐喻形象的面称呼语前代词和形容词也有一定的语用预设。"杨译本"和"霍译本"对《红楼梦》中隐喻性的面称呼语分别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并达到了各自不同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