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分家是农户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家庭成员之间权利、义务的重新界定,家庭财产 的再分配和家庭的再生产。改革后俄国农村分家盛行,使传统的宗法制大家庭走向解体,形成由父母和孩子 组成的小家庭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农民外出打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家长的专横等促成大家庭解体;“全 分”、“分劈”和“离开”是三种主要的分家方式;分家虽不利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使小家庭的成员享 有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分家是农民生活方式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城市化浪潮和市场化竞争中有其自身的适应逻辑。农村四代同堂家庭虽具传统大家庭同居共食之形,但其价值伦理已经发生权变。即家庭内部以核心小家庭为中心,通过分财独立和空间区隔保持代际成员之间的自主性;代际之间以子代核心小家庭为重心进行资源倾斜,形成亲子关系倒置的理性化关系格局。面对城市化压力和市场化竞争,农村四代同堂家庭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代际分工中形成情利一体的伦理共同体,究其本质是以核心小家庭辐射大家庭的代际关系实践,体现了农村家庭积极理性化的权变策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家庭处于转型时期,具体而言,其家庭人口主要是从乡民向市民的转变状态,家庭结构主要是从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过渡状态,家庭伦理主要是从传统向现代的交替状态。从家庭变迁的角度去考察二三十年代的城乡关系,也许会看到城市的另一面向,即这种转变时期的家庭状态能折射出一种"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半城半乡"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4.
[提要]牧区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是一个重要但尚未被深入探讨的问题。1949年以来,牧区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发生了三个阶段性变化。集体化时期,牧区社会的组织架构由部落体系转变为公社或牧场的总体性组织。在牧民社会关系中,以公社为单位的地缘关系和以大家庭为中心的亲属关系取代了部落关系的主导地位。去集体化后,牧区社会的组织架构转变为“家庭—村落”的联结体系,社会关系向小家庭中心的近亲关系和村落基础的地缘关系转变。21世纪以来,小家庭的自主性因牧民流动性增强而强化,社会关系有朝着利益化与情感化并存格局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儿童公育与非儿童公育是中国近代两种教育思潮。前者力主先将大家庭小型化 ,后把大小家庭一齐废除 ,家庭养育儿童的任务也随之先社会化 ,再完全公育 ;后者反对废除家庭 ,认为只把大家庭离析为小家庭就可以了 ,家庭养育儿童的任务亦需交社会承担。两种思潮互相争鸣 ,持续长久 ,推动了中国近代家庭的变革和婴幼儿教育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叶青 《社区》2010,(34):45-46
社区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小家庭、邻里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出现不和谐的音符。而我,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就像一位调琴师,把这些不和谐因素排除掉,让大家庭充满温馨。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压力加大,小家庭结构以及社会保障的不足使得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大,越来越多的家庭趋向于利用保险来有效规避风险。但是有不少人,尤其是拥有一定财富的人,往往会陷入“保险越多越好,保险金额越高越好”的误区。保险行业专家指出:保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10~20%是  相似文献   

8.
一夫一妻制家庭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萌芽,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成为独立的消费单位和副业生产单位。西周时期,父系家族公社被农村公社所取代,父子孙三代父系大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经春秋,农村公社和三代父系大家庭逐渐瓦解。战国初,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近代华北农村家庭规模虽有缩小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变化的原因不是农村工业化的结果,而是家庭土地占有关系缩小所致。家庭结构以主干家庭和直系家庭为主要形式,核心家庭居次要地位。传统学者以“大家庭”作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家庭类型是有充分依据的,它符合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实际情况。文章从近代华北农村家庭的家庭周期、婚姻习俗、生育制度、居住模式等方面论证了这种结构类型产生的社会原因,认为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的各种风俗、制度关系密切,不能简单的以统计数据的大小确定它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  相似文献   

10.
钟润洪  席小平 《老友》2011,(9):26-26
这是一个由58位院民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就是全国文明镇——高安市八景镇敬老院。为这个大家庭营造幸福与和谐的是他们的"好儿女"。"好儿女"其实是敬老院院长、  相似文献   

11.
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人的独有本性是使用符号。艺术作品的情感是符号的含义,艺术结构具有生命的特征。本文分析一首宋词,从"情感符号"和"生命形式"两个方面分析艺术作品的结构,举证符号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汉代家庭财产继承由诸子平均分割和继承,汉代家产继承主要有父母在世时的"生分"和父母身后的析分两种方式。诸子均分制造成了汉代社会个体小家庭为主流的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13.
尹若雪  张冕 《社区》2014,(30):50-50
水果虽好,但生活中人们却很少吃。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人膳食结构越来越西化,大鱼大肉等高油、高热量的食物抢占了餐桌,而传统的植物类食物为主的饮食习惯正在悄然改变。一些误区和困惑也妨碍人们爱上水果。  相似文献   

14.
“阿库那千乌力楞”与“乌力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实地考察,听许多鄂伦春老人说,鄂伦春语“阿库那千乌力楞”是结合“阿库那千”(叔伯兄弟哥们)与“乌力楞”(一起住的人们)二词表示由一个父亲所生的子孙一代一代地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共同处于一个家长的统一管理之下的大家庭的。经过生产力的发展,有了“火枪”、“别拉弹”枪等铁制武器,出现了单干,个人出猎打回来的猎物归个人所有,商品交换也逐渐地变成了个人的私事,这样就产生了个体小家庭,在社会上出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居住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11,(5):52-53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与人类的生活结合得越来越密切,它们已跃出"奢侈品"的行列,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家庭的一部分: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早已不仅是方便、快速与省力,而开始探索和研制更多功能别具特色的汽车,以满足各种需求。设计师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为汽车植入更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动感元素。不断诞生的五花八门的汽车,反映了人类卓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证明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今社会,人类层出不穷的需求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仿古街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街区的还原唤起了人们怀旧和怀古的情怀。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西方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多数城市已经"面目全非"。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后工业文化"的影响,昔日古朴的城镇和街道越来越受到怀念。仿古街区的开发正好迎合了人们的怀旧需求,这就是仿古街区之所以兴起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家庭大小"、"女性形象"、"男性地位"三个方面论述了部分现代川籍作家"家庭小说"的创作特色.笔者认为巴金关注"大家庭",反思儒家文化,其他川籍作家多写"小家庭",反映出巴蜀地域、巴蜀文化的特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工作特点还是人们的家庭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都在悄然发生巨大变化,现代职业女性的物质生活虽然越来越丰富,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尽管婚姻自由已经广为城市中的青年男女接受,但恋爱至上的原则不仅冲击了传统伦理道德,也影响到了小家庭制度。通过"叶案"可以看出,传统伦理道德依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非婚"为归宿的自由恋爱并不能得到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20.
结构化过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社会结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影响甚至再生出新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中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选择"离土又离乡"的转移模式,这种行为选择导致村庄新生的社会结构严重"失衡",农村的养老问题形势严峻。以湖北某村为核心个案,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中部农村的养老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明确职责归属,家庭社会"双管齐下";强化制度保障,鼓励民工返乡就业;完善机制建设,因地制宜促农村养老;吸引民间投资,拓宽农村养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