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德威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1):52-56
《诗经》时代处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男性在家庭仍至整个社会中地位的上升而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以及这上的种种礼教法规,是造成女性生存危机和婚恋悲剧的主要原因。《诗经·国风》中为数不少的婚恋悲歌,作为一种文学体现,在一定程度度上反映了时代历史的真实状况,从礼俗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析,有助于了解并认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2.
吴玲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Z3)
《诗经·国风》中最集中是以婚恋、妇女为题材的诗篇 ,从中可对周代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文将从周代妇女享有的婚恋自由及限制、社会地位、妇德要求三个方面对周代妇女的生活状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周礼与《诗经》婚恋悲剧——《诗经》婚恋悲剧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定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1)
探讨《诗经》婚恋悲剧产生的根源,固然不能忽视周礼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诗经》时代的周礼与后世封建专制时期吃人的礼教至少有三点不同:一、周礼不下庶人,它的作用范围十分有限;二、周礼重自律、不重强制,它的实际制约力是有限的;三、周礼在西周末年开始走向废弛,其实际有效性也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因袭“礼教吃人”的思维程式把《诗经》婚恋悲剧的根源简单地归之于礼教,除了礼教的因素之外,更多的追求专一的婚恋悲剧应当从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过渡形态的婚姻形式以及男权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诸方面去探讨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李丽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6)
<诗经>中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地域、部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从婚恋诗这一特殊题材入手,立足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冲撞与变迁,结合西周的历史事实,以对诗意的文学理解为基础,力图真实把握诗篇中所呈现出来的婚恋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徐艳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05-107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6.
王冬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有恋爱中的女性、婚姻中的女性、生产劳动中的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其个性风貌的形成和周代社会状况、礼法制度、婚恋习俗和社会风尚等都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诗经>国风中有许多优秀诗篇采用描绘风俗画、风景画,选取典型细节和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手法,创造出了优美鲜活的意境;在意境开拓上具有真、深、新的显著特点.这些写作技巧和经验对于当今的文艺创作仍有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值得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8.
康相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61-64
水是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就有水崇拜的传统,内涵丰富,生殖崇拜是其之一。我国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婚姻诗,而且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既是上古时代风俗的体现,也蕴涵着生殖祈子的愿望,它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9.
胡敬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诗经》婚恋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生活。明媒正娶是周代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它突出的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愿望和期待 ;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 ,它体现了社会对夫妻人伦的重视 ;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 ,它表现的是周人对拆除隔绝人群的氏族关系的古老壁垒的重视。总之 ,《诗经》婚恋诗写出了周代婚烟的多元性 ,表现了周礼张弛有序、刚柔相济、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黄伦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0-21,25
《诗经》中许多描写贵族婚恋的诗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婚姻的礼制。通过探究《诗经》中诗篇所反映的婚姻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六礼,家人的赞美、祝福等可知当时贵族婚姻礼制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陈延霞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
<诗经>中有很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主要包括恋爱的欢歌、失恋的悲歌以及充满喜庆气氛的贺婚诗.这些婚恋诗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倩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26
《诗经》的篇什中包含“其”的有很多,风、雅、颂中的篇幅皆有,总计“其”字出现了542次。由于“其”字在十五国风中的出现频率为最高,共出现了230次,这对研究《诗经》中“其”字复杂的用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诗经·国风》中“其”字作代词、副词、语助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13.
梁高燕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77-81
在现有的《诗经·国风》桑意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文化生态理论来剖析桑意象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试图揭示《诗经·国风》中桑意象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演变的历史动态过程,认为桑意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桑树—桑女/女子—爱情/母亲—家园.从文化生态理论中关于人、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交织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桑意象演变的文化生态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桑树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另外桑与周代人口政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张亚玲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3):84-86
<诗经>中鸟类比兴的大量存在,使得飞鸟成为其重要意象,并穿越了先秦至明清的整个古代诗歌发展史.陕北民歌作为比兴艺术的载体,其鸟类比兴的使用,与<诗经·国风>中的古老篇章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相似文献
15.
宋钢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文章阐述了《诗经·国风》爱情描写的文化内蕴,认为风诗所昭示的文化意蕴包括:揭示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肯定和颂扬了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婚姻的专一,张扬了在爱情婚姻上自由意识的萌发和个性的觉醒,展示了具有传统色彩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庸之爱 相似文献
16.
郭京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65-69
复沓,是典型的《国风》表现手法,160首诗绝大多数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国风》的复沓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只变化字词的复沓;二、变词杂以变句的复沓;三、变句为主的复沓;四、复沓的进一步发展。《国风》复沓手法的变化展示了它由简而繁的大致发展线索:从规整的一字一词的重复,到句子的变化,直至出现了双复沓和非复沓的扩充部分。至此,复沓走完了其自身发展从低到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生活的方方面面。《氓》中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弃妇"形象,深刻揭露了古代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受损害的现象。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对弃妇这一形象有深远影响的《氓》这一篇诗歌,来看弃妇形象的发展和文人的弃妇意识。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氓》对弃妇形象的经典描绘是否蕴涵了中国文人最早的潜在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梁高燕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97-100
文章在统计和总结汪榕培、潘智丹的《英译〈诗经·国风〉》著作中所出现的植物名称的种类、英译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名物学、文学翻译等角度对其英译进行分析。目的是考证其英译和文化意象的传达,希望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首先分析《英译〈诗经.国风〉》共出现的79种植物英译,认为其中值得商榷的有"唐"、"条"、"黍"和"稷;"然后提出相应的更能"传神达意"的翻译,尤其强调传达原作中特有的中国文化意象;还探讨了上述翻译欠妥的原因。最后文章简要说明了文化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并就《诗经》乃至典籍翻译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谈《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少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8-20
在《诗经》婚恋诗中,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原型性的审美象征意象。这一意象的产生与先民的水生殖崇拜观念、古代社会风俗习惯及礼仪制度等有关,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韵。 相似文献
20.
陈建维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2):54-56
西周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从繁荣走向没落的阶段,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低落,这样低落可以从《诗经·国风》中透示一二。文章从《国风》中有关女性生活的诗歌入手,对当时的女性地位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女性不幸知悲哀的根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