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杜甫诗歌影响深远,其苦吟的创作方法、清新的诗风以及对七言律诗的探索精神都为贾岛所接受;而贾岛苦吟的创作方式提升了诗歌对于生命的价值,其清奇诗风丰富了唐诗的美学形式,其五律"变体诗"的创制在五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姚、贾诗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唐诗人姚合、贾岛诗歌创作,有许多异同。相同的是诗歌缺乏丰富的内容,擅长五言律。相异的是,姚诗较多地反映闲适的生活,贾诗则以言愁苦凄寒及科举失意为主要内容;姚诗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平和闲静,诗风浅近清新,贾诗喜欢描写怪奇衰败的意境,诗风的奥寒瘦。  相似文献   

3.
中晚唐的“苦吟”不仅是一种苦思的写法,还有更多的内涵。第一,苦吟诗人在人群上以科举穷士为主,内容上以吟苦及苦闷的消解为核心;第二,苦吟还体现了穷士诗人在困境中逆俗自立的不懈追求,他们或倚之科举及第,或倚之实现立言不朽的追求,或倚之寄托心灵、实现精神生命的延续;第三,苦吟还是苦吟诗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方式与癖好,他们把苦吟与休闲结合起来,使苦吟成为一种颇有吸引力的写作与休闲自娱相结合的生活方式,有的苦吟诗人吟诗甚至达到了成狂成痴的地步;最后,苦吟诗人在风格上有苦吟以求怪奇和精妙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4.
孟郊是中唐一位“苦吟诗人”。一般对“苦吟”的理解,是指诗人的反复推敲吟诵、字雕句琢。本文从诗人的悲剧命运及其诗歌文本中悲剧意境的创造出发,揭示孟郊苦吟的内部动因和外在表现。指出:时代的需要与诗人的个人才能的冲突构成孟郊诗境的“苦”;中唐道德沦丧与诗人先验的道德理想的冲突构成诗境的“清”;以上两种冲突造成的诗人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性格,投射于诗句和诗境,就形成了诗人的“苦吟”和“清词”。受伤的孤鹤的形象是苦吟的内质;“寒”与“不欢”是苦吟意境创造的根据;高古、峭硬和新奇乃苦吟的外在表现。孟郊的苦吟,开启了中国寒士文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的一种特有诗歌现象,体现了诗人的生活之苦、思想之苦和作诗态度之苦.杜甫身处盛唐和中唐转折时期,注重学习和借鉴前代优秀诗歌遗产,使其诗歌显现了"牢笼百代"的特征,并重视诗歌创作的"求新",因此诗作新句纵横,而强烈的诗歌创新精神使其崇尚及注重格律的"苦吟"式作诗方式,"苦吟"风尚垂范后世,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了"苦吟"流派.这与其人生经历、由盛唐向中唐转折的时代风气有关,更与其对诗歌艺术追求卓越的创新理念有关.  相似文献   

6.
吴嘉纪的诗歌主要有苦吟诗、山水游历诗、送别寄怀诗等类型,其诗体形式丰富多样,并以一种"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从诗歌的抒情艺术、语言艺术、表现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归纳出吴嘉纪诗歌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古代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的评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关于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的批评言论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清淡诗派以及它的艺术体现清淡诗风,是产生和存在于千百年来众多诗论家的吟赏和批评实践中的;清淡诗风的美学意义,在相当程度上来自这些诗论家的赋予。总的来看,批评主体之于批评对象,经历了一个从人格批评到文学批评,从审美吟赏到创作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晚唐时代诗坛盛行“苦吟”的风气,孟郊和贾岛就是活跃于这一时期的众多“苦吟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同属崇尚险怪的韩愈为首的文学团体,都同韩愈有亲密的交往,尽管被贫穷折磨,但他们仍对诗歌创作充满了热情。但是,两人的诗风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屡屡为人们指出。例如在《孟郊贾岛诗选》的前言中,刘斯翰先生就述说如下: 从诗的体裁来看,孟郊以五言古诗为主,没有近体诗。贾岛则以五言律诗为主,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排律。从诗的思想内容来看,孟诗是饱满的充实的,他是一个矫激而深于感情的人,国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造成他悲观的性情,形成了他诗歌的浓厚的悲观色彩……贾岛的诗比较起来要空泛得多,指  相似文献   

9.
从横向考察,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系列:湘西系列、行伍系列和都市系列。有些篇什有互相交错的情况,但三个系列仍然以各自表现的题材生活面的不同而显出明白的分野。小说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描述表现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发现和认识的艺术。沈从文小说的三个列系,无论从作者对人和人的生活的发现和认识的独特性的深度来看,还是从艺术的独特性和造诣来看,湘西系列小说都是最突出、最为人称道的。湘西系列小说最能代表沈从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苦吟"诗风在诗学上的成就实际上就是当时的诗格类著述。对这些文献进行专门的文本分析,发现"苦吟"本身还具有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比物讽刺"式解读去寻绎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关切的内在用意。而一般对"苦吟"的理解多从推敲琢磨诗句的技术层面考虑,虽然已经把握了"苦吟"本身具有玩味前人诗作以启发诗思和指导创作的内涵,但却忽略了"苦吟"实际上也有对现实政治生态深切关注的更深层涵义。诗格类著述在剖析诗歌意象所对应的政治内涵的同时,要求学者运用"比物讽刺"的方式去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意见。还应注意,在"苦吟"风气下形成的诗格类著述实际上反映了诗学研究由外部诗歌文体职能向具体而微的细节问题转化的趋势,除摘句批评、章法理论之外,其"比物讽刺"观点其实是对古代诗学"比兴"传统的隐性张扬。  相似文献   

11.
文人分司东都对文学创作及洛阳诗歌唱和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唐诗人韩愈分司东都期间,在洛阳任职或居住的孟郊、卢仝等人与之进行了较多的诗歌酬赠唱和。同时,洛阳便利的交通条件、韩愈在文坛的影响及其喜欢奖掖后进的作风也吸引了贾岛、刘叉、李贺等人。诸多诗人在此会聚,促进了韩孟唱和群体的形成,并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共同的诗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江湖诗派在推崇贾岛姚合的同时也效法韩偓的香奁诗,部分诗作题材上叙写女性及恋情,风格婉丽缠绵,这在较少描写爱情的宋诗中显得颇为突出。江湖诗派内部学习姚贾、许浑与学习韩偓两种创作倾向并存,这表明江湖诗人对晚唐诗的两种主要风格都比较看重,学习的是全面意义上的晚唐。  相似文献   

13.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为重要的一位诗人,然学界对于姚合重视程度与其在唐代所具有的影响力并不相符.经过了早期的无人问津,到80年代生平考证的大量涌现,到90年代姚贾研究的逐渐升温,再到2000年以后诗歌艺术的观照,学者们在生平思想、诗歌艺术、作品考辨和版本研究、姚贾比较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形成了初步的研究体系.然而,目前的研究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还远远不够,这一领域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期待学者们去开拓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重妙悟、倡兴趣、标举盛唐“气象”,极崇李杜,亦激赏孟浩然,独于王维很少涉及。拟从严氏理论与王维诗歌的离合入手,浅论《沧浪诗话》不论王维的原因:在根本上,严氏的用世之志与王维诗中佛理禅意具有隔阂;在风格上,严羽推崇雄壮之美,激赏李白的豪迈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而对王维诗“不落人间声色”处,则有意排斥;就人生体验看,严羽身处季柬,布衣一生,其个性气质、人生境遇与身处盛唐、“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王维迥异,而更接近于“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  相似文献   

15.
贾岛姚合诗风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时代的贾岛、姚合两位诗人因交谊密切、诗风类似而被后世并称为"姚贾"。由于成因不同,两人的诗风是同中有异的。贾出身僧人,数十年困于场屋,故心境抑郁颓废,又受到韩孟诗派追求奇险审美意趣之影响,其诗使常于深沉哀怨中回旋拗峭不平之气。姚虽沉沦下僚,颇感寂寞无聊,却养成喜爱山林闲适生活的性格,故其诗透露的是高人隐士清静无为的避世情绪,与元白诗坛的闲适浅易情趣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及个体生命必然的存在形式,虽然在众多作家或诗人的文本中都会有所触及,但因不同的人生经验与思考,却会呈现各不相同的时空意识形态。读台湾前行代诗人张默的诗,你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对时空缱绻不已的诗性情怀和现代意识。这不仅因为他的诗歌话语中出现了那么多关乎时间和空间的语词,而且他还分别以小诗和长诗的形式,一方面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时间与空间的点点印痕,一方面又以大开大阖的笔触、气度,刻镂出永远的时空雕像,由此体现出一种独异的时空诗学形态。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的诗中有大量的愁情愁绪的描写,这对他冲淡、自然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愁"是孟浩然的一种心理积淀,睹物、送别、思乡、仕途暗淡等皆能引起诗人的愁情愁绪.孟浩然的愁情愁绪不仅多,而且感受很细腻,诗人在表现这些愁情愁绪时显得真切自然,呈现出一种冲淡清幽、愁苦哀怨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后村或借歌咏历史人物以咏史;或者借历史古迹,通过咏怀古迹以见证历史;或者通过读史来对历史的兴亡加以总结;或者通过杂咏的方式来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后村的咏诗史风格明快犀利,见解深刻,同时,他的咏史诗也较少用典。后村的咏诗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也没有明显的阶段性。需要指出的是,在后村时代,"四灵"和江湖诗风流行诗坛,由于人们偏安意识的加强,咏史这种题材已为大多数人所抛弃。后村能够冲破世俗的局限,写出一定数量的咏史诗,这在当时萎靡不振的诗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王维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都有着重大贡献。二人的诗歌风格相近 ,素以王孟并称 ,但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 ,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不同 ,因而表现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媚俗"的必要——从林夕身上得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在很多港台诗人那里已经成了一种有名无实的东西,成了"雅人"的游戏和摆设,很少能体现出诗的质地与精神.在林夕,从写诗歌到写歌词,其作品难免会有"媚俗"的成份,但在偏向"俗"的同时,他也有意无意地走向了生活、生命的体验,因此他的作品比那些名诗人的作品更具有可读性,更像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