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在中西方漫长的翻译研究过程中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与完善,从传统的直译和意译发展到现代的归化和异化.在这一过程中有关两者的争论此起彼伏.本文以《红楼梦》中诗词的翻译为文本来解读其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目的在于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是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为翻译的研究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大量的优秀的诗词,是大观园这个特足背景下的严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非常成功,但存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不足.因此,译者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尽力减少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翻译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科米萨罗夫提出的语用适应理论,要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语用适应性的调整,使译作的语用影响与原作一致。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帕那休克翻译的《红楼梦》俄译本在俗语俄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语用适用策略,即保障对等理解、传达情感效果、完成“翻译外最高任务”等原则,较好地表达了《红楼梦》中俗语所蕴含着丰富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服饰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外译对其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作用。《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性百科全书,书中着墨对人物服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在文化翻译观视角下,通过分析《红楼梦》中服饰源文及其杨译,探讨在进行服饰翻译时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华文化,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为此,以杨译及霍译《红楼梦》中诗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意识发挥的主客观方面表现出发,可看出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翻译过程中,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则影响和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而决定了翻译的模糊性。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往往借助模糊语言这一特殊载体,激发读者的想象,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红楼梦》堪称一部"百科全书",模糊词语、比喻、夸张等模糊修辞语言和意象并置随处可见。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举例探讨了《红楼梦》诗词中的模糊语言如何在译语中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双关的运用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种译本中双关语翻译的比较,探讨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译者的审美观与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9.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美丽、最生动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令众读者为之痴迷、为之惋惜的悲剧性人物.林黛玉的诗情美使她成为众读者瞩目的焦点.曹雪芹为她撰写的二十多首诗词是书中两百多首诗词的精华,记录了林黛玉一生悲酸的心路历程,刻画出桐桐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诗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前期及中期,关于《红楼梦》诗词研究的文章比较少而且零散。从70年代开始,研究《红楼梦》诗词的文章开始多起来,也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研究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含义、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其中有一些诗词引起了比较广泛的专注,形成了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的诗词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成为小说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诗词在表现艺术上着重于写实,与小说中散文描写的曲折隐晦的虚笔相交映,在诗歌写实的艺术上,小说吸取了前人的大量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中丰富意象和意境给中国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但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分析了《红楼梦》林黛玉《咪白海棠》中的意象及意境,从保留意象、舍弃意象和改造原文意象三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处理和意境的再现。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策略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当译者陷入"信"与"达"的两难困境时,翻译策略决定了选词的取舍。《尤利西斯》的两个汉译本语言特征差异明显,其原因之一是翻译策略不同。翻译策略不同主要表现在用词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5.
从翻译等值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视角考察《红楼梦》四个节译本中的歇后语、成语和俗语等习语的英译情况,发现其多数译例或省略未译,或采用简单直译、意译的方式,因而未能有效传递习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学韵味.而要想使译文填补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空白”,实现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的等值传递,就必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并采取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综合翻译法,追求一种“动态的、立体的、等效的”语言转换,以达到保全原著文化意象和防止文化流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使得人们对于翻译本质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使者,译者在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后殖民语境下分析《红楼梦》两译本的文化与翻译,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贾宝玉的诗词既有具体的美感,又具意味幽深的哲理。在贾宝玉的诗词及与诗词相关的情节中,凝聚着他的审美意趣和哲理。贾宝玉的审美观包括如下内容:对自然的审美体验,闲适放达的审美心态,对人生超脱的审美认识及爱憎分明的审美情怀。贾宝玉的审美观体现了他的诗性人格、生命经验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大量对联,它们在杨、霍译本中均得到了很好的翻译。本文从解构主义理论出发,对它们的翻译进行了仔细地探讨和分析。结果证明: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原文决定的,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关系。杨氏夫妇与霍克斯都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两译文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且互有优势,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包含大量的习语,习语承载着一门语言独有的文化信息,所以这些习语为原著增色不少。文章通过对霍译版《红楼梦》与杨译版《红楼梦》中习语的英译进行比较,探讨习语的翻译要点;进而指出,译者只要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不管采取何种翻译方法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20.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说,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目的语语篇的形式,从而完成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个交际过程涉及到原语作者、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缺省是在交际过程中原语与目的语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原语信息的丧失以致产生解读的失败。因此,译者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尽量传递原语的信息,从而保存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