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伟大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形式美方面,从来就是一位最积极、最勇敢的探索者。他既重视诗歌形式的优美,又非常注意不让形式束缚内容。他深知:形式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他不仅告诫青年一代诗作者:“不要固定于一种形式,要作多种尝试”。而且他本人在诗歌创造上“几乎是每写一首诗都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因而,“他的诗篇不仅没有因时间的前进而远离了我们,相反更显示出它的思想尤芒和艺术生命力”。我想,郭小川诗歌之所以能深深打动我国广大读者的心,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不仅仅在于它有好的内容,还在于它有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抒情诗是以抒发感情来表现主题的诗歌体裁。“诗言志”,可以说是抒情诗的宗旨。它具有极大的敏锐性,各个时期人们的心理,愿望,社会形势的波动和发展,总是首先迅速地在抒情诗的琴弦上反映出来。中国无产阶级的抒情诗是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在同资产阶级“新月派”、“现代派”、“七月诗派”以及右派诗人的斗争中,同修正主义诗歌理论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诗歌创作,其中包括抒情诗的创作上,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我国古代灿烂的诗歌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建国以来,毛主席关于诗歌问题的一系列的指示、  相似文献   

3.
人说“以情纬诗”是太白诗的特点,这固然不错。但是,中国封建社会抒情诗高度发达,“以情纬诗”也可以说是抒情诗的一般特点,这还不足以体现太白诗歌那绝代旷世之风格。要准确把握李白诗歌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创作特色,我们不能不对他“以情纬诗”的特殊性加以深究。沈德潜认为:“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以主观抒情为基本手段的文体 ,诗歌 (尤其是抒情诗 )中的“我”便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通过对“我”在 2 0世纪中国诗歌中变化历程的考察可以看出 ,政治文化干预和影响了本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 ,“我”在诗歌中的变迁 ,也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诗歌自我完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支著名的古曲,名日《高山流水》。那旋律,时而如山泉汩汩;时而象瀑布飞流。郭小川的诗歌,就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他的每篇诗章,简直就是一支支流水般的旋律。 郭小川说:“诗应当是‘叮当作响的流水’”,“我的《祝酒歌》、《厦门风姿》等,在实践我的这一主张上面,我比较满意。”在他的全部诗歌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在探索如何表现内容的音乐美上(新诗的格律),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西方诗学中的“戏剧”美学传统,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以来的抒情文学,赫兹利特、勃朗宁、叶芝、庞德、艾略特和布鲁克斯等英美新批评诗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抒情诗的“戏剧化”,主要集中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抒情诗主体“角色”化、“面具”化,间离自我或走向他者;二是吸收“对立”“冲突”等“戏剧性”美学精神,使抒情诗歌充满互相矛盾和异质的经验和情思。这些都旨在丰富后起建立的正统“抒情诗”理念。  相似文献   

7.
侯外庐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上世纪“学术中国化”的运动中,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化的主张,还身体力行,做出许多可贵的探索与尝试,对他这方面成就做系统总结,对我们今天的中国历史研究尤其是思想史研究具有很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国“玄学派”诗歌,因其用哲学辨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晦涩怪僻,因此17世纪以来,世人对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看法褒贬不一,而安德鲁·马维尔的抒情诗却不然,人们很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并读懂他。在《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中马维尔用他得天独厚的才华把古典主义与玄学派诗风融合得淋漓尽致,其行诗之清新、隽永,几乎可以说到了无人能出其右之境界。通过分析该诗的意象、主题及结构探讨马维尔抒情诗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9.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是苏联著名的抒情诗人。苏联文学界称他为:“公认的苏联文学大师”、“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已成为俄罗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叶赛宁及其抒情诗却是整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检验,才真正进入苏联人民生活的。五十年代后期,苏联文艺开始“解冻”,到六十至七十年代,苏联文学界对叶赛宁的创作道路和诗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之后,对叶赛宁及其抒情诗的评价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现在叶赛宁已经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10.
“战士兼诗人”的郭小川,曾因其《致青年公民》这样的政治抒情诗而为当时的读者和评论界所瞩目,同时也因其《望星空》、“爱情三部曲”那样充满着“叛逆”思想的探索性诗篇而广受非议。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重新审视这些当年备受争议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时代高音区内的“不和谐音符”奠定了郭小川在五六十年代诗坛上的“这一个”的当然地位,同时也使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重新解读这些文本,寻绎诗人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可以引发我们许多超越文学本体以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诗传统的河流里始终起伏着“阳光派”与“阴影派”两脉.中国现代政治抒情诗与“阳光派”传统密切相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的审美风格以及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郭沫若、艾青到贺敬之、郭小川,他们对政治抒情诗和新诗传统都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在阳光和阴影的交错与融合中流变的政治抒情诗,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样本.  相似文献   

12.
勃洛克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俄国诗人,他既是俄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代宗师。勃洛克的诗歌探索之路分为三个阶段:神秘主义的“正题”阶段;怀疑主义的“反题”阶段;最后的“合题”阶段。处于每一阶段中心的,是关于祖国俄罗斯的诗歌。勃洛克的创作道路复杂而曲折,他把短暂的一生全部献给了诗歌创作。根据时间的先后,勃洛克的抒情诗编成三卷,全部诗作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一部完整的作品,一个完整的三部曲—“人化的三部曲”,这是勃洛克人生历程和创作道路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将华兹华斯的抒情诗置于后经典叙事学的视域,从诗歌的叙述者、诗歌的叙事序列、诗歌戏剧性叙事、诗歌跳跃性叙事、诗歌音乐化叙事等方面,对具有华兹华斯典型叙事艺术特点的多首抒情诗进行系统解读,印证了华兹华斯抒情诗的叙事性,打破华兹华斯诗歌叙事研究拘泥于叙事诗研究的局面,验证了诗歌叙事学批评的可行性和效度。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大众中有广泛的流传和影响。从类型来说,大致有“克智”、“史诗”、“哲理诗”、“抒情诗”四种。每一种诗歌都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尤其长于叙事和抒情。这些民间诗歌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研究凉山社会、历史文化和凉山彝族思想意识等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以跨文化的眼光和视野将文类划分为戏剧、抒情诗和叙事文学,同时指出中国诗学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的”诗学产生于抒情诗的背景。这种以文类为基础构建理论体系的特殊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身诗学体系的方法性启示。从文类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中国诗学体系,我们会对它的“情感-表现”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作为基础文类的抒情诗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创性诗学观念,对于这种“情感-表现”诗学的生成与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拜伦是欧洲诗坛的巨匠,“诗歌领域中伟大的拿破仑。”他不仅为叙事诗独创了别拘一格的诗体小说《唐·璜》,而且在抒情诗这一体裁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他的代表作之一《恰尔德·啥罗尔德游记》(下称《游记》)是欧洲抒情诗的王冠.  相似文献   

17.
焦延寿,一位至今尚未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汉代杰出诗人。他书写了西汉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诗史”,一系列“写实主义”诗篇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承前启后者,开唐代杜甫“诗史”之先河;他有大量创获的寓言诗、哲理诗,为丰富诗歌的品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焦氏是自屈原之后,中国诗史上第二位有名的重要诗人。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必须深入研究《易林》,这是对诗歌发展似乎中断了的西汉时代绝对必要的联缀,是对魏晋至唐宋诗歌发展另一个潜在渊薮不可忽视的挖掘,中国文学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片空白必须弥补。  相似文献   

18.
政治抒情诗不仅是贯通中国新诗史,也是贯穿中国新文学史的现象级存在,作为中国新诗中最为成熟的诗歌形态,按历史时段可以简略将其归纳为:一本诗集、两个诗人、三个流派或群体,另加一个具有诗史级意义的诗人艾青。虽然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说法见仁见智,但在审美意识形态语境中对政治抒情诗进行针对性的话语评释,以审美意识形态来特指、诠释政治抒情诗,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关于这点,既可以通过对政治抒情诗文学史层面的宏观考析来印证,更可以从对艾青的个案解析中获知。  相似文献   

19.
抒情诗既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西方诗歌的传统.就世界范围来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颠覆与解构.表现在诗歌领域,是对传统抒情诗的冲击,至少是对抒情功能的某种抑制.中国诗歌在八十年代,追赶上这股潮流.传统的抒情诗被打入冷宫.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起的新诗潮,使一度受到现代派诗歌(包括后现代诗歌)歧视的抒情诗,又回到大众视野,而且以不容忽略的社会影响力令诗坛为之一振,重新占据了主流的位置,再领风骚.新世纪的"新抒情诗",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继承了传统,但并不保守;它兼容并蓄,还汲取了现代派诗歌诸多有益的技法.是抒情诗在新世纪让人耳目一新的原因.笔者呼唤那个诗人以抒情为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对中国革命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其中,不但有大量的战斗杂文,有小说、散文、文艺理论和翻译,而且还有不少的诗论和诗作。对这些诗论和诗作,今天若能深入地学习、研究,从中吸取教益,将大有助于我们对有关诗歌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诗歌创作中警惕和克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充分发挥诗歌在“四化”建设中的战斗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诗歌的更大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