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美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63-70
苏州评弹是我国极富盛名的江南地方民间曲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地代表性艺术形式.历史上,评弹曾作为民间艺人的安生谋命手段,它虽不具有主流文化的正宗血统,但却始终与文人文化和民间俗文化保持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因而它一直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路径.书目文本传承在苏州评弹的文化传承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其形成、演变、创新、发展、延存、保护的重要见证.揭示评弹书目的传统传承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珍藏和保护这一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夏美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41-47
苏州评弹是江南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国家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成熟的表演艺术体系。与苏州评弹生存、繁衍、发展关联极为密切的评弹理论研究,也经历了漫漫历史岁月的演进,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而回顾、梳理和总结迄今为止的评弹理论成就,对未来评弹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并会对未来评弹理论研究和评弹学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大巍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苏州评弹是江南吴语地区的特有曲艺品种,典型的地域民间大众草根艺术.纵观评弹艺术的发展历史,在评弹艺术的草根性特征中,始终清晰地显现出其身后若隐若现的文人文化血脉.探究评弹艺术的文人文化根源与特征,有利于为评弹艺术的草根文化研究厘清思路和方向,还传统评弹艺术以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5.
刘大巍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71-78
苏州评弹的表演技艺是评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评弹艺术传承、发展和保护的意义十分重大.评弹技艺的传承与评弹书目文本的传承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有其自身独特的教习、训练、传承规律.研究评弹技艺的传承规律,是评弹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6.
刘大巍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48-53
苏州评弹是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传承数百年的历史演进程中,传统评弹理论积淀了丰厚的成果,为今天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源。然而,因受历史和研究者的文化局限,以往的评弹理论尚存明显的欠缺与不足,而应用当今理论学术成果,拓展评弹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则可弥补以往评弹理论研究之不足。我们期待着以新兴学科理论研究推动评弹理论的发展,为评弹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7.
刘大巍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11,(5):48-53
苏州评弹是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传承数百年的历史演进程中,传统评弹理论积淀了丰厚的成果,为今天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源。然而,因受历史和研究者的文化局限,以往的评弹理论尚存明显的欠缺与不足,而应用当今理论学术成果,拓展评弹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则可弥补以往评弹理论研究之不足。我们期待着以新兴学科理论研究推动评弹理论的发展,为评弹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8.
秦燕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8-103
迥异于明清案头弹词的作者队伍多为女性,近世以来,以鸳蝴文人为主的男性作者,对于弹词的案头创作投入相当精力,并在理论探索中作出一定努力.进而在以苏州评弹为主的民间曲艺演出中,以脚本创作、提携艺人、亲历书场、行业鼓励等多种形式,对其发展、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探讨近代鸳蝴文人与弹词案头创作及书场演出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论证鸳蝴文人对于市井娱乐行业的热情投入,源于审美趣味与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由此见证近代案头弹词与明清以闺阁女性为主的创作在动因与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秦燕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3-109
晚清肇始、绵延至今的弹词研究,将"案头"弹词小说与"书场"弹词讲唱分而治之,是几代学者的基本选择.本文在梳理百年弹词研究史的基础上,借鉴海外民俗学界相关思路,试图思考如何加强和深入作为民间说唱文艺的书场弹词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个案,探索如何把握这一吴语地区主要民间娱乐形式的完整个性及对基层民众生活的影响.探求"回到现场"作为研究方向的理论可行性,兼及"案头"与"书场"研究合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段静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5-138
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本沿袭资料汇编、文学研究和技艺考察等几个思路进行,至20世纪后半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更趋多元化、综合化。这一重要转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同其现实意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挖掘了它们在当下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玉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4):151-154
民间说唱文学是土生土长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流布规则一是没有文本而依靠严格的师徒间口耳相传的师承规则;二是依循中国民众的思维定式及模式化艺术欣赏规则;三是贴近现实生活和创作因时而变的发展规则. 相似文献
12.
乌钦音乐是达斡尔族民间说唱形式 ,为一人说唱 ,是由一个基本曲调反复演唱 ,多为“清唱” ,以唱为主 ,以白为辅散韵结合 相似文献
13.
李瑾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146-150
"玛卡梅"是阿拔斯时期出现于阿拉伯文学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以贴近社会底层民众、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生活于阿位伯社会底层的民众。无独有偶,在我国江浙一带民间流行的"苏州评弹"也以同样的特点风行于中国南方水乡。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形式来揭示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文学的共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徐志强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113-117
苏州人的生存-生活方式趋于艺术化,艺术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苏州人聪颖精巧的文化个性在艺术创造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苏州文化的独特个性是文化苏州内涵的立足点.文化苏州是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全球化、中国文化转型背景下一种适时而为、与时俱进的文化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努力推进文化立市进程,培育与苏州文化个性相符的核心产业,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弘扬苏州的文化个性;二、在文化交流中树立"文化苏州"品牌并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个性;三、大力加强当代文化建设;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16.
喻忠杰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8-33
在敦煌世俗变文中,历史故事变文和民间传说变文是两种故事性和戏剧性较强的说唱类作品,这两类变文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对后世戏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历史故事变文主要以有说有唱的单线叙事方式,为戏剧故事的表演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叙述手段.民间传说变文中所演绎的故事在发生之初就具有明显的民间性,而在其故事文本逐渐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其故事自身始终与民间文化相表里,并最终在元明时期成熟戏剧的表演中定格为一种戏剧文化. 相似文献
17.
黄明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Z2)
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一系列矛盾。到2000年其土地适度人口容量所显示的前景不容乐观,粮食生产将供不应求。解决办法包括:稳定耕地规模,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发展规模经营及从区外输入粮食。 相似文献
18.
苏州通过撤并乡镇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为新时期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集聚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被撤并乡镇在发展中也存在体制不顺、功能重叠、投入不足、建设不够、服务弱化、办事不便等问题。究其根源,被撤并乡镇的定位研究不足是重要原因。因而,被撤并乡镇在功能定位时应依据政策与规划的指引、新镇域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定位以及自身发展条件与潜力,遵循经济性、独特性、前瞻性与动态性原则,通过整体规划、分类改造;统筹兼顾、互补发展;创新制度、优化环境,将撤并后的乡镇演化为城乡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新型居住区的最佳选择点、城乡文化的交融区、乡镇自治的平台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持续发展,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作为面向市民及自助游散客的新兴旅游业态,倍受国内多数旅游城市青睐.文章在分析国内旅游集散中心代表性城市无锡和苏州的兴起背景及发展现状基础上,从管理机制、资源配置、运营模式三个维度对无锡和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心建设构建运营模式,并从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双重推动、因地制宜选择运营模式、加强组织间协同合作这三大方面归纳出我国旅游城市在推进集散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