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是在语文教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第一次确认并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已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丁山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夏后氏文化之特色尚九”;“夏后氏礼乐制度,无不纪于九”。诸如所谓九州、九鼎、九畴,等等。那么,夏后氏为何如此崇尚“九”呢?有必要探究一下“九”的本源。《说文解字》:“九,昜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许慎所谓“昜(阳)之变”,绝非九之本义。《周易》卦爻,最初并无阳九、阴六之称。由《左传》、《国语》的记录看,“春秋时代,人们尚未以‘九’、‘六’代表一卦的阴阳爻、”,“至后人作‘十翼’,这才出现了‘九’、‘六’之称”。(刘大钧《周易概论》)而作为数字之九,则在“十翼”之前若干世纪的殷墟卜辞里就已存在。因此,许氏之说乃是以末为本。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新近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美育活动促进和强化语文素质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面向21世纪现代语文应用的科学理念,是当前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翼,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性作为其最根本的属性加以强调。“文本细读”提供了一套对经典文本进行意义分析和价值评判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平行研究”旨在揭示人类文化体系知识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借助于“文本细读”与“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将可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5.
《论语·为政》云:“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云:“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杨伯峻《论语译注》把“周”译为“团结”,把“比”译为“勾结”,注云:“‘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由于《论语》的影响甚为广大,所以人们便以为古代的“比”在表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八○年出版的《辞海》中,某些有关文艺理论条目还颇有“左”味,像“人间词话”条就是一例。该条说:“《人间词话》……论词以‘境界’说为中心……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作为‘有境界’的‘最上’之作……其所谓‘真感情’是指先验的‘赤子之心’。作者最为欣赏李煜的词,认为最能体现这种‘真感情’。……”看来,编者也注意了词书的“客观叙述”的特点,没有正面断定是什么“主义”;但是,在加引号的“真感情”之前加上个“所谓”,并说是“先验”的“赤子之心”,这样,“先验唯心主义”的断语,也就“呼之欲出”了。《人间词话》那几条词论原文是这样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相似文献   

7.
周练菊 《新天地》2011,(11):141-141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说明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明确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性质定位更全面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然”可作叹词,本应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自从《马氏文通》在“叹字”这一节提出“《书》之‘都’‘俞’,《礼》之‘唯’、‘俞’、‘然’、‘诺’,并是应答之声”①以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课程的本质特性。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并成为实施本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课程的本质特性。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并成为实施本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呢?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12.
自从鲁迅先生批评赵景深先生“无端地‘牛’了一下”,将the Milky Way译成“牛奶路”以来,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最近,董乐山同志在题为《文化断层与错位》(《读书》月刊1984年第九期)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为“牛奶路”翻案的问题.董文指出,“赵景深先生的缺点是没有弄清楚这‘奶’究竟是人奶,是仙奶,还是牛奶,就贸然译为‘牛奶’.要是当初他译为‘仙奶路’,或者为保险起见,留个后路,含混地译为‘奶路’,我看就完全可以站得住脚.否则,如果译为‘银河’,就无法解释朱庇特率领众神从何取道返回天宫的了,除非是坐船?”董文认为,“有一点是明白的,中国叫‘银河’的东西,在西方叫  相似文献   

13.
于漪老师说:“教育观念附着在教育者脑中,形成心理定势,有意识的或不完全有意识的指挥教学行为。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帅语文教育的全局。”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语文性质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实践。因此,对语文性质观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 中学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对语文的性质作了科学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简论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是语文课的基本属性。语文课工具性的要义就是要使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并掌握这一工具。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各自单独存在 ,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就没有工具。但如果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 ,架空去讲人文性 ,那么就会背离语文课而步入另一误区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的,因此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必须注意二者的有机统一。不过,从二者的关系和学生的实际来看,工具性是更根本的,离开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就谈不上它的人文性,也就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那些人文讲座就可以完成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在《华人文化诗学:批评的期待》一文中,我们认为:“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提出“华人文化诗学”概念,隐含着的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作为交际工具的这一性质,确定了语文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站在反思历史、观照现实和着眼未来的发展高度,给语文学科以崭新的定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才是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它充分体现了决策者锐意改革的决心,是为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的准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则在于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脂砚斋在评点《红楼梦》时,曾反复指出“信手拈来无不是”的艺术妙处。如“这二回文字作者亦在无意上写来,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是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六回眉批)“种种诸法,总在人意料之外,且不曾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序中说,当时所谓新科学体系如雨后春笋般流行,一些博士甚至大学生,动不动就创出“新体系”。“‘科学自由’正是在于人们有权撰写他们所没有学过的东西,并且以此冒充唯一严格的科学的方法”。“这种假科学,现在在德国很流行,并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