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报纸已发展到厚报时代,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阅读时间减少,不少人因此而“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所以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读题时代”。此话不无道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标题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们标题制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阅读”变为“听读”“屏读”“微读”的“悦读”时代,有关读书的理论话语与传统方法纷纷失效。引领时代潮流的网络阅读经历了一场从“读书”变成“读屏”的媒介跃迁之后,成功地实现了从“阅读”到“越读”的范式革命,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从“苦读”到“酷读”的价值转向。传统文化语境中读书的“深思熟虑”,已渐变为网络文化背景下读屏的“养眼悦意”,阅读过程频频出现的华丽转身究竟具有何种合理性与必然性,它的下一次转身将是一种什么样的面相,这些“转身”究竟又有什么文化意味和潜在危害,凡此种种都在急剧变化之中,对此,我们也许只能把思索交给历史,把答案交给未来。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其实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展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看。除了话题作文依然足主流外,命题作文也很有市场,而不管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留给考生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考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话题或题目去写作。例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着你的手”,题中的关键词是“你”,这个“你”小到自然界的一花一木,大到社会人生,古今中外。虚的实的。无一不可。2006年安徽卷以“读”为话题作文,“读”的内容也可由考生自己来确定。所以我们越来越看到现在的高考作文是在比底蕴,比才气。大量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高考佳作被推崇就是很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4.
作为泛读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泛读课外阅读学习需要关注个体学生的不同阅读兴趣与需求,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人.必读、选读、定题读三合一泛读课外学习模式旨在改革传统大学泛读课外阅读现状,将传统的"完全教师控制"模式、"完全放任"模式转化为教师与学生商讨式的"必读、选读、定题读综合学习"模式.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的、自主的、有目标的课外阅读.它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阅读开发学生高级思维,并提高他们开展延展性活动的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阅读所需的语言学习认知策略和自我管理元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一新的传播媒体。它的出现 ,将引发整个社会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 ,“大众传播”将朝个性化双向交流演变。面对着网络媒体的冲击 ,报纸应利用网络优势 ,主动上网 ,以扩大报纸媒体的影响力 ,并为报纸发展培养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读闲书     
雷颐 《社区》2010,(20):4-4
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论读书多少,每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无法强求一律。我最喜欢的,则是读“闲书”。但什么是闲书,却难以界定。我认为,凡是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就是读“闲书”。  相似文献   

7.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是一个有名的难句。古今注家都认为“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其说有三:1.引文说,2.俗语说,3.急读说。本文对以上三说加以驳正,认为《论语》原文的“得”字不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它的常用义。并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指出:“患得之”的字面义是“为要得到它而忧愁”,其隐含义是“为尚未得到它而忧愁”。“患得之”是《论语》时代一种特殊的句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钢琴的练习方法有许多种。“无琴”练习是“有琴”练习的必要补充,它包括技术训练、读谱训练与文献研究三项基本内容。通过这些训练必然能提高手的机能,开扩视野,加深自己的音乐修养。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这类文章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大量地引用或叙(xu)述所“读”材料的内容,忽视了对“感”的抒发,致使所写的文章成了缩(suo)写的摘(zhai)抄。写“读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对所读文章的感受、体会,  相似文献   

10.
童年的趣事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通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默写题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常见题,它是考察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一种好方式。中考古诗文默写一般有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情景性默写、串联性默写、开放性默写等几种。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默写形式会不断出现,并且花样百出,如2009年的古诗文默写临沂市就出现了结合对联考默写。  相似文献   

11.
“读文”与“读图”作为两种基本的阅读方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读图”与“读文”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由此形成的“语—图”互文阅读模式,可以促使当代青年形成科学、健康、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之在新媒介、资讯化时代成为获取文化知识、承传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报业的发展,同城同质的报纸竞争已经成为了当前报业经营中的突出现象和热门话题。而对同城同质的报纸竞争存在迥异的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报纸竞争应该尽量避免同城同质化,报纸的同质化趋势将使各报丧失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意识,也可能使整个城市的报纸只是在低层次上徘徊,没有人去开拓报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这对整个城市报业的发展是一个桎梏。另一种则认为:同城同质的报纸竞争是报业市场发展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是报纸从“依葫芦画瓢”到创造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对后来者来说,模仿是其有效的介入手段。孰是孰非,该与不该,我们选取湖南…  相似文献   

14.
读后感,是指读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一般性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什么人的什么文,有怎样的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羊城晚报》的一个拳头版面──文艺副刊“花地”为个案,对其办刊实践作了总结。同时以“求新变异”为立题,探讨了如何保持报纸副刊的传统地位,发扬传统风格并且将之不断更新、不断开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新“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读书。要让学生反复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都强调“读”的作用,都把“读”作为训学的规则。唐代韩愈说过:“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以说,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语文教学都是把“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它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虽然常常用到引读方法,但对它理论上的研究认识明显不足。笔者以为,过渡性引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写作特点,提纲挈领,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发学生由前一个阶段的学习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从而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过程转化的纽带。精妙的过渡性引渡,犹如一台组歌扣人心弦的“间奏”,会给学生带来“山路忽然一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心态,唤起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从教师...  相似文献   

17.
“读”既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一种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但由于人们普遍缺失对“何为读”“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等问题的“终极思考”,因而在实践中“读”往往仅仅沦落为流行的一种时尚形式,失去了“发展功能”——“读”的价值所在。本文在对“读”从现实、历史和学理等层面作过一番考察之后,提出了追寻“读”的发展功能的战略和战术“形式与内容并重”“活动与指导并重”等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王维的乐府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维现存乐府诗共103首,主要由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构成,而在这两大类乐府诗中,又有古体乐府与近体乐府之别。王维的古体乐府,以五古、骚体与七言歌行最具代表;其近体乐府的体式之多与数量之众,连“诗圣”杜甫也难以与之并论。从新题乐府的角度而言,王维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新题乐府的诗人,并对杜甫、元结、元稹、白居易等人产生着较为直接的影响。王维乐府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大都属于“乐章”的范畴,即能入乐歌唱而成为歌诗。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它将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内涵和外延。毫无疑问,今天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深入发展,也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以致使它的主体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在新技术革命的时代,人才与知识劳动者(即知识分子)已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才的绝大多数必定是知识劳动者,而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则是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儿童“读经”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论,儿童“读经”的本质是一场经典文化的教育活动。在“经”的选择上,要关注文学的经典,在内容上要体现广博性、科学性和递进性;在“读”的问题上,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兴趣,而且要处理好“阅”与“读”、“读”与“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