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通过对湖北省中华鲟保护区渔民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该敏感区域内渔民的生活状况,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探讨和谐进行渔业资源保护和提高渔民生活质量的方法。渔民在生活中的主要困难主要有收入减少、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渔民后代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渔民老龄化严重、转业困难、缺乏社会关注和社会保障,以及渔民捕鱼思想制约自己等。调查中,渔民表达了对政府的期望。渔获物调查表明,保护区内以铜鱼为代表的渔获物产量逐年下降。渔民分析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立、污染加重以及航运发展是导致渔业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从加强管理、增加交流和控制污染的角度加强保护渔业资源的力度;加强对渔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拓宽渔民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2.
舟山群岛渔谚的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千年来,舟山群岛渔民与大海相处,捕鱼为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渔谚便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是渔民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文章主要从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舟山群岛的渔谚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上岸渔民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洞庭湖渔民解困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实地调研发现,洞庭湖上岸渔民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经济收入增长缓慢、转产转业异常困难、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等困境。为此,应加大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引导渔民转变观念;加大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障渔业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正确认识转产转业,多种渠道促进转产转业;畅通渔民利益表达渠道,保障渔民权益;加大资金投人,完善渔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广东北江上的渔民世代居住在船上,船是家也是谋生工具。2009年韶关政府推行了渔民“陆上定居”工程,将生活在韶关城区河上的渔民迁移到城市廉租房中。运用定性的方法考察渔民家庭重新安置的过程,探索陆上定居对渔民家庭生计的影响及家庭不同成员影响的代际差异。研究发现,渔民家庭整体生存状况因“陆上定居”得到较大改善,但这种影响所带来的代际差异非常明显:老年男性渔民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依然独自从事捕鱼作业,而老年女性和子女居住在廉租房,承担了未成年人的照顾和家务活动;年轻人更快地融入了城市,工作机会和收入都改善了;而对未成年人,拥有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更大的社交圈。  相似文献   

5.
通过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研究日本滋贺县琵琶湖和中国江西省鄱阳湖的渔民生活,进而了解环境变化对渔民生活的具体影响,并展示了信息技术为田野调查提供的便利。本文涉及渔民生活的具体变化,信息技术应用于环境社会学中的好处,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川江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研究在该航段航行的3种船型在泄洪期安全上水过滩的通航能力,分析计算相关船型在各种流量流速条件下安全上水过滩应具备的对水航速和对岸航速,总结出两坝间河段最危险的航段,为船舶安全上水过滩和有关部门制定船舶安全通行的政策和限制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批鄱阳湖区渔民的历史文书,由一位乡村精英人物整理并保存下来,尖锐地提出了渔业资源争夺问题。历史上,鄱阳湖与周边一批小的池、湖相通,渺水(洪水)期大小水面汇成一片,消除了平时制约乡土人群活动范围和行为方式的地界,造成湖区业权的季节性模糊。渔民因越界捕鱼而冲突,不得不由官府加以仲裁。土改之后,作为族产的小水面被分解,被组织起来的渔民日益依赖鄱阳湖捕鱼,遂与来自更广泛地域的渔民发生冲突。此后的矛盾越来越凸显为捕渔者绝对人数的增加,1980年代后更因为采取无节制的极端捕鱼手段对捕鱼为生的湖区渔民造成极大的生存威胁和心理震撼。通过梳理私业、官河与习惯捕捞区之间的关系,不仅获得关于湖区水面产权问题的新认识,还意识到由于水无硬界的特性和渔民生产的流动性,使他们和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生存规则与性格特征方面多有不同,研究中国的水面问题时,应该和以往研究土地问题的思路及关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与鱼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在漫长的渔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捕鱼和吃鱼习俗,并能巧妙地利用鱼皮。赫哲人非常熟悉鱼类的习性和捕获季节,并能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捕鱼方法。每年冰雪消溶的时候,渔民们便找到无冰块的稳水  相似文献   

9.
太湖渔船形制的嬗变呈现了太湖资源环境与太湖地方政治、经济、社会互动的历史图景。在人类学整体论视域下,长期生活在太湖这一独特生态环境中以渔业为生的渔民,其所创造和发展的造船与捕鱼技术以及传统手工业、家庭结构、市场、资源环境等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彼此间始终发生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其中,资源环境与政治经济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非平行并列或相互孤立,而是层层递进或环环相扣地互为联动。太湖渔船小型化、快速化、高效率的嬗变不仅展示了太湖渔业生产工业化的过程,也反映了因生产目的的变化而引发的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程度的加深和资源环境质量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漓江老渔夫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漓江原有丰富鱼类资源的日渐减少,今日漓江以捕鱼为生的专业渔民已经消失了。昔日撑着竹排,赶着鸬鹚撒网捕鱼的漓江风景平日已很难见到。而那些曾以捕鱼为生的老渔夫,也改行当起了表演捕鱼的"演员",为漓江的游人带来快乐。他们表演一场,收费从百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的还因此开办了饭店、旅馆,日子过得比较顺心。  相似文献   

11.
两宋时期,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近海环境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宋代的捕渔业也从秦汉魏晋时的滩涂采捕而发展到了以近海采捕为主。部分渔民还从事如贸易等捕鱼外的其他活动以营生。此外,宋代沿海捕鱼业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从北方的河北路一直分布到南方的福建路、两浙路以及今天舟山群岛等地。宋政府对沿海渔民实施着严格的管理,包括对其征收税收、督促其防御海盗与援助水军等。在宋代产生并传唱至今的渔歌,更是为当时渔民的生活提供了鲜明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海洋捕捞强度日渐超出海洋渔业资源的生态资源承载能力;中日、中韩和中越三个渔业协定的签署生效及海洋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行,导致海洋作业渔场逐渐减少,海洋渔民面临失业的凤险.在上述内部矛盾与外部规则的双重压力下,我国政府开始在沿海地区普遍实施海洋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旨在减小海洋捕捞强度,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对于改变海洋渔业资源无偿、无序、无度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保护和增殖渔业生态资源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减船转产效果明显.然而,渔民弃船后大多转向了海水养殖业,致使海洋渔业陷入高密度、超容量的“过度养殖”困境,海水养殖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鉴于此,从改善渔业管理制度入手,逐步舍弃传统的“投入控制”管理模式,引入“产出控制”管理模式,将成为有效控制捕捞和养殖的产量,进而“双管齐下”走出双重困境的合理、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3.
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渔民从业环境逐步恶化,收入增长明显减缓;大多数渔民只具备单一捕捞或养殖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旦弃船上岸再就业困难大;渔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差距很大,保障政策不足、资金不多、项目少、覆盖面窄。加强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对于解决民生问题、体现社会文明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认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基本线,准确界定保障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渔民实现再就业,解决渔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面对我国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税的开征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环境税的税权划分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环境税的开征不仅可以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减少破坏环境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运用博弈分析法能够更好地进行环境税税权划分,做好环保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我国渔村发生了变迁,其主要的改变趋势:一是青壮年渔民离开渔村外出打工,进而造成渔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二是渔民借助本地环境资源转产转业,从事休闲渔业、旅游等行业,促使渔村城镇化转型。渔村千百年来形成的渔民传统生活文化和渔村社会情感纽带正面临断裂的危机,因此当前有很多渔村在海洋文化发展中都非常重视关于渔村发展史和渔民个人生活史的记述,体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蚂蚁岛渔村的实地访谈等交流方式,参与到这种“渔村村落记忆”的文化实践中,试图找出渔村社会中的一些文化实践现象。  相似文献   

16.
永定河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永定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特点及人为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在夏季易引发洪涝灾害.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永定河流域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减少了洪灾和次生灾害的发生,但也引发了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径流减少,水污染日趋严重,风沙灾害增加,地下水环境蜕变.近些年,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永定河生态环境的治理,进行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植树造林,减少风沙灾害,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今后永定河治理,应进一步保护上游水源,恢复永定河的自然生态系统,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流域间的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重庆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论述 ,认为重庆的生态环境状况较差 ,脆弱性很大。并提出在西部开发中 ,重庆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应需采纳的对策及措施主要有 :搞好摸底调查 ,做好规划 ,坚持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加强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 ;加速解决现有工业污染 ,坚决遏制环境污染的西迁 ,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建立并执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 ,防止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调整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 ,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 ,把重庆建成为生态经济区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小城镇发展的环境保护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树立并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亟待解决。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当前农村地区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现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4个方面,提出了整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的对策: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提高农民环境保护及维权意识,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保技术的创新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伊犁-巴尔喀什湖流域开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对于局地气候调节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20世纪中后期伊犁-巴尔喀什湖流域内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在该流域内的开发活动对巴尔喀什湖水量、水质的影响,分析了该湖水文状况的变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与社会经济效应.同时指出,应客观看待这一问题,并且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以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实地调研数据,从受教育水平、接受培训状况两方面考察上海郊区渔民劳动力素质现状。研究发现,上海渔民的人力资本构成和质量堪忧,影响到上海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渔民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6年;技术获取能力不强,绝大多数渔民都未参加过相关技术培训。这种状况妨碍了养殖效益提高和绿色安全生产的实施,也对技术推广部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增加渔民受教育机会、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加强技术推广是提高大城市郊区渔民素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