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婴宁》是一篇以人狐恋爱为题材的爱情小说,其创作目的不是描写一个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它也不是以描摩人性美为目的的小说,而是借助婴宁入世的经历、性格的发展,诠释人生哲理,寄托作者的人生理想.此人生理想是作者人生经验的结晶,反映了作者深厚的道家哲学素养,与《庄子》得道成全的人生理想深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浩瀚繁杂的文学作品中,写笑的作品也为数不少。然而,谁又能像蒲松龄笔下的婴宁一样绝佳纯真、荡人心魄。笔者欲从婴宁的笑声入手,对婴宁的笑声中所隐含的苦、哭及孝做深入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探索和思考,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女性生存方式、成长过程、最终命运的透视和解读.而把众说纷纭的<婴宁>的重新释读作为一个切入口,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百年孤独>中,着力刻画了雷梅苔丝这个女性人物形象.在一个孤独的大家族里,雷梅苔丝既是美的化身、亦是纯洁的象征和善的体现.中国作家蒲松龄也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爱笑的狐女婴宁.她们都在世俗世界中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芒,体现出作家对肮脏现实的否定和人性美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其中记载的祭祀礼制内部一致性很高,大多确凿可靠,对于研究古代的山神祭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不被人所重视。文章对《山海经·山经》中的"祠""瘗"和"婴"等三个祭祀动词,参以上古传世文献和出土甲骨文等材料加以考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出场人物的不同的“笑”中,分析了每个人物每次“笑”的不同内涵所显示出的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以此准确、鲜明地刻划了人物不同的个性,传达了无穷的神韵。  相似文献   

7.
老子和华兹华斯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阶段上,从至高无上的“理性”或从凌驾一切的“科学”之下,试图恢复人的本初天性,不约而同地把婴孩作为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最高的人格理想。尽管二者连接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民族思维方式,但他们于不同时空中,在对既有价值体系普遍怀疑的前提下,作出了同样理想化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与探索精神。这看似荒谬与倒退的背后,实质上是被忽视了的对人类摆脱困境可能性前景的构想。由此反映的这样一种返始归根心态和精神家园意识,以及所确立的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对今天面临“文明困境”的人类来说更富有拯救色彩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细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家宴、对话、手帕、小诗、眼神、微笑……林林总总的细节描写称得上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仅从小说描写"笑"的众多细节中便可感受到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9.
清朝乾隆年间四海升平的大环境里,在黄仲则词中却出现了少有的不和谐音符。黄词中多次出现“笑”与“狂”,怀才不遇,叹穷嗟困成了该时期黄词的主题。考察黄仲则的感情经历,凄苦异常,但清词丽句中同样有“笑”的出现。透过这些“笑”与“狂”,也让我们真切地走入到词人的真实情感世界中去,从而以另一种角度,在全面的视野下考察其悲士高歌、怀才不遇的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人口发展的新特征、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政策一经出台迅速引发了中外媒体与民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力度、报道体裁、报道议题、关键词描述、消息源等内容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了中外媒体在“全面二孩”政策报道中的特点,希望能对中国今后的政策报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不"与"未"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二者均可修饰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名词性成分,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可构成固定短语。"不"与"未"有各自的否定语义,并在小范围内混同兼用。"不"的语义最为稳定,一直保留到现代;"未"则被"没"所取代。现代汉语中"不"与"未"混同兼用的语义主要保留在一些古词语中。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一书,体道高妙,历来为前贤所称颂;《老子》一书,状道亦高妙,前贤却鲜有提及。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道之作,《老子》言之有文,可谓信而有征。因此,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发掘《老子》言之有文的文章学价值,必然会促进我们对《老子》文学史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栋笃笑是香港化了的Stand-up comedy。自1990年首次登上舞台至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深得粤语观众的喜爱。作为一种喜剧的一种,栋笃笑与二人转、相声或者脱口秀不同,在技巧、内容和风格上都别具一格。然而国内对栋笃笑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从对话和狂欢两个角度入手,对黄子华的栋笃笑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今后深入的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聊斋》的干预叙事凸显着叙述者的主体意识。以《婴宁》为中心来分析《聊斋》的干预叙事不仅可以探讨干预叙事的形式与类别,而且还可以探析小说所反映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二孩政策开放之后,学生数量必然增加,但教师数量并非保持不变,反而因部分女教师休假停教而导致教师人数锐减。由学生增加、教师减少的两极问题引发的师资短缺,以及代课、实习教师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等都使中国教育陷入困境。与此同时,英国于2019年颁布的《教师招聘与留任策略》提出创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转变对早期职业教师的支持,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拓宽教师入职渠道,这些策略颇具新意,对解决中国教师短缺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文章引入源自却也超越传统认同研究的自我与他者的概念,建构框架分析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在对象与内容之上的自我困境,并从他者视角提出在全面两孩后时代政府如何从母婴保健、学前教育及妇女权益保障等具体政策维度来消除生育政策的自我困境,从而为哑铃型生育结构中在生与不生之间犹豫的人们打开生育机会窗口,最终利于全面两孩时代中国人口在规模与结构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二十八章"故大制不割"一句误读至今。"故大制不割"中的"制",用的是"制"一词的本义,即截割木材义。"大制不割"的字面义即大手笔地截割木材(反而)是不割。"大制不割"四字格句型属于《老子》第七十八章论及的"正言若反"的表达形式。"故大制不割"作为第二十八章的小结句,其"大制"对应于前文的"朴散成器"之义,而"不割"则对应于前文的"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之义,并且以"正言若反"的四字格形式表达了第二十八章朴散归朴的章旨。  相似文献   

19.
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两个文本<美狄亚>和莫里森的<宠儿>的互文性出发,通过将"弑婴行为"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能指进行文化解读,指出真正的弑婴者不是古希腊社会的父权制和美国南部的奴隶制,而是两位悲惨女性背后不断成长的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德"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范畴。"道"之下落为"德"包括三个方面:"道"下落于自然领域,为万物本性之"德";下落于内心领域,为圣人心性之"德";下落于社会政治领域,为王者无为治道之"德"。对"德"之内涵的分类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思想的整体运思理路,以及它所反映的传统中国人根本的信仰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