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池莉小说<看麦娘>在语言上具有流水叙述特色."看麦娘"象征平凡而又优美的双重人格,而父亲正是这种人格的代表."我"所全心依恋的是与父亲和上官瑞芳共同拥有的幼年生活环境,那里生长着"永远的看麦娘".小说意在创造一种都市乡愁,显示市民生活意念都市生活危险而真正理想的完美生活在过去.作家不应仅仅满足于市民情调的生产而是应适当探索市民生活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2.
寂然是澳门新生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集<月黑风刀>和<抚摸>.本文论述了寂然小说的艺术特征第一、运用现代后设小说的艺术形式反映澳门的社会现实,具有模糊效应与心理效应.第二、运用情节聚焦与伤痛事聚焦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生原态,探索人性的幽微.此外其语言转色,构成文本的符码系统兼容了中西小说的特征,有两套符码系统.  相似文献   

3.
"因性练才"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观点.这一观点,其基点在于论述人的天赋之"才"与本然之"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其核心在于阐明"才"、"性"、"体"之间互交互融、互动互感的审美生存态势,本质在于揭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生态文艺观.本文以"体性"篇为基础,参照<事类>、<才略>、<神思>、<程器>、<明诗>、<熔裁>诸篇,对刘勰的"因性练才"说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4.
"速写"是作者对<华威先生>写作意象和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它主要体现在对"展演"叙述技巧的倚重与合理调用上.讽刺性的模仿、看与被看者的话语选择、评说和指点性的拟想叙事者声音以及对小说"重复"性情节趣味的挖掘,使<华威先生>具有喜剧小品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张宗涛  王雅莉 《人文杂志》2001,1(5):155-157
鲁迅先生取材于现实的小说<药>,与取材于神话的小说<补天>,前者以"庸众"的目光观照"英雄",后者以"英雄"的目光审视"庸众",这种艺术视角的有意味转换,使夏瑜与女娲的形象,夏瑜的生存境况与女娲的生存境况,均跨越了历史的定位,在释读者审美心象上造成一种"意象的互补"效应,导引人们去揣摩"具象"之外的更深"意味",从而使<药>与<补天>这两篇小说的审美意象,具有了跨文本互补的艺术构制特征.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学中的故乡情结是一种文化现代性焦虑的产物,寻找故乡则是现代人精神家园迷失于皈依的集中体现.归乡模式在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中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叙事模式,鲁迅的"归乡"系列小说与苏童的<米>,在动态叙事中的发掘游子的生存心态和生命际遇,从而揭示人类孤立无援、无可逃遁的生存困境,探索人性本真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韩彦斌 《阴山学刊》2005,18(2):41-4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8.
《艺文志》之"文"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解把<艺文志>的"艺文"看成联合结构,即"艺"乃"六艺"、"文"乃"诗赋(或文学)","艺"文"并称;实际上,"艺文"乃偏正结构,为"艺之文",即<艺文志>所列诸类,均是六经的文本体现或反映之意.这种说法可以通过<艺文志>文本及当时人对"艺文"一词的运用方面得到证明.传统的误读导致了人们对<艺文志>某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9.
论近代狭邪小说对"情"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志军 《河北学刊》2003,23(1):102-107
"情"是近代狭邪小说<花月痕>、<青楼梦>、<绘芳录>的中心观念之一,小说作者不仅以开篇的"情"论醒目地标出,而且借小说人物或叙述者之口反复予以强调.三部小说都较好地处理了情与欲的关系,在狭邪风月的描摹中表现出重情斥欲、不涉淫亵的优雅风度,超赵了历来淫秽污臭的"风月笔墨",但因对"情"的真正内涵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不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和用情资格论,因而难以达到<红楼梦>"将儿女之真发泄一二"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0.
李钧 《河北学刊》2005,25(6):83-85
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逃避自由>一书在全球影响很大.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论述了现代人生存困惑的机制及其原因,提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个体化;个体化的过程是人的自由与孤独感并存的过程,由此形成了现代人生存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现代人陷入了普遍的生存困惑中,从而选择了"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边城>的故事文本,从沈从文其人及其创作<边城>时的具体情景入手,将<边城>"故事悲剧性"的因由阐释为缘于作家沈从文对生命存在之无常之无奈的思想观念,并认为这种思想观念既有沈从文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无常与无奈的感慨,同时还隐含着他对湘西故土上的人们--群体生命存在之无常之无奈的悲悯与痛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茅盾的<春蚕>、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和朱文的<我爱美元>为例,围绕其中"父与子"的描写,对文本自身结构及当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进行症候式阅读,以期折射不同时代给文学本文所打下的意识形态烙印.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有诸多哲妇形象,由此而衍生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观点可谓根深蒂固,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重新审视<诗经>文本,我们会发现,<诗经>中并无"哲妇"."哲妇倾城"的理论,完全是后世男性本住文化的体现.从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对"哲妇倾城"的理论构建进行批驳,还历史以公道,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贾学鸿 《江汉论坛》2005,(6):117-119
<楚辞·天问>中的"帝何竺之"是解读作品的难点之一,从古到今一直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竺字的含义与毒字相同,它们在先秦楚文学作品<老子>、<庄子>和<天问>中分别出现,并且具有一以贯之的意义,指的都是相通、通达.<天问>中的"帝何竺之",反映的是古代天人相通、人神感应观念.毒、竺是先秦通用的楚语,保留了它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来解读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建构,公共理性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公共理性是民主社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秩序良好社会中的公民的普遍理性,<政治自由主义>对<正义论>的一个伟大超越就是其对公共理性的表述.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政治概念既是自由的概念又是自我限定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完备性论说的概念,<政治自由主义>的目的是试图将"公平正义论"阐发为一种"政治正义论"并力图为多元化的当代西方社会寻找一种政治正义的"重叠共识".在寻找政治正义的共识中,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建构的努力正是试图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秩序良好生活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阎伟 《学术论坛》2006,3(9):147-151
文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重新审视巴赫金关于陀氏小说人物的"未完成性"理论.通过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关于"未完成性"三大理论基础--作者统一意识的消退、主人公的思想的自我发展、主人公与作者思想的平等对话的分析,再结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特点,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性格已经定型即完成了.巴赫金的"未完成性"理论并不能说明陀氏小说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女作家谭恩美的英文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的女儿>,以其"讲古"式的叙事策略,改写了美国华裔女性长期以来的失语与沉默状态,反映了华裔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确立.作品运用"集体的"、"个人的"叙述模式,从多方位交互赋权,多角度折射出华人们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以及动人复杂的母女关系,潜移默化为传授人生经验、传播古老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谭的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化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并获得文学界不断关注,表明了作品中彰显的华裔女性叙事新体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决定了,判断某一部马克思主义文献是否"经典",不能单纯从"文本学"角度着眼,而是要结合它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看它在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单纯的"文本学"视野必然有其局限性.聂锦芳对<共产党宣言>的阅读就是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与"意识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素华 《学术论坛》2006,(6):182-186
<墙上的斑点>应如何解读?对主人公意识活动的描写是无"迹"可寻还是有"迹"可寻?它不是小说还是对传统小说的颠覆与解构?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认为意识流小说描写的人物意识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向是有"迹"可寻的,从主人公整个思绪脉络到其间产生的无数稍纵即逝的思维碎片都有着特定的意识指向;它有其特定的形式和结构,伍尔夫因应表现人物内心错综复杂的意识活动的需要而重建现代小说的形式和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