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桂林民歌传承人秦国明的人生旅程与他对民歌的情感相依,自觉创作民歌、传承民歌是他对"歌之情感"的另类表达。"歌是命来命是歌",秦国明把自己对山歌的情感表达到了极致,其原真的"自我"情感是自身传承和传播民歌的内生动力。秦国明情感的流变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秦国明人生旅程中的"社会人"情感的变化正反映了桂林民歌的历史传承和桂北的社会进程。"自我"微观情感与"社会人"宏观情感共同构筑了人的情感世界,激发了人的文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传承人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民间文化得以上承下传的主体。陕北民歌传承人即:在民众中,按照一定的血缘、地缘、业缘或其它传递路线,将自己所拥有的陕北民歌曲目上承下传的演唱者。按照传承的影响及范围,陕北民歌传承人可分为普通传承人、优秀传承人和著名传承人。其传承类型又可分为血缘传承型、师徒传承型、无师自通型和混合型四种。传承人曾经的生存境况是他们能与民歌结合的重要原因,天生优势、个人性格、爱好、努力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他们对民歌本体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桂林民歌是广西桂林传承久远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实践中,桂林民歌的传承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建构自身的口述历史记忆,将记忆有选择性地向倾听者说出或存放在适当的媒介里。桂林民歌的传承者更倾向于在集体框架中口述并且会埋藏自己的存储记忆,显现功能记忆。他们在自我认同之内口述并造就自我,其口述历史记忆也以物质、视觉等方式鲜活地展现。  相似文献   

4.
马知遥 《东方论坛》2020,(2):148-156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由传统的口传心授向多元化发展。尽管随着时代的转变,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但促进传承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直是非遗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积极营造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探求非遗文化认同和活态性保护模式,增加传承人身份认同和传承的自为意识无疑是提高非遗存续力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非遗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苗族舞蹈在传承与发展中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舞蹈创作编排丧失原生态性、保护与传承手段单一等问题,笔者在凯里、麻江、西江、都匀、贵定、瓮安等地进行了调查和走访,收集、查阅及整理了大量资料,尝试从加大对传承人的关注与保护力度,完善苗族舞蹈生态环境与软硬件设施,扩宽传承途径与保护手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意义重大。桦树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在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桦树皮制作技艺面临产品市场萎缩、原材料供应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传承人队伍老化等问题。建议以完善传承保护政策体系、创新传承模式、拓宽传承路径、扩大传承人队伍等措施应对,以推动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丰富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民间舞蹈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现代化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民间舞蹈呈现出不良的发展态势.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的传承有赖于多方面的自觉:传承人的传承自觉、政府的政策自觉、媒体的宣传自觉、民众的参与自觉等.  相似文献   

9.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蕴藉深厚,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关系到彝族社会结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与传承意义。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毕摩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毕摩数量减少、毕 摩素质参差不齐、毕摩文献与毕仪的缺失……笔者尝试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内部保护的薄弱两个方面分析毕摩传承危机的形 成原因,并对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形成毕摩共同体和建立毕摩传承人补贴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由灵动的民歌传承与传播,从原有的口口相传和少许文本记录的状态,发展到数智化时代的今天,民歌传承的方 法、途径在不断改变。 音频、视频的保存便捷了民歌的传播与传承,文本是民歌记录的重要补充手段。 民歌的时代价值却一 直未变,并有新的拓展,体现为教育与文化传承、历史和时代创造、地域文化创造使命  相似文献   

11.
对继承权二年的普通诉讼时效,继承权二十年的最长诉讼时效,继承权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揭示继承权诉讼时效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议遗产破产     
遗产破产是自然人破产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各国破产法多有规定。中国现行《破产法》的适用范围虽然不包括自然人破产,但《破产法(草案)》规定的破产范围可能涉及自然人破产。承认自然人有破产能力,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遗产破产问题,但这一问题在中国《破产法(草案)》中还未被提及,遗产破产的理论也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阐述遗产破产,旨在引起有关人士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承的难易与否不仅在于文化的生命力强弱,还在于文化的运营方式。既然人们现在都很看中经济要素,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利用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来保护它的社会价值呢?本文以阿细跳月为例,分析阿细跳月传承出现问题的原因,看各方面力量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并分析其努力的利弊,希望能对阿细跳月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继承应建立在对文化及文化价值特征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上,如是形成的文化继承便应是由文化贮藏、文化实践和文化创新三环节构成的统一体,是谓文化继承的基本范式。此文化继承基本范式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克服以往文化继承主张中的局限,而且有助于建立起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有助于具体的文化继承实践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行政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当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和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 ,在此基础上 ,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的社会主义行政道德  相似文献   

16.
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却十分惊人。在人们体验网络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新鲜和娱乐的同时,新兴的网络事物正不断对现实生活中现有的维系正常秩序的规则发起挑战。即将来临的第一波网民老龄化高潮将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悄然推至网民面前,且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了相关的诉讼,但这类诉讼纠纷却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得到更为合理的解决,使得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旨在研究虚拟财产这一伴随网络技术繁荣而出现的财产形式,将如何在继承领域得到合理的规范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继承既是人的存续方式,又是人的存在保障,它以妥善安置因生命、物质的二重生产而产生的诸种关系为目标,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属性。从形式上看,道德继承是一个在时代精神的监督、引导之下,输入旧道德命题,通过对旧道德命题形式层面的抽象继承和经验层面的批判继承从而输出新道德命题的过程,新道德命题相对于旧道德命题具有承启超越性;从内容上看,道德继承包括了以下要素:生活在同一文化共同体中的理性存在者是道德继承的主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是道德继承的对象,对道德文化与物质文化变迁中产生的"堕距"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失调的消除是道德继承的动因,对道德命题的分层继承是其转化机制。因此,道德继承从整体上看具有完备性。  相似文献   

18.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20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理念与法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和超越性?其所希望看到的是冲破爱的隔阂,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基础上的自由的交融与和谐,在人类精神的荒原上建立一个突出重围的绿洲。  相似文献   

19.
文化继承分为两个方面 :过剩继承与欠缺继承。过剩继承是指今人的认识远已超过了古人的认识 ,继承仅仅是挖掘般的考古 ,去寻找古人与今人相似的思想。欠缺继承是指古人的思想为今人所欠缺 ,它能符合和满足今人的需要 ,继承能对今天的实际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出过剩继承与欠缺继承 ,可以深化人们对继承传统文化的认识 ,寻求传统文化中真正值得继承的东西 ,提高继承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继承习俗的影响,被继承人死后有数个继承人的,继承人一般并不立即要求分配遗产,往往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分割。我国《继承法》并未规定继承人在这一期间的法律地位。对遗产分割前遗产的归属及各继承人的法律关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有利于解决共同继承纠纷,有利于保护继承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