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生涯适应力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与自杀意念之间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CSCAQ)、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随机抽取河南省和福建省五所高校大三和大四学生360人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自杀意念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四学生就业压力明显高于大三学生(P<0.05);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压力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398,P<0.001)、与生涯适应力呈显著负相关(r=-0.180,P<0.01),生涯适应力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431,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和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中介作用(P<0.001)。结论:大学生就业压力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大学毕业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可有效降低由就业压力引发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四川某高校2500名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1.87%的本科学生有自杀意念,农村学生自杀意念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家庭学生;男女分布无显著差异;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得出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显著相关,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考虑采用家庭干预,以确保干预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4000名大学生在“非典”时期及“非典”后一年进行追踪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非典”时期及“非典”后1年时,人格测试的对比显示其人格特征发生的明显变化。EPQ 4个分量表显示各群体精神质(P)内外向(E)和神经质(N)因子分均呈上升状态,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掩饰性(L)因子呈下降状态,差异非常显著(P<0.01)。大学生在“非典”时期及“非典”后1年时心理问题检出率显示其心理健康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UPI第一、二类筛选人数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公共卫生危机对大学生的人格及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及心理疏导可使大学生的人格及心理健康得到迅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某高校1 0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22.9%的大学生有明确的生命意义.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为6.0%.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及生活自主三个维度对自杀意念具有预测作用,其中,生命价值维度对自杀意念最具预测力.因此,可利用生命意义感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提早进行自杀预防.  相似文献   

5.
依据2012年1-12月对鹤地水库浮游生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运用SPSS18统计软件对浮游植物数量、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数量与环境因子中水温、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全磷呈正相关,其中与水温、化学需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透明度、氨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鹤地水库主要是氮污染.因此,强调控制库区周边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过量排放对维持水库生态系统健康非常重要,本研究为保护水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杀意念是自杀的游离因子。自杀意念是个体的思想或意念出现了死亡、自杀和严重的自我伤害的内容,它包括对自杀行为的计划、步骤和结果的想法。自杀归因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是:有自杀意念高中生在面对正性事件时,倾向于做外部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归因;自杀意念高中生在面对负性事件时,倾向于做内部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归因。有自杀意念高中学生的归因方式是消极的;非自杀意念高中生的归因方式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7.
以农村地区440名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社会人口学指标、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和主观幸福感指标(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考察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人格在结束留守年龄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 结束留守年龄小于10岁的积极、消极情感得分,5岁到10岁的生活满意度得分都显著高于大于10岁的留守儿童;(2) 结束留守年龄对主观幸福感(积极、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 中介分析表明,人格神经质在结束留守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说明,结束留守年龄是影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人格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以39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 CHQ-12、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的情绪特征及其因子情绪调控、意志特征及其因子独立性、自我特征及其因子自我统合和自信心均分别与 CHQ-12、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2)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的乐观倾向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动力特征及其因子进取心高中低不同分组水平下的生活满意度得分差异显著,呈现倒“U”型曲线趋势;(4)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 CHQ-12的相关系数,心理素质的发展功能相比治疗功能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56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中的稳定性、轻松性、聪慧性、有恒性、自律性、世故性和乐群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而兴奋,}生、忧虑性和紧张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p<0.001);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0.
对川渝地区984名中学生用少儿述情障碍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述情障碍在性别变量上差异不显著,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值为负0.42(P>0.05),而在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方差分析得出F=11.44(P<0.01);中学生述情障碍同乐观倾向的相关系数为负0.41(P<0.01);中学生述情障碍高中低分组在乐观倾向上差异显著,F=60.94(P<0.01).中学生述情障碍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加中学生的述情障碍有下降趋势;中学生述情障碍同乐观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述情障碍高中低分组在乐观倾向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