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研究早已超越了文本形式上的传统视角,文本内容即主旨的分析成为当今研究的主流方向。论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新闻报道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报道事件的中国背景探讨语篇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发现:通过频繁使用名物化现象,起到了人际关系隐形化,时间标准神秘化,焦点信息改变化和语用效果预设化的交际效果,进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石雨松 《国际公关》2021,(9):97-100
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国际舆论场的斗争性也在不断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国际传播力量对中国持续进行着舆论攻击,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造成了不小的阻碍.本文引入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解释框架,对当前国际舆论场内围绕中国国家形象所产生的认知不协调现象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聚焦政府渠道、媒体渠道...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中存在多种叙事修辞技巧,这些技巧与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密切相关。从叙事修辞批评的角度来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灾难的新闻报道。具体分析叙述的主要人物、叙事场景和叙事因果关系等叙事修辞手段,力图揭示这些报道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取向和修辞动机。结果表明西方记者总是千方百计迎合读者的伦理、心理和价值观念,维护作者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取向和利益。  相似文献   

5.
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有关理论解析影片<功夫熊猫>,影片中展示了诸多中国元素,构建的中国形象折射出创作者的心理动机、社会需求和社会文化心理,这种创作诉求为当代中国文化界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秩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国家形象已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依据评价理论,积极话语分析可用于考察《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英译本中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表明,情感资源树立起“人民至上、包容合作”的形象,判断资源描绘出“依法治国、善谋有为”的形象,鉴赏资源勾勒了“制度自信、胸怀天下”的形象;三种态度资源刻画的形象叠印后,升华为“人民民主”国家形象;民主话语文本、民主话语实践与社会文化实践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推动机制。本研究为理解和评价中国民主话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政府工作报告》是极具代表性的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具有将政治现实进行概念化思维的重要作用,其使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语篇特点。对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1)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历时性研究,可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反映出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上与时俱进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8.
对新闻语篇中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应用及使用隐喻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Lakoff的隐喻理论及Forceville的多模式隐喻理论为框架,结合后续学者对隐喻的系统性发展成果,并以《纽约时报》上发表的题为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为具体语料。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得出隐喻可以直接、间接地为其代表利益集团服务,新闻语篇所欲表达的隐含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隐喻概念来实现。新闻语篇在使用言语隐喻的同时也并含非言语隐喻,非言语隐喻更为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9.
胡腾蛟 《国际论坛》2011,(5):43-48,80
后冷战时代纷繁芜杂的动态性现实使国家之间形象认知的冲突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有必要运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核心变量探讨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结构性根源。其中,权力是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最本质因素;无政府状态与国际制度共同构成了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结构性外部环境;一些国际制度的统一性与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之间的紧张,往往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问题,最终影响他者的国家形象观。观念与重复性互动有时更易于阻止他者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知发生积极的变化;由于"敌人"的建构具有多重功能而成为某些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得国家之间彼此的形象认知很难趋同。国家形象认知的冲突性与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分析霍译本《红楼梦》当中的隐喻翻译策略,指出,无论译者是采取直译或是意译,只要遵循关联原则,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同样的隐喻产生同样的反应,达到最佳关联就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法隐喻理论认为意义的表达存在着“一致式”与“非一致式”,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一种意义可有多种表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语法隐喻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尚为少见,揭示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本质特征能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译本中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辨证统一。有鉴于此,文章通过三个英译本(龚景浩,许渊冲和叶维廉)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语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和原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当翻译过程中面临不同“等价物”选择时,语法隐喻理论所提供的考虑因素能有助于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韩礼德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具有更多优势,”非一致式”的表达能更好的挖掘内涵,三位名家的译笔精妙各异。  相似文献   

12.
13.
隐喻认知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基于人类经验的主观认知活动.作为用一事物感知、体验另一事物的语言行为、认知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必然反映文化的特征.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和文化二位一体的现象,文化和认知在隐喻中的结合体现了文化、语言、认知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喻认知充实了文化内容,传承了文化信息,丰富了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剖析中国在G20平台的角色定位,并从三个视角探讨中国进一步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中国式创新为世界经济带来新动力源和新思路,亟需将背后的创新机制挖掘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中国应发挥在G20平台的既有影响力,积极参与、推进多边或区域投资规则的制定,同时,应善于利用现有框架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模式助力国内的基础设施企业走出去,通过互联互通,逐步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话语空间;在政策协调方面,在不断加强与七国集团政策合作的同时,中国更应重视与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增强集体决策的执行力,并将其提升到制度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以《隐形守护者》这款互动电影式游戏为例,探讨了这类新型游戏著作权保护问题,关于这类型游戏在《著作权法》上作品定性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互动性"的特征。文章认为将其认定为计算机软件来保护更为合适,玩家的身份并不构成合作作者,网络直播等行为不构成合理使用或者转化性使用,应认定为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6.
隐喻和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隐喻是通过始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而构成的一种概念系统.这种概念系统是人们在其自身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不同概念之间通过映射关系而形成的较固定的相关模式即框架,当需要这种映射关系时,人们可以激活认知框架形成隐喻.而这种认知框架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人们通常会在大脑中形成实体隐喻框架和方位隐喻框架.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认知视角不同,所激活的框架中的节点也各不相同,隐喻框架具有凸显性和突变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前者主要探究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语法"和"隐喻"的内涵;后者主要涉及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人际功能","语法"和"隐喻"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阐明和揭示语法隐喻的价值,笔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现象进行解读,以期为它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伯恩斯坦的教育社会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共同关注的一点,语言是两者沟通对话的纽带。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不同学科教育语篇知识结构的异同。研究选取历史学、经济学和物理学经典著作,自建小型语料库,以语法隐喻为切入点,探索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三类不同学科的教育语篇知识结构特征,以期帮助学习者了解并熟悉不同学科语篇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识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整个“南海仲裁案”新闻报道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对翻译报道中不尽人意之处有必要作一些反思。从以名举实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南海新闻翻译报道明显存在着诸多不足。分析研究表明,媒体对“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ruling”“South China Sea”“Scarborough Reef”和“Taiping Rock”等关键性词语翻译欠妥,这样的新闻报道容易造成误会并带来不良后果。基于此,国际新闻报道过程中应提倡树立国家翻译安全观,国际新闻的翻译、编译和摘译等必须讲政治,切不可率尔操觚、张冠李戴或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20.
以俄汉语语法语序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双语对比的研究方法.首先,考察俄汉语在语法常位方面的差异与翻译移位;其次,借助语义指向分析法,研讨俄译汉时语法语序的移位转换.通过译例分析,指出俄汉语语法常位异少同多,以定语和状语的移位传译最为典型.俄语定语、状语及全句说明语时常出现语义指向错位,汉译时通常移位达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