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及其现代价值——基于红烈和龙桥两个村寨的田野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出与农业生产相关、且世代承续的一整套技术、智慧、诀窍和方法等知识的综合体系。通过对红烈和龙桥两个土家族村寨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具有显性的经济价值;弥补现代科学技术的缺憾;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知识标本与素材等重要的现代价值,这种现代价值对人们反思知识的传统与现代性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正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9-22
多元化的药物资源在土家族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临床运用,传统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得到张扬。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这一理性实践进一步唤醒了土家族民众的文化自觉,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利用因此倍受土家族民众的重视和从事土家族文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之进行系统总结和研究,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土家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与反思——以土家族传统养猪方式为个案的民族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传统知识,属于土家族传统知识的以青草和粮食喂养为主、圈养和放养结合的土家族传统养猪方式,至少在养殖方式多元化、生态保护、国家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这一传统知识的价值已出现被强大的经济利益所遮掩的趋势,如何在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保护与传承好传统知识,是社会各界人士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传统知识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现行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具体所保护对象之界定却很模糊,没有一个具体的定格模式。结合土家族传统知识本身作为剖析对象,对其概念、内容、特征进行明确界定,为土家族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梁正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4):1-9
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体系,内容丰富,类型复杂。从民族学的视野,将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概括地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生产型、宗教型、规约型、隐喻型,并对各种类型的特定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论湘西土家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州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1):32-34
随着湘西土家族人所受教育的途径增多和外部世界变化,他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必然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碰撞。文章以程氏宗族为例,向人们揭示,为加快湘西土家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现要做的最关键的工作是努力建构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伦理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7.
余浩然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8-32
有别于道德和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属于"礼治秩序"的一部分;森林习惯法是其中一个专题,是围绕着森林培育,开发,分配,利用而产生的一系列神话传说,村规民约,物事禁忌等的总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土家族地区长期保持着高覆盖率的森林面积,这离不开土家族同胞的辛勤劳动,而他们长期奉行的森林习惯法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家族习惯法在保护森林资源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余浩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2):79-84
土家族习惯法历史悠久,其文本内容不断变化,宗族和政府的活动及互动关系在土家族习惯法制定、推广和修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其互动过程中权力重心在两者之间不断转移。这种变化发展的特点反映了它的实践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活动特点的变化直接影响其文本内容的更新、散佚,从结构功能传递和仪式强化作用两方面考察这种活动规律具有历史客观性,是形成土家族习惯法历史性的基础,而人的能动性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认知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家族农家肥知识探析——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红烈村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认知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形成且被运用的一门学科,因此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尤其是“传统知识”。生活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有着独特的传统知识。以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红烈村的为个案,从认知人类学的视野具体考察土家族农家肥知识的分类体系、认知利用及其对现代化肥知识的比较等内容后可知,土家族对农家肥知识有着特殊的分类和认知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对人们理解和反思传统知识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考量土家族农家肥知识的现代性时,也不能忽视现代化肥知识的有用性与合理性;只有将传统与现代两种知识进行合理的互补与对接,使其达到一种共存互补发展的局面,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0.
黄柏权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2):53-56
文章对土家族传统器物进行考察研究后指出,土家族传统器物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化用品、祭祀用具、战争武器和体育器材等6大类,并对器物与民族精神,信仰礼俗、文体活动、审美情趣、科技知识的传承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万新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1):10-16
被称为土家族“民间交响乐”——建始丝弦锣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变迁,丝弦锣鼓现主要活跃于丧葬文化。若能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继承和改造,对促进土家族地区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绰号在乡村社会中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乡村地域情调,也是人们透视和了解乡村社会生活面貌的窗口。首先,乡村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区,人们彼此熟悉了解,根据人们的外貌、生活习惯、性格品行、职业等特征产生了不同类别的绰号,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表现力。其次,由于乡村社会特有的本土文化特征,绰号以贬义居多并集中分布在中老年男性人群。另外,作为乡村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对于具有维系乡村熟人社会、提供道德约束、反映社会变迁等具有较为鲜明和突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生态体验景观构建——以丹东大梨树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郑辽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36-43
生态体验景观不仅是生态体验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以丹东大梨树村为例,构建了以乡村生活、生态环境、休闲体验活动及产业活动等行动体(者)为主的生态体验景观行动者?网络。生态体验景观网络的形成过程是与其他产业发展同步协调进行的,促进了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与休闲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成都平原的村社治理——以罗江井村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国大多数农村实际上只有“分”没有“统”,“统分结合”基本上名存实亡。但成都平原农村的经济社仍能在统筹生产方面发挥部分作用.并能提供与村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品.基本上能满足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它能行使土地所有权主体的部分权利。 相似文献
15.
张伟权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2):1-6
土家族节日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有很强的节日观念。土家族的节日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地域不同,姓氏不同,所过的节日也不同,有其特殊的文化类型。土家族节日还是一个文化符号,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本关怀的意蕴,并有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土家族节日又是一种社会符号,它在社会网络的互动中充当社会和谐的载体,亦有它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孝道的价值和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及评价导致了对孝道传统继承的丧失 ,本文通过客观地评价孝道德行和分析被扭曲的孝的历史 ,正确地认识了传统孝道的存在价值 ,从而提出了传统孝道在现实社会实现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哈尼族传统农业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6):10-14
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农业文明的奇迹,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五点一线为立体空间布局,多样化、多层次性、梯度性的生产结构,代际代内公平为特点的传统农业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契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优秀成分并传承下去对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最低限度来看,对哈尼族反思自身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哈尼族应该继承哈尼先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正确对待传统,科学应对当代哈尼族面临的生态问题、居住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范世珍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9-81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必中节"这些和谐思想,仍是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宝库。 相似文献
19.
姜美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105-110
诚信是中华民族繁衍过程中形成的深层道德意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传统诚信道德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在调节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来阐释诚信道德的新内涵;重建诚信社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诚信道德的精神价值,它所倡导的求实、求真、守信、重诺的精神,仍是我们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所崇尚和追求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20.
曹东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92-98
基于对鲁中D庄的驻村调研,分析了现代化、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现代性变迁对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计结构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传统的村庄社会关系、伦理习俗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文章着重从"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化生活、"分家不分舍"的代际关系、"简约不简单"的风土人情、"动帐不动田"的两田制活标本四个方面对D庄的现代性变迁与村庄结构的互动过程加以描摹和分析。这些现象,在发达地区或城镇化进程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大、市场化程度较深的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策角度,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民现代性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与协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成为一项共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