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飞跃。与此同时,新的市场和规则也应运而生。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网络经济在其自身特点的推动下,竞争激烈,也产生了该范围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了规范其行为的法律法规的缺失,这也是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网络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都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得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也使被害者难以得到法律上的救济。因此,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同时环境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一旦有重大环境风险事件发生时,社会稳定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多时候甚至会对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所以,为了让经济社会得到健康文明的发展,社会安定和谐,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造成群体性环境风险的因素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从风险社会视角下,对环境风险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具有途径不明确、损失巨大、主观建构性和人为性的特点,但是针对重大环境风险,传统的方案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所以应该针对当前环境风险的实际情况,以环境政策、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为内容,以程序为中心,构建全新的环境风险行政法治方案。  相似文献   

3.
4.
张明斗  毕佳港 《城市》2020,(4):46-55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现状及成因的全面解析,基于制度视角从需求的总动力、供给的总动力、阶段性发展动力和持久性发展动力四大维度对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进行论证阐述,并构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运行框架,提出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制度、城乡劳动力教育培训制度以及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等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叶,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教育被寄予解决环境问题的厚望,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推广并获得迅猛发展。借鉴国际发展环境教育的经验,构建提高公民生态环境素养的环境教育将有利于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环境教育需要立足生态文明,明确提升公民生态环境素养的关键在于帮助公民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提升公民的自然观察力、自然审美力,从根本上转变当前人与自然疏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该文针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现状及发展瓶颈,借鉴国内外规制理论,阐述了建立公交企业成本规制的必要性、主要思路及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居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城市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代人最忧虑的问题。而城市环境雕塑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性的、多学科性的、公共性的公共环境艺术,对文化的积累和对当代人心理调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城市环境雕塑带给公众积极的生态观念成了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市管县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正式普及,目的在于破除城乡分割,促进城乡融合,却逐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市管县体制悖论制度性诱因的探索,对今后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推定适用的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民事推定和刑事推定,文中着重研究刑事推定,指出推定是根据一定的法律机制或规则,由基础事实导出推定事实,否认刑事领域中事实推定的存在。文中将主要阐述形式推定对证明的影响,及对其应如何规制。  相似文献   

10.
张哲 《现代妇女》2014,(3):99-10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五位一体"的高度,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就"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分三大部分:首先,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就"美丽中国"建设的含义和意义作一解释;其次,指出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将会遇到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难题;最后,结合我国古代传统生态伦理观和现代西方环境学者的一些观点论述了环境伦理学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些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山东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环境行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于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性别、环境价值观、是否参加环保社团或活动、他人压力,其中影响最大的变量为是否参加环保社团或活动。对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年级、生源地区、环境态度、是否参加环保社团或活动、他人压力,其中年级变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过去30年,阿拉伯国家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国家环境战略和相关行动计划的制订、新环境机构的建立、支持环境政策的法律和法规的颁布以及多边和区域环境协定的批准等方面。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和2002年世界环境峰会的筹备工作为契机,阿拉伯国家开启了筹建区域性环境治理平台,并开始了可持续发展评估的进程,阿拉伯环境部长理事会和阿拉伯环境与发展联合委员会都为实现区域性可持续发展协调行动作出了重要努力。  相似文献   

16.
过去30年,阿拉伯国家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国家环境战略和相关行动计划的制订、新环境机构的建立、支持环境政策的法律和法规的颁布以及多边和区域环境协定的批准等方面.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和2002年世界环境峰会的筹备工作为契机,阿拉伯国家开启了筹建区域性环境治理平台,并开始了可持续发展评估的进程,阿拉伯环境部长理事会和阿拉伯环境与发展联合委员会都为实现区域性可持续发展协调行动作出了重要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上海制订街头艺人管理法规应注重:对街头艺人的管理方法体现社会对文化艺术的态度、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公众利益的维护;对不同类型的街头艺人实施分类管理;通过教育和宣传,为艺术型街头艺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应制订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规范;制订艺术型街头艺人认证标准应体现上海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 The present special issue (Philanthropy in China: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Factors) should also include the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19.
In contrast to established, long-held conclusions that corporate image is determined mostly by the organization, rec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image is also determined by both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 of the audience member. Studies suggest, further, that these factors combine in novel ways as a part of an impression-formation process and produce an overall perceptually-based audience image. This study's purpose wa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make up an audience's perception of corporate image and any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these individual factors. Further, the combined factors were tested for their relative influence in an overall positive or negative image(s) of the organization.

A total sample of 427 respondents were contacted by telephone and responded to a questionnaire that required them to rate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11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und to be most important in influencing the public's corporate image of State Farm Insurance. These sources of influence were identified in a previous ethnographic study (Moffitt, 1994). In this study, the influence sources were submitted to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the individual sources. The factor analysis resulted in three factors: Organization-Controlled, Personal, and Business. These factors explained over 60% of the variance. After establishing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an overall dependent corporate image measure was included in a hierarchical forced entry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a three-step structure for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On Step 1, the respondents' occupation and region of residence were entered as a partial representation of a prece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 Second, a measure of personal impact, the respondent's judgment of the amount of impact the respondent had felt personally, was entered as an intervening second-stage personal factor. Third, the three factors representing the sources of influence were entered simultaneously. The final regression model accounted for nearly 60% of the variance in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ll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overall corporate image. Implications for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ational imag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