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色·戒》与多丽丝·莱辛的《好人恐怖分子》的主题都涉及女性视角下的政治和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品所塑造的女性革命者形象都难以被主流文学界定和分类,被认为是怪胎。实际上两位作者都是以政治为背景,着重刻画女性形象和女性的内心世界, 通过突出女性的弱点和复杂性,试图解构传统文学中女革命者的形象,还原女革命者的真实面貌,这两位女性作家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尽力地与父权文学做抗争,为女性文学谋求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林白<万物花开>与毕淑敏<女工>虽然题材类似,但却呈现了巨大的美感差异.<万物花开>是表现自我的,是生命自我的自由体验,"万物花开"是物我合一的生命自由象征.林白是生命型作家;<女工>工是表现"她们"的,是对底层不幸的现实书写,是理性自我的普遍性伦理关怀,毕淑敏是理性型作家.她们的心理习惯分属于生命的与理性的两种不同的价值世界之中,她们各自依据自己的心理习惯呈现自己的文学风格.各自具有自己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把这两部作品并置起来.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这两部作品和这两位作家.  相似文献   

4.
孤独意识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独特精神现象,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通过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全新解读了凯特&#183;肖邦《觉醒》中女性形象艾德娜和聂云岚《玉娇龙》中女主人公玉娇龙的孤独意识,剖析了这两位女性形象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捍卫,从而阐释女性在男权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下孤独意识产生、抗争和解决的痛苦,希图由此窥探在女性主体意识影响下中西女性孤独意识发展与表达展现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光洙和川端康成均为具有穿透女性心理并准确捕捉女性意识及情感之能力的大家,塑造出一系列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们的文学在本民族由近代到现代的过渡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各自的文学史上占据显赫地位。但是这些妩媚的女性形象背后却是两位作家相似的童年遭遇和受伤的初恋及基于此的创作情结。当然,不同的时代课题和作家个性、传统文化基因的干预迫使他们的文学最终演绎出异样的情态。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可探寻作家的创作心理并解析两位作家晦涩复杂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赫赫有名、举足轻重的作家,而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首屈一指、影响颇深的作家。两位作家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评论界中的“宠儿”,“褒贬不一”、“饱受争议”成了评价两位作家作品经常使用的词汇,而哈代1895年出版的《无名的裘德》与劳伦斯1913年出版的《儿子与情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裘德与保罗追寻的精神之爱与欲望之爱,可以更好地理解哈代与劳伦斯两位作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时代背景的某些契合点,<我是谁>和<变形记>在主人公的无归属感,异化、孤独的主题,荒诞、变形的手法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家庭背景的差异,两篇小说在主题的属性,孤独、异化的程度,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内涵上又有差异,这体现了作家宗璞立足本土,追求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在现代女性作家群里,有两位姣姣者。她们都是二十岁出头便登上文坛,并以其全新的风格一鸣惊人,引起文坛巨大的震动,造就了作家的文学创作领域各自的神话和传奇。她们便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二玲”:丁玲、张爱玲。单就丁玲、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言,值得思考、颇有言说价值的方面很多,本文试图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她们对女性意识的把握,发掘显现于她们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之异同。也许,仅用“女性文学”之界定是无法涵盖和包融“二玲”全部文学创作及其意义,但她们既同属女人,各自的身份、经历、思想、感情都很…  相似文献   

10.
从性别视域的角度人手,对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母女二人》和我国当代女作家陈染的《无处告别》两个中篇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书写进行对比,旨在分析两位作家如何以不同的性别视角在各自的小说文本中描述和解码现代社会中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总结他们在各自作品中对女性主体意识所持的不同观点,从而进一步探讨当代女性走出母女关系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