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当前的一大理论难点,有必要从人类学整体论出发,讨论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问题。民间信仰是广西红瑶传统节日、传统知识、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学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抽离信仰使这些生活内容变得躯壳化。对其加以保护的关键在于尊重信仰为一个复合的文化整体和社会事实,实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2.
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羌族文化受到严重破坏,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影响,文章以“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笔者根据实地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对“瓦尔俄足节”的传说、历史以及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和地震对其影响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瓦尔俄足节”的保护与传承方式,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尊重当地人的意愿的前提下,提出对“瓦尔俄足节”进行合理开发与引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在狭义的文化空间范畴内,而应该从更广义的文化空间视角来展开。广义的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它有很多支化的成分,如文化政策、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它们是非物质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福建土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从文化空间维护角度和文化空间再造角度两个方面展开。文化空间的维护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民俗活动的支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客家方言的使用。文化空间的再造主要包括以申遗为机遇、以区域联合为基础、以遗产旅游为依托、以教育引导为保障、以大众传媒为指引来共同营造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昌宁苗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因地处西南边陲,原始保留相对比较完整。在当前,如何借鉴、利用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并探索新的更为持久有效的保护、开发、传承方式与方法,保护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空间"的意义、性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同一性,它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节日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典型、集中、生动的活态表现。社会转型期,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节日情怀日渐淡漠,节日内容变得空洞。这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关注与保护。文章以旧时天津老城玉皇阁重阳节"登高"习俗为例,探讨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意义和对"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在不断发展变化。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仫佬族集体举行的酬谢、祈求神灵的祭祀仪式,在社会变迁下节日形式与内涵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考查对象,通过节日中政府主导、地方精英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舞台展演、当地人演出互动、摄影与媒体的景观构建等多角度对节日进行建构与创造,使节日呈现舞台化、市场化,以此说明依饭节作为非遗成为区域文化产业被不断构建,是在现代化语境下被打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品牌,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在不断发展变化。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仫佬族集体举行的酬谢、祈求神灵的祭祀仪式,在社会变迁下节日形式与内涵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考查对象,通过节日中政府主导、地方精英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舞台展演、当地人演出互动、摄影与媒体的景观构建等多角度对节日进行建构与创造,使节日呈现舞台化、市场化,以此说明依饭节作为非遗成为区域文化产业被不断构建,是在现代化语境下被打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品牌,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蒙白跳园是贵州中部苗族一年一度的重要节庆,而它作为一个地方概念又被构想成一定的通婚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生产和生活空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之间互动与交流的频繁,尤其是非遗介入使跳园成为多元表征空间——作为蒙白自己的跳园、作为非遗的跳园、作为旅游资源的跳园与作为商品交易的跳园等。跳园作为生活、感知以及象征性和体验式的表征空间,不同的人在跳园中运用相同的符号,述说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表达了不同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田林木柄瑶铜鼓舞保护的现场观察,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法,对田林木柄瑶铜鼓舞在申请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中地方政府和村寨民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身体小宇宙”观念在中西文化中非常普遍,身体与自然空间的象征对应关系是身体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向度。红瑶以身体为基点营造生活空间和想象宇宙空间,家屋的构建基于对身体生命特征和空间性的认知和类比。身体与家屋相互构成,家屋空间的构建界定社会秩序,后者也对身体进行了象征建构。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阐述了广西壮族蚂拐节的基本情况、文化内涵及传承价值,分析了蚂拐节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指出了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山歌节为切入点,阐述了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现状,通过分析整理实际素材,探索当地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并针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位于大巴山南麓的重庆城口县,南与巫山相连,北与秦岭毗邻,属于环三峡地区.其文化以巴文化为主,初以自然为神,继而崇蛇、崇虎,同时又受楚、秦文化影响.当地民俗自古尚巫,如今亦以“搭红”为突出表现.在大力提倡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社会安定,挖掘民俗文化,发展绿色经济的今天,从保护自然生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探究当地的“搭红”民俗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少数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贵州镇宁县布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对象,对其保护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保护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给予了关注分析,以期对保护与变迁二者之间的关系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结合而产生的日常文化形态,由众多符号集结而成,它不仅能传承民族记忆符号,也是维系族群内部秩序的重要工具。桂北蓝靛瑶人民群众以自然身体为基本载体,在挑花刺绣、制膏染布、织锦做衣等制作实践和日常穿戴实践中实现了对族群集体记忆的动态传承,并完成了集体记忆在服装、首饰、蓝靛池、节日庆典等文化空间内的操演呈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一体化、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受到挤压,这种状况已经引起政府、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长阳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管是政府还是群众都堪称典范,我们把这种典范称为"长阳模式"。以长阳南曲的保护现状为切入点,重点阐释了长阳典范,并指出这种典范的缺陷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保持原生态的文化底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合一,是传统非遗节庆在当代演变中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国家级非遗节庆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宾阳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其生存土壤不可避免地遭到弱化,过度商业开发对节庆文化价值亦有损伤.回归节日民俗本真,护存炮龙文化印记载体,提升炮龙节庆文化体验,做好炮龙文化活态传承,是宾阳炮龙节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群众文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群众文化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向群众文化需求靠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需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进行,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作为保护传承及利用主体而形成三维构架体系。本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各乡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措施进行探讨,详细梳理了群众文化服务中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