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族群意识与生存环境——广西龙胜黄洛红瑶族群考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广西龙胜黄洛村红瑶族群的民俗文化和口述历史的描述分析,揭示了当地红瑶民族族群意识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并指出较强的族群意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存.  相似文献   

2.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自明初以来就成为以瑶、汉两族为主的杂居区域,居住在山中的过山瑶的饮食、服饰和语言等同平地族群逐渐模糊,但依然存在明显的族群边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居住的环境、生计取向以及风俗习惯上。本文描述富川过山瑶的族群特征,认为过山瑶族群与平地族群区隔形成有三个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富川历代统治者对瑶族人民严酷的民族政策使其不断迁往偏远山区,形成族群的地理区隔;随着历史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计方式形成了过山瑶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念;与生计方式相适应的过山瑶"两头扯"婚俗形成了族群文化圈,分享共同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不仅于自然景观而且就人物形象都凸显出"红"的意象特征,表现出曹雪芹明显的爱"红"情结.仅就对<红楼梦>中"红"的服饰特征描写及其内在情性表达,探求<红楼梦>中"红"的情性复合意味,以为<红楼梦>开掘出新的文化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4.
图腾是民族群体的象征,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另一个族群的标志。图腾崇拜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精神信仰与文化符号,通常以旗帜、族徽、服饰及纹身等为表现的载体。花瑶是一个迁徙民族,以盘瓠为祖先,同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龙,在长期生活与迁徙过程中,花瑶与迁徙途中的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的图腾崇拜。花瑶没有族徽、族旗与纹身,其服饰是图腾崇拜的最主要的载体,图腾崇拜对花瑶服饰艺术总体形态及花瑶挑花艺术有着非常重要影响,同时图腾崇拜禁忌在花瑶服饰中具有矛盾体现,充分体现了图腾崇拜的最终目的就是对现实生活与生命的崇拜。  相似文献   

5.
婚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和婚姻礼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制约着人们的婚姻意识与婚姻行为。从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等层面,对畲瑶两族的传统婚姻文化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不仅可以为畲瑶两族同源异流关系提供有力的文化佐证,同时也为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非遗代表作"申报热在中国已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申遗"后的非遗与"申遗"前的非遗相比,吸引眼球和受关注的程度大大增加。后申遗阶段的非遗在保护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复杂。以弥渡花灯为个案,分析后申遗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化开发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和问题,指出文化生态的保持、恢复才是非遗保护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作为南岭民族走廊上的一支特殊族群,明清时期湖南江永的四大民瑶承担着扼守湘桂边界的军事重任,与周边的汉族土人、广西境内的"远瑶"等族群形成持续的互动,在族群互动中不断吸纳和采借周边族群的文化元素并生成了自身的民瑶文化,各族群在互动中形成文化上的共生.  相似文献   

8.
祭社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从古至今对村落社区的社会整合都具有重要意义。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红瑶地区的祭社仪式伴生着"社老制"民间宗教组织,较好地保留了原始公社制的民主推选、共食和分肉的平均主义,是凝聚红瑶村落共同体的核心纽带之一。红瑶人对祭祀的神圣性与洁净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信仰的传承,并有助于红瑶传统村落社区社会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9.
遗产名录与族群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认同是人类相互区分和竞争的工具之一,全球化背景之下的"申遗"浪潮可以视为一场围绕族群文化而展开的资源竞争.本文从"锅庄舞"申遗事件出发,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程序中存在的诸种转换,并指出作为一种"文化-权力"书写方式,"遗产名录"所表征的资源竞争正在导致中国当下各族群文化认同的变迁与族群边界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俗中的畲、瑶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服饰、饮食、地名、人名、婚姻、丧葬、信仰诸方面 (共十一个问题 ) ,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畲、瑶之风对客家民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此说明 :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 ,不仅汉族对少数民族发生过重要影响 ,同样少数民族对汉族也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突出例证  相似文献   

11.
《百色学院学报》2013,(3):F0002-F0002,F0003
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南贵昆经济区中心,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商品集散地,全县总面积5577平方公里,居广西第一位,聚居着壮、汉、瑶、苗、彝、布依等11个民族,总人口25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民风纯朴的田林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各族群众能歌善舞。壮族的北路壮剧的"乖呀咧"曲调沁人心脾,歌圩、三月三歌节,壮族纺织与蓝靛染布等传统手工技艺;瑶族的盘王节、铜鼓舞、扁担舞、敬酒歌,蓝靛瑶抛沙包、盘古瑶服饰等,汉族的山歌、唢呐、八仙、哭嫁歌,苗、  相似文献   

12.
要加快发展粤北瑶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在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上的优势,尽快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新的产业。还必须十分注意发展民族教育、科技事业,更新观念,也要注意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拟就连南排瑶和乳源过山瑶地区(以下简称“粤北瑶区”)的部分实地调查材料,谈谈瑶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条件问题。  相似文献   

13.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忽略了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后申遗"时代,文化觉醒引发的文化归属存在"误认"可能,遗产公共性则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避免"误认"。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桂东北平地瑶的社会调查,探讨平地瑶文化教育的演变,说明平地瑶与汉、壮民族融合的趋向.平地瑶原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深山老林,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迁居平地后,长期与周边的汉、壮等民族杂居相处,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文化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特征已基本消失,并与汉、壮民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服饰与身体相互型塑,作为身体的外化,服饰是着于身的标记与符号。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是特定群体在经验中养成的身体技术,是人的文化观念和情感世界的形象表达,也是进行社会沟通、交流和展示的消费方式。广西百色凌云县蓝靛瑶的蓝靛染布与织绣技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探讨其服饰形制、身体与技艺的错综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蚕丝的起源动因有三个基本的假说:源于食、源于衣、源于信仰。笔者论证了蚕丝文化起源于信仰,认为蚕丝与其他吐丝动物作为一种类的概念,始终与白裤瑶的生命起源、生命周期相联系。这种类的概念,一方面以"蜘蛛图案"的形式成为服饰的一部分,并在"做鬼"的仪式行为中得以操演,成为白裤瑶"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以"平板丝"的形式缝缀在妇女的裙边上,并在人生礼仪中加以运用。对蚕丝的信仰渊源于对"丝"的信仰。"丝"的物质形态向符号化的转化,积淀了白裤瑶的起源传说、生命信仰,继而形成了该族群独特的信仰符号。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生态环境因素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与内容。平地瑶迁居平地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传统文化也逐渐发生重要的变化。本文对平地瑶传统文化若干方面的变迁进行探讨分析,进一步说明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服饰是传承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是族群内部对身份角色的标识和强化。哈尼白宏先祖们由于瘟疫、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曾经历过多次迁徙,部分经过贵州迁徙到云南红河三村、垤玛一带。白宏姑娘至今从未婚到已婚重要外在服饰表现就是佩戴"披呎",通过个案研究哈尼白宏的"披呎",来窥探少数民族认同和伦理道德规范对哈尼族独特文化的展演和影响,反思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的瑶族分为五个族系,即茶山瑶、坳瑶、花蓝瑶、盘瑶、山子瑶。前三种族系因蓄长发,又习称“长毛瑶”;后两种族系因居住很不固定,经常迁徙,又称“过山瑶”。本文试就茶山瑶服饰略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2000年3月22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小学200多名师生,身披鲜艳的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用红瑶人最隆重的仪式迎接恩人——武警融水县中队代理指导员何方礼。当何方礼和县教育局局长、白云乡党委书记、乡长以及白云乡中心小学校长,参加红瑶女童班新教学楼、宿舍奠基仪式时,人们用热烈掌声感谢武警警官何方礼为瑶乡群众脱贫致富、普及教育付出的心血、智慧。何方礼入伍7年多来,先后帮助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办起2个红瑶女童班,使93名红瑶女童离开山寨,走进学校。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有43人小学毕业。38人上了中学,10人考上了职业中专,从此结束了红瑶女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