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古文字典》和《战国文字编》共收录阜部字单字68个、字例461个,《殷周金文集成》收录阜部字单字55个、金文字例372个。从这些单字及字例来看,战国时期阜部叠加义符"土"的现象比较普遍,并呈明显的地域性规律——战国的齐、燕、楚地阜部字均增义符"土";阜部增土现象始于春秋时的齐地,而有的文字可能易土为石或易土为山。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在编排、释义中充分运用了"六书"理论,并开创了"据形系联"的部首归字法。文章在对248个糸部字进行结构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又着重从意符表义、声符表音和声符表义情况对糸部字字符进行了分析研究,由此发现,糸部字可分别归入六书的会意、形声两大类,并且形声字在糸部字中所占比例最大,且部分字体的义符、声符具有相关意义和编码,声符也不只单纯表音,同时也和意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革"部共收字58个,包含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革的分类,革制品,鞣革的技术以及与革相关的动作行为等,但是,其中有一大部分字都与古代车、马用具有关。通过对《说文》"革"部字的分类研究,了解古代的车马文化在祭祀、战争、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眔"在先秦文献中当读来纽真部字,其"及""暨"义者读若"邻",音转若"连",秦汉以后被"及""暨""逮(隶)""连"等字同义替换。其哀怜义者与"鳏"、"矝(矜)"通假,在秦汉以后的传世典籍中被"矝(矜)"、"鳏"、"怜"等字假借替换。"鳏""矝"也都是来纽真部字,秦汉以后读古顽切、居陵切(或巨巾切)者,乃流变所致,均非其本音。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有儒、道两家著述16种,其中"仁"字凡67见,均写成上半为"身"或"千"或"人"、下半为"心"的形体,构形奇特.本文研究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探讨"仁"字上半部三符的关系及其功能;下半部"心"符的意义和渊源;郭店楚简"心"符"仁"字所体现的文字学和文化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提出"古异部假借转注说",承认了异部假借的存在。通过分析段注中1 200组假借字组在其古音十七部中的韵部归属后发现,其中存在176组异部假借字,占比15%。异部假借字组间的语音关系符合段氏的"合韵说"及"异平同入说"理论,这为假借字语音关系的分析和阐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楚文字中有这样一类字和偏旁,上部写得像"甶",下部写成"壬"形。根据字形比勘和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字或偏旁应释作"垔"。依据今本《尚书·金縢》可知,清华简《金縢》篇"垔"读"威"。上古音"威",影纽微部;"垔",影纽真部,二者声纽相同,韵部相近可通,文献中亦有例证。清华简《祭公》篇"■"可分析为从"皿","寅""垔"皆声的双声字。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定汉字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这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的540部首差异很大,而有些字的归部也不一致.这些"差异"和"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引起了一些不便,在理论研究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月"部字为例,分析"月"部字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并类推其他部首,希望进一步规范现代汉字的部首检索系统,使汉字部首及字的归部更趋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9.
举例说明了中医古籍中的七个"疒"部同形字,并对每个字同形的来源和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说文》"■"字不应认为是从角爿声的形声字,而是从角从爿的会意字,其读音不应当是士角切或士岳反,而是读同"觕"。"■"与"觕"二者是正、俗异体字关系。《说文》"■"字头下解说中的"读若粗■"当作"读若麤觕"。"觕"与"麤"读音不同,在粗疏、粗略义上是同义词。"粗"是后起俗字,其一个读音与"觕"相同,在粗疏、粗略义上二者也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