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爱丽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80-82
叙述技巧和文体特征共同构建了叙事文体的结构。叙事文体学理论综合分析了叙事文体学的共同特征,开辟了文学分析的新视角,为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视角。南非作家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在叙事文体学综合框架下彰显了章与章的巧妙。由空间视角和意识形态视角建构的多元视角,从叙述学角度表达了受压抑的主人公在充满战争、军队、种族隔离的社会中苦苦挣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愤怒的葡萄》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背景下,乔德一家人向加利福尼亚逃荒,以图获得美好的生活。然而,现实的残酷造成等待他们的仍然是饥荒、贫穷和失业,美梦的破碎导致成千上万像乔德这样的家庭奋起反抗。以权力话语理论为切入点,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解读,有助于实现微观权力和宏观权力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白振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147-151
王朔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登上文坛,他以调侃、反讽及新京味儿语言吸引着人们的阅读兴趣,而在其语言的深层却隐含着争取话语权力的意识。当这种意识从觉醒到张扬以至于膨胀时,他的创作语言也逐渐变为一种能指的游戏,忽视了对作品意义的建构,最终导致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淡出文坛。 相似文献
4.
王晓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运用福科的权力话语理论 ,比较分析了两部不同时期的女性文学代表作 :《简·爱》和《苏拉》。女性努力挣脱权力话语的束缚而实现自我是它们的共同主题 ,但在反映女主人公的反叛和抗争上 ,两部作品各自又展现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保罗·奥斯特是享誉当今美国文坛的一位后现代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采用多种现代与后现代创作技巧。在侦探小说的外壳下,表现的多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本文试结合福柯的规训权力和权力话语理论,对奥斯特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进行解读。小说通过"被监视者"与"监视者"身份的互换,以及小说人物同权力话语的较量,揭示其对规训权力的反抗和对迷失的自我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权力话语理论视角下的《李尔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柯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7):10-11
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分析李尔王和他的两个接班人高纳里尔、里根的关系,发现李尔王的悲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李尔王所遭受的巨大灾难,不仅体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更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叶林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7-91
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沿袭了世界文学史上小人物的书写传统。迈克尔·K既有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小人物的影子,又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不断逃离的小人物形象。迈克尔·K天生残疾,有心理障碍,卑微屑小,欲逃离生活的纷扰而不得,从而反衬出时代的混乱不堪,映照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历史。同时,迈克尔·K的病态也表现了人类在某种状态下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孱弱特征,体现了人面对压迫历史和强权制度的无奈。 相似文献
8.
陈丽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121-125
本文从法国哲学家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角度出发,用外部权力话语、内部权力话语及中心话语等理论,从翻译选材和译语选择两方面,探讨了胡适翻译法国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活动.认为胡适的翻译是在特定外部权力话语和内部权力话语的共同作用下,以及受中心权力话语的影响而实现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9.
10.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经典之作.它曾有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的美名.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权力的场力结构、权力与身体、权力意向性等方面对<玩偶之家>进行全新的阐释,力图开启一种新的文本解读方式,为深入发掘作品的内涵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李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5)
陈河的两篇小说《沙捞越战事》和《米罗山营地》呈现了马来亚华人抗战的复杂历史,也通过其“他者”的眼光和想象力为我们描述了历史的一种姿态。虽然由于占有史料的不同和写作姿态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是无疑也为我们观察海外华人作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点,这两篇作品为我们找到海外华人作家的身份坐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颠覆与抑制:《李尔王》中的权力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广利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88-91
新历史主义较多关注权力的争斗,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在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交织作用。"颠覆"在莎剧中起到使人们蔑视权威、质疑权力的本质作用,而"抑制"在作品中起到的社会功能是附带的、次要的。同时指出"颠覆"和"抑制"有其成熟的一方面,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白振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6):49-53
马原小说以先锋姿态与陌生化叙事引人注目,而背后涌动的却是作家获取话语权力的欲望以及为实现欲望而进行的语言实验与狂欢。当这种实验与狂欢模糊了公共权力的视野,失却了对现实境遇的本真显现,成为作家主观欲望的肆意表演,则注定会走向失语与沉寂。 相似文献
14.
席晓青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612-615
针对《红楼梦》中话语权力阐释,采用福柯的话语理论方法,分析了王熙凤与贾瑞之间、王熙凤与尤二姐之间的话语与权力的逻辑关系,结果揭示了话语游戏中权力者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的本质。验证了话语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对话语的灵活运用权力者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6.
范洪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47-149
原型范畴理论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热门话题。将原型范畴理论与海明威的作品相结合研究发现,虽然《印第安营地》创作于海明威的文学生涯早期,反映了年轻时期的海明威对生与死、善与恶等原型范畴的感悟,正是这些感悟才帮助海明威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将生与死、善与恶等原型不断拓深,创作出了诸如《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的雪》等经典之作,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期阅读《印第安营地》都会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7.
18.
庞飞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68
福柯及后现代思想家们对权力的批判与解构,加深了人们对权力的“恶”性认知。权力的片面“恶”性面向,会导致人们忽视权力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忽略权力在人类生存及人性实现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对未来失去信心,陷入悲观绝望的泥沼。权力在话语形成、欲望满足及人类整体存活中的效能造就了人类文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权力逐渐遁入到真理话语之中,缓解了其显性的暴力特性,为人性实现及人类的自我解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库切的作品《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式写作特征的杰作,透过寓言化的主题,叙事结构和怪诞的想象,借助一个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展现了南非种族歧视、种族隔离日益激化的背景下的时代画面,让读者听到了最难以辨认,却最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