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非农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山西农村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农村二三产业极其薄弱,广大农民在土地上“搞”饭吃,生活长期温饱不足。1978年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在全省逐渐实行,农民获得了财产权利与择业自由的双重解放,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随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基于刘易斯收敛条件的考察发现,中国不彻底的城镇化破坏了农业部门生产效率提高所必要的人口条件,使得二元经济结构呈现长期化发展趋势。当前土地制度安排引致了双轨城镇化问题,导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受损失厌恶行为驱动,农村人口的自主城镇化过程锁定在了“流而不迁”状态;农村人口自主城镇化的失败产生了大量不在承包制形式,而以家庭为基础的不在承包制形式正瓦解集体一致性行动准则,使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制度运行存在名义化取向,加大了农地制度创新阻力,引致农业生产陷入传统陷阱。基于此提出:要打破土地增值错配格局,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改变不在承包制形式并保护经营权;城镇化建设要允许人口实现农村退出,以适应农业生产率提高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土地调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难题,它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持久稳定发展。目前,农村大多数家庭正走向小康生活水平,劳动力已有70%转移到非农产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优两高”农业有了一定的起色,有必要对土地调整进行认真研究。本文先分析土地调整的难点,重点探讨土地调整的指导原则,再提出适合区情土地调整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焦点是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中的热点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规模经营将两者联系起来。低水平的土地所有制基础是土地承包经营不利因素产生的根源 ,不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战略。建立以行政村为基础的土地承包制 ,农村生活社区化 ,逐步取消自然村落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对苏南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上升的调查文/周和生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伴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纷纷“跳出农门”务工经商兴办新兴项目而大量转移,一度时期苏南农民将土地当成了包袱,部分农田出现了抛荒或半抛荒现象。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妥善...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比预料还好的成功。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正被推广到城市,中国正面临全面改革的新形势。拥有五千万人口的安徽省,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最早的省份之一。安徽省的改革最早发生在凤阳、肥西、来安等几个县的几个乡村,然后推广到全省、全国。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联系产量计算报酬,以户为单位生产经营,改变过去因袭二十多年的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生产”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这个办法简单明了,方便易行,效果明显,适合现有的经济水平和管理水平,所以很快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各地扩展。凡实行这个办法的,确实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一下子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徘徊局面。现在农民不但顺利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农产品的商品率也不断提高。以安徽省1983年几项主要农产品为例,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到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存的源泉。”[1]土地是农业中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土地管理制度,则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1982年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制,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商品化、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随  相似文献   

8.
土地承包资格与农村户籍的关联诱致“非转农”的拉力;城市资本和生产技术反哺农业,机会成本产生了“非转农”的推力,因此,农村户籍的经济价值相对在提高,城市户籍的社会价值相对在贬值,建立国际通行的户口登记制度,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对策许经勇一、农村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与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矛盾近十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无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发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否定“一大二公”、“...  相似文献   

10.
“老人农业”是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生产形态,也是具有结构性意义的社会现象。对“老人农业”的理解不能仅做整体性概括,也需要深度刻画其经营形式和发生机理,并以此延展其社会功能的多重面向。实践经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农村老人,其农业经营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农村老人依据劳动力水平和老年生活的变化,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漫长的衰老周期。“老人农业”具有家庭经济性和社会合理性,其以土地家庭承包制为制度基础,是农民家庭基于发展目标配置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小农生产对现代农业体系的适应性结果。“老人农业”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在灵活经营的基础上,农村老人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活水平,合理延长自我养老的时间,适度参与村庄公共生活,并依托农业劳动而产生本体性价值。“老人农业”的发生机制和社会功能表明,农村老人仍具有相对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能够维持一定的农业生产效率,并立体化地满足自身的多种社会需求。因此,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和农业现代化的演进走向仍要以农民主体和农民问题为核心,保障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并为农业活动提供基础且便利的生产条件,进而才能保证老年农民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农户收入多元化背景下,以实地调研问卷为基础,对比分析四川和新疆农户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的差异,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农户家庭自身拥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随着农业经济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导致土地产出对于农户的重要性程度下降,进一步使得土地产权激励作用下降,是农业生产出现徘徊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降低务农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边际收入差,农户倾向于将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意义 21世纪初,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步伐日趋加快,作为农业大国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是势在必行.然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迈向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合理利用.防止承包土地粗放经营甚至土地抛荒,减少了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二、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民以入股、转让、出租等形式将土地流转给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业龙头企业,再由他们将零星抛荒土地集中连片采取规模化集约经营,使得单位面积土地产值增加促进农民增收.三、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规模集中连片经营,有利于采取机械化耕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进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入世”在即。中国经济将迈着更加矫健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毫无疑问 ,中国农业也将责无旁贷地角逐于世界经济“奥运会”。然而 ,值得人们关注的是 ,面对“入世”这场宏大的改革开放 ,农村呈现出一种什么样情形 ,广大农民到底知道了多少 ,他们在怎样看 ,如何想 ?又将采取哪些应对之策。带着这些思考 ,初春三月 ,笔者在农业大县安徽省定远县部分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入世”在农村尚未“热”起来。它知名度低、声音细微、脚步蹒跚 ,只在党员干部和其他极少数人群中徘徊 ,未能走进千家万户 ,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闻所未闻。“你是否知道…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产业化中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广大农村兴起了一场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有的称“农业生产一体化”,或“农业产业化经营”或“农业经营系统化”),这一实践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性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科经教相结合的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也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因此,它基本上是市场行为。但是在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5.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但是,若干年来也出现了农业生产力长期徘徊、缺乏后劲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人多地少、经济底子薄、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因素外,更存在着有关农业用地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集体所有的土地产权主体缺位便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中 ,农户收益的偏低不仅不利于产业经营组织的稳定 ,而且严重挫伤农户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影响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户收益偏低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过逾行为、龙头企业区域“割据”和农户势单力薄 ,因此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合理化的真正“推动力”,政府应恰当地引导、协调和干预 ,打破龙头企业的区域“割据”状态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壮大农户实力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加快农村实现小康的需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以“金钱指标”为指导引导农民奔小康的认识是片面的、有害的.农业区域优势产业化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快速致富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1989年和1990年连续两年丰收为标志,我国农业已开始扭转前几年粮、棉徘徊不前的局面。丰收之后,如何正确判断我国农业形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保持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一、正确认识农业形势我国粮食棉花总产量从1984年登上新台阶以后,一直处于徘徊状态。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措施加强了农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条件好,风调雨顺,使1989年产量有所  相似文献   

19.
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减少6.9%,成为建国后的第二大减产年。随后的几年,粮食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89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1984年,1990年农业生产又有转机,不仅粮食总产量又可望再创历史纪录,而且其它主要农产品也都有所增长。但是,我们不应就此掉以轻心,认为农业生产已经打破徘徊局面,粮食问题已得到解决。倒是应当吸取以前丰收后就放松农业的教训,加强对粮食问题的研究,探讨粮食生产徘徊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长远性和综合性对策,使我国粮食生产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粮食出现徘徊的事实本身,人们已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但对于造成徘徊原因的认识,却存在明显分歧。粮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本文从农业管理体制着手,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我国粮食徘徊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呈现新的可喜局面,土地流转力度加大,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蓬勃兴起。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即从土地承包环节的改革到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从冲破传统经营制度的改革到建立现代经营制度的改革。为了搞好农村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应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实现由政策农业向制度农业的转变,必须打破"土地私有化"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两个禁锢的束缚,坚持"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