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旭光  章泽武 《探求》2011,(1):22-28
光电岛的发展是广州光电产业增强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在荔湾区的产业体系中成为实现绿色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关键节点。建设发展“广州光电岛”,对于荔湾区的产业升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荔湾区建设发展“广州光电岛”的基础条件、建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从而提出“广州光电岛”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卿 《探求》2008,(2):58-61,78
2007年广州市政府把河涌整治列为市政府“一号工程”。荔湾区花地河、大沙河是广州市政府列入全市7条重点整治河涌中的两条河涌。在全面推进河涌整治工作中,荔湾区委、区政府面临土地政策上的瓶颈、建设资金、征地拆迁、跨区域水污染、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问题。河涌综合整治,要凸显人水和谐的理念,发展滨水经济和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要从省市区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日前,深圳市荔湾区花地街18名失业人员上了一堂特殊的就业指导课。“老师”们不是街道办人员。而是来自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荔湾区民政局“付费”约二十万元,在全市率先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帮助花地街和冲口街未就业人员上岗。  相似文献   

4.
蓝宇蕴  黄定平 《探求》2012,(5):37-42
本文以广州荔湾区“六普”资料为根据,就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建设的关系进行梳理与探讨。荔湾区“六普”数据显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并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主因。社区为老管理服务中,无论是实践水平还是实际效果均存在问题,这主要与城市人口结构的“遮蔽效应”、社区养老理念与管理服务机制滞后、硬件环境与条件滞后等因素相关。普及社区化的养老价值理念、建立多元主体与形式的社区养老管理服务机制、改善为老管理服务的基本环境与条件,是化解老龄化问题的理性社区策略。  相似文献   

5.
陈剑玲  李海峰 《探求》2011,(4):49-55
广州市荔湾区于2009年开始街道管理和服务体制新探索,在街道组建“一队伍三中心”,并以此“四大机构”为载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平台、大综治大执法格局、网络化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了街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荔湾模式”。本文在分析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荔湾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葛华 《探求》2011,(3):63-69,73
代表区域文化形象、体现区域文化竞争力、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文化品牌是打造品牌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广州市荔湾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培育西关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本文结合荔湾区的实践,提出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方面要重视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凸显地方特色,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区域协同。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的华林街道发展成就节节高,逐步成为整个城市甚至是华南地区打造幸福社区的一个样板,从不被认知的一个平凡街区变成一颗耀眼的明珠。幸福靠什么?老百姓有钱赚、有钱花,企业发展有前景、有盼头,人居环境优越,社区平安,老百姓有依靠,困难家庭有帮扶,社区服务全面到位……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道办事处一心一意搞建设,为民谋福祉,在当地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7,(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州市荔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对接国家战略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根本要求。广州市荔湾区创新基础良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政策服务环境持续优化,未来一段时期要注重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力推创新主体培育与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全产业链支撑的创新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9.
日前,深圳市荔湾区花地街18名失业人员上了一堂特殊的就业指导课。老师们不是街道办人员,而是来自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荔湾区民政局付费约二十万元,在全市率先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帮助花地街和冲口街未就业人员上岗。  相似文献   

10.
《探求》2006,(3):F0002-F0002
荔湾(因历史上位于广州城西门之外,故俗称“西关”),是广州风物荟萃、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兴隆繁盛,名胜古迹众多,岭南特色浓郁,是广州市实施“西联”战略的核心地。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荔湾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荔湾现代化商贸文化旅游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顺利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城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0.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7%,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2%,职工年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0.2%;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普及程度有较大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李明华 《探求》2001,(1):76-78
为探讨广州山水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近日由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广州市环保局、海珠区炎黄文化研究会、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荔湾区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广州山水城市文化研讨会。会议集中研究了广州城市建设的自然生态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山水城市资源 ,如何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等问题 ,在实践上提出了不少科学建议 ,为广州新世纪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高视角的战略思考。会议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一)关于“山水城市”概念的来源“山水城市”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孙健  王玉明 《探求》2014,(4):47-51
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办从2008年开始不断探索向NGO——广州市荔湾区逢源人家服务中心购买社工服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逢源人家服务中心专门负责统筹承接逢源街辖内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接受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资助,保证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正常运作和良好发展。目前已开办的服务包括婚姻家庭服务、长者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青少年服务、综合家庭服务等方面。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探求》1999,(2)
一、基本情况广州市荔湾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由于加强了区级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区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从总的情况来看,荔湾区的干部队伍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比较有朝气和活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一大批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较大程度地改变了过去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增添了朝气和活力。据统计…  相似文献   

14.
葛思坤  段秀芳 《探求》2022,(4):40-45
广州近年来在规划方案受限最多、改造难度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工作中,探索出了许多领先全国的“广州经验”。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泮塘五约,通过首创设计师下社区,成立文旅融合中心直接负责街区运营,引进优质物业开展大物业管理等方式方法,推动共同缔造微改造工作,形成了先吸纳意见建议再制定改造规划,先研究历史文化特质再推动改造工程,先考虑宜居需求再引进街区业态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探求》2017,(1)
荔湾区作为广州市的老城区,其拥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在全市11个区中位居首位。近年来,荔湾区坚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与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区环境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沙面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方面,成绩斐然。荔湾注意处理好旧城改造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旧城改造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旧城改造中"更新"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好保护历史、保护文化、保护城市记忆的工作,其经验启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小欢 《东西南北》2011,(13):52-53
在“我爸是李刚”这句话成为流行后,有媒体声称中国进入了“拼爹时代”(依靠父母关系而成功),找工作要“拼爹”,找对象要“拼爹”,连上中学上幼儿园也要“拼爹”。那么国外的情形如何呢?当然,他们也拼。  相似文献   

17.
梁凤莲 《探求》2011,(3):58-62
西关文化是广州荔湾区域文化品牌的一部分,也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关区域品牌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荔湾品牌文化的核心优势在于城市记忆,要充分尊重西关文化代表的传统价值,充分整合、挖掘、开发、利用西关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西关文化品牌,做好品牌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和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相似文献   

19.
刘和龙 《探求》2008,(5):40-42,58
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好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建立优质高效的人才工程。给人一种“是能人、能用人、善用人”的伯乐形象。要善用政策和程序,用制度管人。要有“人梯”思想,促使本单位多出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20.
杨帆 《探求》2000,(1):11-12
虽然十五届四中全会已经提出国有企业要退出一些产业和领域的方针,但有关国有企业退出机制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人们对国有企业要退出一部分产业和行业已没有太大的争议,但退到哪里?怎么退?退的前提、范围、标准和后果是什么?这些都应该尽量地探讨清楚。 一、“退”到哪里和怎么“退” 有人说“国企退出”就是退到私有制,就是只退不进。其实不然,是有退有进;“退”是为了“进,“退”是另一种“进”。况且“私有”并不是拯救“国有”唯一的法宝。每个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产权道路”上,退到“私有”、“股份”、“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