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涵平 《学术研究》2005,4(12):129-132
间性理论是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文化间性诸观点的综合。这一理论最初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然后通过众多西方学者的补充与完善,逐渐形成为一种涵盖广泛并涉及众多文本理论的诗学观点。这一理论向比较文学的渗透,可以强化比较文学的对话性,拓展比较文学的文化边际,丰富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内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3.
姜哲 《学术月刊》2015,(3):24-27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比较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到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回顾这一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应该说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几乎以泯灭亚、非、拉各民族文化特色为己任.在比较文学极为兴盛的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Frederic Loliee)就曾在他那部名著《比较文学史》中公开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研究因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文本或文学现象,这就需要立足于文学现象或事实的文学性,不能脱离语言艺术层面或诗学,把审美现象替代为历史、哲学、宗教等。而比较文学研究的这类困难,是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自然结果,要解决这些苦难,须自觉克服比较文学研究过程中的民族主义动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该是现代文学理论发达或传统文化悠久之国度的学者,用来计算本国文学财富及其影响世界的手段,更不是用来区分文学发展中的债务人和债权人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是20世纪新生的一种跨越民族、语言、国家和文化边界的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史上,“跨越”是比较文学学科扩张的一个显著标签,既包括比较文学发展早期对于语言、民族、国家边界的跨越,也包括其后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学边界的跨越.与之伴生的是比较文学的“危机”,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解决比较文学的危机之道,则是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及发展方向的“转向”,其中两次重大的转向就是从早先的文学史研究转向诗学研究,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由比较文学研究转向比较文化研究.“跨越”一“危机”一“转向”构成了比较文学百年学科发展的中心线索,其揭示的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移动性质,在给我们当下判断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激烈论争带来了困难的同时,也无疑为我们理性地看待比较文学未来学科发展走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证实法和证伪法这一大争论无不以科学哲学在这一方面的争论为基础.科学哲学在这一方面的争论及其发展便显示了此争论的解决方式.本文认为,在经济学中,应该综合利用这些方法.单纯地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8.
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文学面临着一次新的研究范式的转型,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进入"间性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既有贡献又有局限,曾经推动比较文学向跨文化研究开放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指出了东方主义的文化陷阱,却没有提供超越东方主义的文化前景。公正客观地认识西方现代性文化,倡导一种全球意识的、跨文化的文化间性伦理,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是汉语学术界目前面对西方现代性主流思潮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合理反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比较文学自产生发展至今,在学科史、话语权力、形象学、文化研究等方面都与民族国家的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比较文学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同步性推动了中国从传统国家形态向民族国家的转化.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重构学术话语有利于提高民族国家在世界上的言说能力.中国形象建构源于民族国家在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和较量中对自身形象的重视.文化研究则为民族国家的文化建构提供了精神食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积极地以学科发展的方式寻求民族国家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的兴起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启示:生态批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主体问性,为比较文学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和尊重差异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生态批评倡导的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既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一种文化研究的全球视野,也为比较文学构建良好的全球文化生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态批评跨学科的实践特性为比较文学完成"科际整合"的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参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带有鲜明的地缘性特点,它从自己的历史资源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研究,逐渐在比较诗学、阐发研究、东方文学比较和比较文化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丰富了传统比较文学的内涵,使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走出了过去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囿于同质的西方文化的地域圈子,成为跨越中西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比较文学,在学科研究范式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学派,还需要时间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记者:文化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民族的文化传统呢?张岱年: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东方,创造了自成体系的中国文化,而且影响广被于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的中心.近代以来,与西方相比,中国严重落后了.由于落后,于是遭受了民族的屈辱.出现了一次一次的革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于是反传统文化的浪潮涌起,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议论,以为必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迅速赶上西方.但是事与愿违,全盘西化论只引起了思想的混乱,并没有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这主要是因为,全盘西化论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3.
库恩用“范式”理论分析了科学的常规时期与革命时期,而比较文学也符合这种范式.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在“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之内,运用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将比较文学精确化、规范化,基本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但也因此出现了范式内不能解决的“反常”现象.后来美国学派又在“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之内暂时地解决了法国学派的“反常”现象,确立起了平行研究模式,但与法国学派一样再次将比较文学置入危机的深渊.结合李凯尔特对现实的哲学分析,不仅论证了“自然科学的元范式”追求同质化的本质,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学派所提倡的“异质性”的合理性.因此中国学派的探索完全能够摆脱法美学派的范式束缚,将比较文学引向一条健康规范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其产生有赖于“人类意识”和“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但全球化会使“人类”和“世界”都染上西方色彩。中国比较文学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养分,却失去了较多自身特有的一些东西,失去了自己原创的民族化的声音。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西式背景上的,当比较文学研究在整个知识质态、谱系上都是西方的时,中国比较文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面对比较文学的无边与无根,寻根就是寻找存在的家园。跨文明研究,着眼于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研究,这将是比较文学从危机走向转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全球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林笳 《学术研究》2003,(8):125-128
本文回顾了国外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审视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后现代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做出的不同反应。文章认为,在多元话语的今天,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进行探讨,提出截然不同的主张,是学术繁荣的体现。为了更好开展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后现代文化批评,但不必过分夸大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邓程 《河北学刊》2005,25(1):139-141
新诗与传统的关系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的焦点,原因在于它涉及新诗发展的方向.不管怎么说,传统是不能割断的.新诗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其合理性,但新诗由于对西方诗的盲目崇拜,又走上了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道路.新诗的西方特征表明新诗存在对于中国传统的学习空间,而新诗能向古诗学习的地方正是中国古诗与西方诗相比独特的地方.一方面,中国古诗由于"兴"的神奇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象语言系统;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又使中国诗对自然采取平视的态度.这都是新诗首先应该向古诗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付飞亮:曹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本次的学术访谈,缘起于《甘肃社会科学》赵国军先生之托,对于我本人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您在古代文论、中外文论、比较文学和大学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您的学生,借此次机会,我主要向您请教与比较文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人认为比较文学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之后,好像发展乏力,西方比较文学界很少听见新的声音,反而是不断有人唱衰比较文学,如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1993年就说"今天,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已经死亡了".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化研究成为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焦点.人文学科之一的比较文学从组织机构、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受到文化研究的深刻影响;从而引发学界对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的讨论:有新的“比较文学危机”论,也有“比较文学发展机遇”论,实际上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各有各的研究范畴,是两个有交叉但不重合的研究领域,文化研究不可能取代比较文学,在学科形态、研究宗旨和研究对象诸多层面,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有一种深层内在的契合,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尖锐对立,更多的是彼此互补互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经历了多次的文化转型与文化重构 ,每一次原创文化的再阐释 ,都在文化还原中促进了文化发展。中国原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跨文明阐释有三大互动体系 :古今文明体系 ,东西文明体系 ,俗雅文明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化复兴的另一重联系是 ,比较文学研究有三大理论前提与学术原则 ,亦是文化复兴与人文发展的三大定律 :一是要有文学自觉自律的历史文化自觉与独立学科及发展规律可循 ;二是要有跨文明整合的跨文化、跨学科互动体系 ;三是要有文化变革、文明重构的还原与复兴、转型与重构。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 ,不仅需要比较文学的跨文明整合及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 ,也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学术探讨的深入。中国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 ,是互动同步的一个开放结构 ,“引外融中”“借西改中”“用他构中”是中国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的三重境界。文化转型、文化变革、文化复兴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知识力量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观点和视角,对元杂剧《赵氏孤儿》在西方世界的“文本旅行”现象重新进行梳理发现,文化异质性是《赵氏孤儿》“变形”译本在欧洲流传的原因和动力;建立在“变形”译本基础上的“错误”批评在中欧异质性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诸多改编本的出现则是异质性文化变形和契合的结果.《赵氏孤儿》“文本旅行”的意义在于,文学交流双方从异质性中发现或重新发现对自己有所补益的“互补性”元素,不断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融入新的异质性文化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