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学翻译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想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重神似,那么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说对话描写可以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本文以风格翻译论为导向,从《三国演义》人物对话中文白夹杂再现、语境中修辞手法再现、对话中人物个性再现以及骂词中人物身份再现四个方面探讨罗译本中人物对话风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翻译一部文学作品不仅要传译它的内容,也要传译出原作的文体特征。只有这样的译文才能称得上是一篇质量高的译作。本文以戏剧文体的特征作为参照标准,试析《雷雨》的英译本是如何再现原作的文体特征的  相似文献   

3.
4.
俄语科普作品的文体风格不同于其他科学作品。在术语运用、动词表现形式、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段等语言表达方式上都有其特殊之处。在俄语科普作品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科普作品翻译的基本标准,注意科普作品翻译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和通俗性,只有这样才能努力保障俄语科普文体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法律语言具有特殊的风格特征。一个高质量的法律文本译文要在完整传递原义的基础上准确再现原文风格,同时实现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UCP600的两个汉译本在风格再现上各有特点,不过同时也存在一些翻译的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6.
要成功地再现原作,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原文中的风格标记进行系统的分析,译者便可以感知原作风格,进而运用对应式、重构式和淡化式风格转换方法尽可能地将其再现于译作当中,从而实现译作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无限接近。  相似文献   

7.
《尚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集。以译笔"忠实"著称的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于中国儒、道、释三家典籍悉有译述,其中系统译介"四书五经"开创了汉学研究新纪元,所译《中国经典》一直被奉为"权威译本"。《尚书》是其译《中国经典》第三卷。他在追求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也力求保证风格的忠实移植。本文从语气的描摹、意境的再现、情感的移植以及形象的保存等四个方面,配以具体的译例,论证了理雅各《尚书》译本文学风格的再现,希望能给我国的典籍翻译工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8.
许多译者常常认为翻译只是再现“语义”,但文学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只体现“语义”是不够完美的。风格的再现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译者必须把它考虑在内。本文试图从英语文体学、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风格的特征及风格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语料库的技术,笔者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对散文《落花生》两个英译本中的高频词、型符/类符比和平均句长进行对比。利用AntConc软件得出相关数据,进而对译者风格进行分析。本文克服了译者风格研究的主观局限性,且可以直观地分析译文的文体特色,为更加客观、科学地研究译者风格提供了新视界。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就自我概念与产品造型风格的一致性对造型风格偏好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自我概念与产品造型风格的一致性程度对其造型偏好具有积极的影响,理想自我概念影响要大于真实自我概念,而且该结论在女生身上表现得较男生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了性别对造型风格偏好的具体差异。该研究是自我概念理论在产品形象领域的新应用,对产品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决策方面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尤其在针对不同性别人群的产品规划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是语言再现的艺术,需用另一种语言(译语)去再现原作的美。本文选取了《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译本(即1981年中国人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和1945年美国人伊文·金翻译的RickshawBoy)并对其从显性美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语音,词汇及句法层面,以此来凸显译者的审美灵敏度及译作的审美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大学生为目标人群、诺基亚手机为对象,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大学生自我概念一致对于手机造型风格的心理评价;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和NOKIA手机造型风格的维度及分类;比较大学生自我概念和NO—KIA手机造型风格的差别,找出评价维度上的一致性变异,进而发掘出NOKIA手机造型风格的优势维度,以及待加强的维度,以期为国内品牌手机造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滥"、"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溢"、"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6.
庾信的创作以其四十二岁出使西魏被留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赋作亦在这两个时期中大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前期有风格清新绮艳之作,亦有风格凄婉悲凉之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佛教的语言观念与译经的特殊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译佛经中白话与文言因素并存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汉译佛经中出现大量白话,既有佛教传统语言现的原因,更受制于早期主译僧人的汉语水平,汉译佛经中的文言因素.则来源于担任笔受及润文的中土文人.  相似文献   

19.
就词体史源流来说,小晏体主要传承于晏欧体,特别是对于大晏词风的传承,但小晏词比之大晏词更为具有个性化特征,其中寄托了小山其人透彻骨髓的人生悲哀。小晏体作为以北宋晏欧体、东坡体、少游体为中心的主流河道之外的词体河流分支,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棵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