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王志俊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6):70-76
礼与俗的关系,是礼学思想落实于社会生活实践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古礼繁琐难行,俗礼有违经义等现实问题,朱子重新制定《家礼·昏礼》以重整夫妇之大伦。首先,立足于古礼之基本精神,朱子大幅删减婚礼的繁文缛节;其次,严厉批评民间流于轻浮的鄙俚婚俗,但也酌情吸纳其中不害义理的仪节。最终,既契合古礼精神又切于人伦日用的《家礼·昏礼》在民间社会广泛流行开来,并由私家礼仪逐渐上升为国家的婚姻之礼。朱子通过“以礼化俗”的方式,使得儒家礼仪落实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而实现化民成俗的目标,这对于当今重建儒家礼仪文明与人伦价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家礼》一书,分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卷,传为宋朱子所撰。但自元应氏作《家礼辨》以来,此书究竟是否为朱子所作,已是聚讼纷纭。近年学者(如钱穆,上山春平),皆以此问题已得解决,实则未然。今将各家之说略为梳理,且更为考核,以见其实。一、宋人论家礼1.朱子死后,门人李方子作《朱子年谱》,于“乾道六年庚寅”下有“家礼成”一条,并说: 相似文献
3.
史向前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3-7
朱子《家礼》是继儒家《仪礼》之后影响古代社会生活最大的一部礼书。它的内容和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包括道德教育、道德情感、道德发展、道德继承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仍然有着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陆敏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1):101-110
借助于朱熹《家礼》之类的文本,历史学家对宋代社会生活诸层面做了细致描述,不过,《家礼》中虽有对时俗的描写,也有相当部分内容只是书写者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设定,而非宋代已发生的事实。在宋代,虽有少量士人据《家礼》来指导日常之礼,但这一时期的实践者多为服膺朱学者的自觉,他们的演礼活动是用以反观儒学天理、人事的知识验证。另外,他们还在各地刊刻《家礼》,并以注释、附图等方式系统考订与完善礼书,这些纯学术化的知识方式,对加深礼书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后,日用类书改编、借用了宋代家礼书写者所订立的礼文,将纯学术化的知识以通俗的方式钞编进入实用型的类书之中,使之成为民间日用知识体系的其中一种,广为流传,并最终为《家礼》成为民间通用礼作了重要铺垫。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礼仪观与《朱子家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国楼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1):143-146
家庭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南宋理学家朱熹注重家庭礼仪规范的研究和立制,认为家礼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民俗风情的变化而改变.家礼是自家之事,继承传统,顺和乡俗,应简单易行,不必拘泥于古制.<朱子家礼>在元明清社会家庭广泛流行,后代许多人否定此书为朱熹所作.根据朱熹的礼仪观及其所作著述分析,两者的风格和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家礼>是朱熹未及最终写成的草稿,而非他人著述. 相似文献
6.
王志跃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1)
<宋史·礼志>与<朱子家礼>成书后各自的命运迥异.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结构上内容和仪节编排的不同;内容上所载礼仪的倾向性和多寡不同;特点上前者多从古,反对民俗,且极奢侈,而后者则多从今,一定程度上顺从民俗,且很俭约;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前者基本表现在著述上,而后者则对士庶生活、著述及东亚部分地区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志跃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82-85
《宋史·礼志》与《朱子家礼》成书后各自的命运迥异。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结构上内容和仪节编排的不同;内容上所载礼仪的倾向性和多寡不同;特点上前者多从古,反对民俗,且极奢侈,而后者则多从今,一定程度上顺从民俗,且很俭约;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前者基本表现在著述上,而后者则对士庶生活、著述及东亚部分地区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罗秉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20-27
朱熹不仅是一位强于思辨的哲学家,他也十分关心儒家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达及其社会教化功能,而且是个既虔敬而富有宗教热诚的儒者.他认为上古的礼仪已经太陈旧了,并且也太繁琐,需要加以适当的改革和简化,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一方面,他通过补充及更新材料,编辑了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论著--<仪礼经传通解>[1].另一方面,他将原属上层社会的儒家礼仪世俗化和平民化,推广至民间,编成<家礼>一书,成为后世最简明的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实用手册.通观整部<家礼>,祠堂及祖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祭祖只是其表现方式之一而已.朱子编修这本<家礼>,希望能培养人对祖先"爱敬"、"崇爱敬"、有"谨终追远之心"、"报本反始之心",这些都可说是一种宗教情怀,但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9.
欧阳春勇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93-97
丧葬礼俗描写在《儒林外史》中着墨甚多,摹写细致入微,显然是作者在有意识地加以运用,自有作家的独特匠心。单就文学功用而言,大致也有:刻画人物形象,推延故事情节,营造悲沉氛围,揭示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仁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6):82-84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特点。儒家的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并不流行。对鬼神的迷信和孝观念的盛行使两汉兴起了厚葬之风。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封建的家族墓地。对祖先的祭祀在民间盛行 ,并出现了祭祀的场所———祠堂。 相似文献
11.
张京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102-107
《近思录》是朱熹为建立儒家道统所编撰的著作。此书由朱熹、吕祖谦共同编订,依次辑录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的有关言论和事迹,同时也反映了编选者朱熹、吕祖谦自己的思想。它既是一部四子的语录,也是一部反映着六人的共同思想的精华录。在宋元明清时期,《近思录》是影响最大最广的入门性、阶梯性的学术书。 相似文献
12.
朱熹《家礼》一书在中国及朝鲜、琉球群岛和越南等国均广为流传,并成为了近世东亚国家最重要的儒家礼仪书籍。日本江户时代刊刻了几种和刻本《家礼》。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人对这些和刻本加以研究。笔者就此对浅见絅《家礼》五卷本、邱濬《文公家礼仪节》八卷本、小出永安《新刻性理大全》所收《家礼》四卷本等三种和刻本的形成、特点及中文底本加以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生育和丧葬,古今中外,都视为大事。人类对生育和死亡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还处于低级阶段,巫术心理和灵魂不死观念,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生育、丧葬礼俗必然受着原始宗教和血缘观念的支配。随着礼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达,这类礼俗乃日趋简化,神秘观念日益淡薄,思想内涵逐渐减少。但是传统观 相似文献
14.
许晓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32
明治维新前,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近世日本,由于"兵农分离"政策的推行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从事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日本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促使日本产生了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为即将到来的重大社会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所著《家礼》一书的原稿本在草成后未及付梓即被窃去,朱子易箦时,原稿本的誊录本始出。门人后学据原稿本分别刊刻广州本、余杭本、临漳本、潮州本、萍乡本等,均佚。传世的刊本中,依通、冠、婚、丧、祭礼的编排体例,可分为不分卷本、四卷本、五卷本、八卷本、十卷本。其中仅存的两种宋本为五卷本系统中的宋刻杨注附图本(又称钞配本)以及十卷本系统中的杨复附注、刘垓孙增注的纂图集注本(简称集注本)。论其臧否,以宋刻为善,元本、抄本、明本皆从宋本而出。集注本中的《家礼叙》为朱熹亲笔手书,仅凭此一点,便可平息自明代以来对《家礼》是否为朱熹所著的所有学术论争。 相似文献
16.
李松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85-85
通过对陕西关中解放前、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丧葬礼俗的葬前礼俗、葬礼、葬后服丧之礼的简要描述 ,探讨了丧葬礼俗的沿革及规律。同时通过对陕西关中传统丧葬礼俗细节的考察 ,阐述了这种丧葬礼俗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17.
靳明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日本近世,俳论形成并得以确立,俳论、歌论、诗论、物语论、散文理论在此时期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成熟.总体而言,日本近世文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论、物语论、散文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参照中国古典文献,日本近世文论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并作为日本文化重要内容而定型. 相似文献
18.
陶德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1868年倒幕维新成功,明治政府取代了德川幕府。为推行近代的学校教育,政府于1872(明治五)年公布了《学制》。这是一个仿效法国,设立大、中、小学区,形成国民教育体系的构想,旨在造成“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局面。《学制》的公布在客观上成为日本前近代教育和近代教育的分水岭。此后几十年间,日本又分别吸取了美国、德国和英国教育的某些长处,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指导下,日本的教育制度有显著的“美国化”倾向(最近的大学改革,在经营合理化的层面上更强化了这一倾向)。明治维新以来的一百多年中,日本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早在本世纪之初,日本便普及了小学教育。到1990年,日本已拥有1000多所大学(包括两年制专科大学在内),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青年得以接受高等教育。因为如此,不少人认为日本的近代教育只是西方教育的派生和延长,而忽视其历史的渊源和传统,也不注意研究日本所以能比较顺利地推行近代教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杨逸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4):37-47
朱熹《家礼》深刻影响了明清家礼的编纂,促成一种不同于礼学研究的知识门类———家礼学的形成。《家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问,重要原因之一是该书本身的不完备。作为朱子“早年未定之本”,《家礼》不但对古礼存在误读、曲解之处,还有不少不易施行、不合人情的仪式设计。其中,《昏礼》删“六礼”为“三礼”,回避了他所理解的六礼矛盾;设计“从下做上”的亲迎礼序,以体现先卑后尊的礼义;改三月庙见为三日,混淆庙见之礼与拜祖之俗。这些问题成为明代家礼聚讼之处,学者试图补完六礼以全古意,却发现《家礼》对六礼名义的理解无法包容问名、纳吉;试图补入拜祖礼俗以安人情,却发现《家礼》无处安置两次庙见。明中期之后,学者对《家礼》的质疑与反思愈发深刻,终于在清代汇集为一场批判、重构家礼的风潮。随着相关问题的穷尽,家礼学在清中期后丧失理论活力、归于沉寂。 相似文献
20.
赵华富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1):95-101
徽州宗族对朱熹《家礼》十分重视,认为《家礼》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是宗族礼仪一部新的重要经典。徽州宗族对《家礼》的规定,特别是关于祠堂建设、祭田设置、族规家法、祭祀礼仪的规定,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礼仪规定进行了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