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公共政策的经济诱因与地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职能。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任,利用公共政策促进地方发展成为我国各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经济诱因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发展工业园区等。上述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转变经济诱因方式、协调地方政府机制、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空间、重视本地开发等一系列手段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自80年代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崭露头角且日渐显著。从经验上看,传统的中央高度集权式的整体性发展模式已不复存在,代之以相对地方分权式的半整体性半局部性发展模式,因此,比较地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立作用就更为关键且不可缺。在这种情况下考察政府公共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必须同时注重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公共政策功能,要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各自的政策调适,同时还要达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的相互调适,实现整个政府系统的公共政策功能的优化。一公共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正在发生相应的重大转变。即 :抓住机遇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转变的前提 ;深化改革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转变的根本 ;扩大开放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转变的条件 ;促进发展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转变的目标 ;保持稳定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转变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已勿庸置疑 ,但作为公共政策一个环节的政策评估并未引起中国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共政策评估的涵义以及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改进公共政策评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纵向的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和横向的各同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纵向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指向财权和政治利益的交换,横向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是为了吸引实现经济增长所需的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6.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公共政策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要求相关地方政府进行公共政策转型和创新.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公共政策在制度基础、政策内容、政策工具、政策评估、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存在着缺失或局限.广西等相关地方政府必须处理好合作机构设置、合作范围、政策工具与重点领域转型以及政策评价和调整机制等关键问题,才可能使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各方得到切实的利益增进,进而促进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共政策模式的变迁——基于利益集团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度结构建构了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的行动舞台。传统的公共政策主体主要由体制内的"决策核心圈"组成:中共、人大和政府,这种官僚垄断的"单一决策圈模式"近来出现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利益集团的成长壮大并介入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国公共政策模式逐步由官僚垄断的"单一决策圈模式"向官僚主导、利益集团参与的"复合决策圈模式"转变,《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过程就体现了中国公共政策制定领域的这种最新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公共政策的适应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系统范式”和适应性作为指导理念 ,引入比较分析的方法 ,阐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公共政策的适应性问题。这一适应性受制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权威性的世界经济贸易规则、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四层级的变量。这一适应性包括经济全球化对政府公共政策适应性的一般要求和在新的条件下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适应性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两种矛盾的模式:开放性制定模式和封闭性制定模式。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具体描述了开放性政策制定模式的运作特征,即多元政策主体在“政策市场”中和政府展开合作、竞争,并通过制衡机制对政府决策权进行监控,从而保证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0.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两种矛盾的模式开放性制定模式和封闭性制定模式.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具体描述了开放性政策制定模式的运作特征,即多元政策主体在"政策市场"中和政府展开合作、竞争,并通过制衡机制对政府决策权进行监控,从而保证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1.
何余 《理论界》2014,(2):152-155
受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影响,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创新日益受到关注。30年来中国许多政策创新都是通过政策试验这一方式进行的,政策试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为实践和理论所证明,近年来中国在公共服务制度方面的创新也有所成就,然而这些成就虽然能为未来各地相关制度变迁提供参考,但是就目前而言,适用于全国的经验不多。此外,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制度方面试验的举动和幅度相对更大,而在公共服务创新方面,除了个别对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领域外,地方政府试验政策的动力不足,效果不好,这是由政策试验的本质以及中国政治系统的干预造成的。不揣鄙陋,文章试图对此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营销功能扩大化"和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潮的影响下,运用"营销"的理念和方法改进公共服务成为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面向。台湾学术界弥补了西方研究者没有把"政府再造"的重点放在政策管理层面上的研究缺陷,确立了"公共政策营销"研究在公共政策学科中的地位。台湾的一些地方政府在实践中也进行了政策营销的有益尝试。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于大陆地区的政策管理和政策创新来说,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内的公共治理的一体化对于政治协调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政治协调在区域公共治理中的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层面。其中政治协调功能实现的路径主要在于:均衡区域政治资源配置布局,创设区域公共治理政策集群,推进区域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有关区域经济政策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如何引导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冲动 ,对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经济问题时 ,因人口增长速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空间状况、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目标等方面的差异 ,不能把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所采取过的某些政策作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区域经济政策。根据比较流行的区域经济分析理论 ,可以从基础设施、工业化政策、人力资本投资、城镇体系与增长极、农业发展措施、激励措施、分权化与地方财政等方面 ,分析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调控手段。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就是要改进当地福利水平 ,消除要素流动障碍 ,塑造区域发展的长期动力。  相似文献   

15.
张春梅 《阴山学刊》2004,17(1):124-128
包头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地区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包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虽有所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需要带动企业、公民和政府三个主体的参加,对资源的输入端、使用过程中和输出端的三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并且施行管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从而实现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目标。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建立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通过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的整合建立以专业化分工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能强化地区经济增长核心能力。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存在着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多项关联。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集群创导,制定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相融合的发展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二分到合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行政结构与范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日益强调统筹区域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传统上分割化、闭合化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成为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深层次根源。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区域层面的政策规划、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与系统创新来促进区域合作、产业整合乃至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公共行政学的理路出发,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双重压力与挑战,需要遵循公共行政体系的内在逻辑秩序与成长规律,改变固有的"中央—地方"二分的行政结构框架,增加区域的"视野"与"选择",实现向"中央—区域—地方"复合型结构范式的转换。通过变革传统行政管理体系的构造,构建区域合作行政的制度与模式,推进区域合作组织的创新与效能,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竞争。能否吸引来、使用好、留得住人才已成为衡量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人才管理方式的改进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离不开人才公共服务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对直辖以来重庆市人才公共服务政策的演进轨迹、重庆人才公共服务政策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客观评估其总体效应,设计重庆市人才公共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