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批评关注诗歌的语言结构形式,而语音形式也是诗歌语言形式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继承传统格律的基础上多有革新,体式丰富多样,通过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关键词的重叠及字音的选择等来加强诗歌含义的表达.这些声音的重复与变化构成了诗歌复杂精妙的音乐之美,也使语音与语义巧妙地结合,完美地暗示出诗歌含义之表达.浪漫主义诗人借助诗歌语言的各种语音效果,抒发了自己的自由个性和充沛情感,也提升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英译一百五十首》最大的特点是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杜甫诗歌的神韵和内涵 ,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 ,而且完美地进行了诗歌翻译的韵律再创造 ,以其独特的创作形式和完美的艺术手法以最相适合的格律体裁 ,将杜甫诗歌转变为英文诗歌。是一项伟大的学术贡献 ,堪称国内外译坛上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韦兰芝 《南都学坛》2006,26(6):76-78
狄金森通过对声音和韵律的精心安排,使她的诗歌语言更富新奇感和表现力,更贴近她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她打破常规的语言形式和限制她思想表达的“过分拘谨的艺术”,赋予普通的语言符号以新的生命活力,使那些原本只有结构或语法功能的符号变得具有情感、思想和形象。她拓展或改变词汇固有的意义,赋予词汇以新的语义特征,使之产生深层意蕴,不仅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情感表现力,而且拓展了诗歌的情趣和想像空间,展现了文学语言符号表情功能的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4.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夫人创作的组诗。它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记录了她从恋爱到结婚的心路历程。艺术上,使用了沓复、比喻、排比等方法,使诗歌达到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人往往将内心的主观情感外化于客观的景物.诗歌翻译不仅仅是韵律形式的翻译,更要关注诗人内心情感的传神表达.顺应论作为对语言使用的综观,已被应用于文化翻译的研究,但从未有学者将之应用于诗歌中情的翻译.翻译实践说明顺应论是解决诗歌中"情"的文化翻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文学在切近人类本质意识这一点上有着天然的缘分,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渗透、影响和交融的关系,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诗歌的互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清道教中的隐语,即是宗教与诗歌最直接的关联结果;随着诗歌语言艺术的发展和成熟,精致化的韵语又成为上清道教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与宗教得到了自觉性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诗歌最后成为上清入道者表现一己内心纯粹宗教体验的主要文学形式,传达了诗人在宗教感召与影响下的情感,体现出宗教与诗歌之间的更深一层次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是所有的艺术类别中最特殊、最神奇、最富有创造力的一种艺术。音乐在传达和表达情感上都要优于其他艺术。音乐产生于人类,人类创造音乐的同时也被音乐所熏陶,塑造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音乐使人类获得了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深入研究和探索音乐的特殊性,对于更好地发展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的特殊性在于:1.物质材料的特殊性;2.创作过程的特殊性;3.社会作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白话新诗与古代诗歌的关系是既有所破除,又有所继承的关系,即有"破"又"立"。白话新诗对古代诗歌的"破"主要是在诗歌的形式要素方面,如结构、语言、用韵,诗歌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表达方式的差异,但是,白话新诗又承续了古代诗歌艺术追求"境界"、偏于表达诗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传统。在"破"与"立"是辩证过程中,白话新诗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课程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它凝结了教师的个性创造和审美情感,不仅能酿造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使教学情境更有生趣、教学语境更和谐,还能启迪学生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对语言美的追求”。成熟的课堂教学语言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是情感与理智、情趣与睿智、技巧与创意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表达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之一.音乐表达是一个诠释、再现、创造声音的过程,也是人以声音为中介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的过程.音乐的声音特性使其表达具有特殊性,音乐的表达具有技与艺、虚与实、内容与形式、音乐与生命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诗歌乃是审美感知力最为灵敏的一种。这不单是因为每一个民族都赋予了诗歌以最优先地表达他们民族心声的权力,而且更由于诗歌作为最古老和最年轻的艺术形式本身天然地具有着强烈的变革性因素。它总是能够以极为迅速的应变能力去适应不断调整变化的民族心理,每当人类的思维与审美感知方式发生着某种深刻变革的时候,它总是成为一种最为鲜明的外在标志,并率先引导整个艺术形式的革命。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次文体的显在革命不是以诗歌为先导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2.
表达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之一。音乐表达是一个诠释、再现、创造声音的过程,也是人以声音为中介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的过程。音乐的声音特性使其表达具有特殊性,音乐的表达具有技与艺、虚与实、内容与形式、音乐与生命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3.
从内容上看,当前一部分新诗远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退回内心或封闭于自我小天地;从形式上看,这一部分诗放弃作为诗歌外在形式方面最重要特性的韵律,语言走向“极涩”与“极俗”两个极端。这种内容上的封闭与狭隘及形式上的非诗倾向,使中国诗歌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对人类理想和前途的迷惘,诗歌修养的缺失,是造成部分新诗失误的内因,新诗批评的某些混乱则是重要外因。  相似文献   

14.
艺术是人的社会性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与宗教、科技、哲学等都有很大的区别。艺术表达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汇审美地反映体验和情感的方式,是人类情感与现实世界的对象化形式,是人类情感的审美体现。艺术的表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创造出一种情调,在情调中实现人与外界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印证人的情感、审美、价值等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5.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运用以诗论诗形式,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诗歌的各种艺术风格特点。其中第十九品"悲慨",表达出了中国传统诗歌作品中蕴含的一种对天命难违的无力之悲、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之悲,以及对事功难立的无助之悲。这种对人类普遍悲剧情感的流露,与西方经典式的悲剧有着几近完美的契合,很大程度上为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填补上了"中国文学无悲剧"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伟大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形式美方面,从来就是一位最积极、最勇敢的探索者。他既重视诗歌形式的优美,又非常注意不让形式束缚内容。他深知:形式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他不仅告诫青年一代诗作者:“不要固定于一种形式,要作多种尝试”。而且他本人在诗歌创造上“几乎是每写一首诗都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因而,“他的诗篇不仅没有因时间的前进而远离了我们,相反更显示出它的思想尤芒和艺术生命力”。我想,郭小川诗歌之所以能深深打动我国广大读者的心,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不仅仅在于它有好的内容,还在于它有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符号的创制是人类智慧的突出体现。符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它使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从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得以分化 ,从而使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得以确立 ;②它使主体作用于对象的外部活动内化为头脑中的运演操作 ;③它使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成为可能 ;④它使人类对事物对象的研究更精细 ,更准确 ,更具创造性 ;⑤它使社会性的认识活动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竹枝词是我国诗歌百花苑里一朵芬芳独特的奇葩.从唐代到明代,竹枝词有个滥觞初现点滴汇成涓涓细流的过程,其作家作品只是诗界的散兵和别动队,到了清代,终于以其作家作品数量众多和题材内容有明显特色而发展成为汹涌澎湃的诗潮巨浪,成为不容忽视的诗坛偏师.竹枝词由俗到雅、雅中有俗、俗雅兼备、相互交融的传统,到清代得到了全面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雅文学与俗文学的结合体,其艺术形式和技巧以及语言则更趋于完美.清代竹枝词往往于嬉笑讥刺之中感发惩创笔意,化精深入平淡更显谐趣魅力,这些特殊的笔法魅力成为它与传统律、绝体诗歌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为诗国带来新风.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通过揭示“历史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历史美”并非是人的观念或理想,而是一种客观存在,即它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它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历史美总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存在,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它能引起人们特定的情感体验。慨括地说,历史美就是包括或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情感的具体的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20.
借景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只有情与景这两种要素和谐搭配 ,对应适宜 ,才能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而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一直到战国后期和汉代才逐步稳固地建立起来 ,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抒情模式。而这样的对应关系 ,是经过了“宗教性景物与特定情感对应的时代”、“无固定对应模式时代”和“共同心理感受支配下的景物与特定的文人情感对应的时代”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起来的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借景抒情艺术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