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年鉴》编辑部沈思睿《浅论生活实用类年鉴的编纂》一文认为,生活实用类年鉴应该成为年鉴同行在创新开拓中需要重点探索的领域,并就生活实用类年鉴的内容、市场定位、体例、时效性,及其市场化运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专业性年鉴发展及理论研究初探——兼谈专业性年鉴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一文,对专业性年鉴的发展历史及其理论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研究,并从突破思维定势、创新运作机制、增强实用性和盘活人力资源等4个方面,阐述了专业性年鉴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年鉴创新是大势所趋,品牌创新是首要因素,建立一个更适应读者群体的年鉴品牌势在必行。这是年鉴生存的需要,也是各年鉴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需要。《浦东生活年鉴》、《大连百姓年鉴》、《南京人手册》等一批新兴年鉴就是看准了市场先行一步,尽管面临困难,但毕竟勇于尝试,得到了一手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一文结合《江阴年鉴》的工作实践,认为加强年鉴的宣传,是参与文化市场激烈竞争的客观要求;加强年鉴的营销,是实现年鉴两个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加强年鉴的应用,是年鉴工作的根本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年鉴中的每一篇文章(条目),都是年鉴整体中有机结合的"细胞",只有"细胞"活,才会年鉴强,才会打造年鉴品牌。如何盘活"细胞",我认为应该做到"四要":一、要充分认识年鉴的"四分法"以2004年《红塔年鉴》为例,洋洋洒洒百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勘探局年鉴》编辑部周宏《加强企业年鉴编纂刍议》一文,分析了企业年鉴的编辑现状,并就企业年鉴编纂如何再上台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上海《宝山年鉴》副主编胡新力《地方综合年鉴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思考》一文,根据其多年从事年鉴编纂工作的实践,对地方综合年鉴的出版动机、读者对象、市场判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金湖年鉴》编辑部马国顺《加强综合年鉴社会保障内容记载的思考》一文,认为综合年鉴必须完整反映与传递社会保障信息,分析了目前综合年鉴在反映社会保障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综合年鉴加强社会保障信息收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3~4期刊登了国存丰先生的文章《简析综合年鉴与部门年鉴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简析》),提出了正确处理综合年鉴和部门年鉴关系的问题,并且以《浙江年鉴2008}和《浙江外事年鉴2008》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观点。笔者从事年鉴工作多年,并且非常凑巧,担任过这两部年鉴的编辑工作,既有编辑综合年鉴的经历,又有编辑行业(专业)年鉴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陶瓷之乡”美誉的大埔县,自1992年完成新编《大埔县志》的编纂出版至今,已出版了八卷《大埔年鉴》,既为大埔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编辑部自身赢得了荣誉。 《大埔年鉴》1994年卷和1995年卷荣获广东省新编年鉴优秀成果奖,1997年卷和1998年卷两卷获广东省市、县(区)综合年鉴成果奖。1999年卷《大埔年鉴》于当年9月出版发行,是  相似文献   

11.
在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承办的全国第三届年鉴评比中,《杭州年鉴》(2004)荣获综合奖特等奖。《年鉴信息与研究》将编发《中国年鉴奖纪念专刊》,杂志社约我写获奖感言。作为年鉴工作的一名新兵,很高兴能借这个机会,对年鉴界领导和同仁多年来给予《杭州年鉴》的支持和厚爱致以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活动已落下帷幕,在5年来出版的上万部年鉴中,100余部年鉴获中国年鉴奖,《大连年鉴》等8部年鉴同获中国城市年鉴奖特等奖殊荣。在此,《大连年鉴》向全国各获奖年鉴表示同贺!我们十分珍惜获得的荣誉,因为它既是年鉴专家对《大连年鉴》编纂成果的肯定,也是年鉴同仁对《大连年鉴》的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发展年鉴事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突破一年只能编一种年鉴的老观念,努力增加年鉴园地的种类 在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年鉴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很广,甚至已有了《巧克力年鉴》、《酱油年鉴》。这在年鉴事业起步较晚的中国看来,近乎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往者可追。国内某些地区的年鉴编辑部门,已捷足先  相似文献   

14.
安徽年鉴社社长王守亚《地方综合性年鉴框架雷同的成因研究》一文分析了年鉴框架雷同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进而提出应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适合本地情况和发展特点的年鉴框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镇江年鉴》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志奋力中游突围,以跨入全国年鉴第一方阵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工作全局,记录历史,服务社会,传承文明,资政育人,年鉴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4年以来,《镇江年鉴》分别获得中国年鉴奖、中国地方志年鉴特等奖、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一等奖;在2005年至2008年的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获得两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镇江年鉴》驶上了平稳发展、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中国铁道年鉴》2003年卷出版发行。《中国铁道年鉴》5年光盘版(1999-2003)制作完成,与《中国铁道年鉴》2003年卷同时出版,一并发行。 《中国铁道年鉴》于1999年创刊,已连续出版5卷。2003年卷设特载、专稿、大事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年鉴界一片创新声中,首卷《靖江年鉴》(2002)出版了。我们认为,首卷《靖江年鉴》之所以受到年鉴界同仁的好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卷年鉴能着力突显地方特色,努力将其打造成靖江对外交往的“名片”。在这方面,编辑部的做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上海年鉴》编辑部在第一部年鉴的“编后记”中表达心语:“《上海年鉴》的编纂是没有穷期的,对年鉴编纂工作的探索,也是没有穷期的。”在这以后的五部年鉴正是以这种探索精神编就的。笔者试图通过对《上海年鉴(1996)》、《上海年鉴(2000)》和《上海年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王守亚《‘十年’感言》一文认为,作为国内年鉴界惟一的学术刊物,《年鉴信息与研究》的作用一是促进了年鉴事业的蓬勃发展,二是促进了年鉴的编纂质量普遍提高,三是促进了年鉴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四是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年鉴编写队伍,并衷心地希望更多的读者成为作者,更多的作者为构建中国年鉴学大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与祝愿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房德胜《回顾与祝愿》一文,在回顾了《年鉴信息与研究》的发展历程后,提出两个祝愿:第一个祝愿是希望《年鉴信息与研究》越办越好,年鉴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第二个祝愿是希望年鉴界越来越团结,年鉴队伍越来越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