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年鉴社社长谭惠全《抓住主要矛盾,推动城市年鉴创新发展——兼述<广州年鉴>20年的实践与探索》一文紧密结合《广州年鉴》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城市年鉴的发展条件与创新优势、影响城市年鉴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努力拓展年鉴反映现实的广度与深度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年鉴属于地方综合性年鉴,具有地方综合性年鉴的特点:一是地方性,在范围上载录一个城市区域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二是综合性,在内容上要顾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三是时代性,在框架设计上强调反映当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表彰新时期产生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城市年鉴作为地方综合性年鉴,具有上述的共性之外,还具有个性。其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两者相互依存。城市年鉴应突出个性,才能在众多的年鉴中显示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陈仁礼《城市年鉴要走在开拓创新的前列》一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从找准定位、显示特色和在突出强项和优势的前提下,适当充实内容两方面如何进一步加大城市年鉴的创新力度,分析论证了机制创新是城市年鉴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年鉴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数量和种类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年鉴在体例和规范化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化标准,也就是说年鉴界对年鉴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普遍的共识。本文所谈到的城市综合年鉴的收录范围和基本特点,在许多城市综合年鉴中就存在不尽一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覆盖全国的信息资料库,怎样更好地将年鉴信息与社会共享,是年鉴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经济建设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样,信息化也是我国出版产业加快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是推动出版产业升级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年鉴信息化过程是各种年鉴发展的必经之路。 《福建年鉴》创刊于1985年,已有19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创刊号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于2004年3月9日-10日在南京市召开《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2003)创刊号首发式。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上海  相似文献   

7.
《西安年鉴》编辑部主任崔义萍《城市年鉴的地方文化特色》一文认为,城市年鉴具有记载和反映城市文化的功能。城市年鉴编纂应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文化特色,体现和承载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年鉴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并就城市年鉴如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反映城市文化特色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方综合年鉴,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是纯粹的城市年鉴,但却属于这个范畴,并且在不断地向城市年鉴靠拢。因为其要素基本存在,只不过有的外延稍大,有的内涵尚缺。尽管如此,深入探讨城市年鉴的文化含量问题,圈定在一定的范畴之内,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于2002年11月6~10日在我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海口召开。参加会议的有50个城市年鉴和近20个省级年鉴及海口市有关单位的代表共140多人。中共海口市委常委、秘书长高锦全,海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秘书长刘庆声,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陈仁礼、王守亚,海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宋攻文、海口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程国林,海口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海口年鉴》主编郑保祥,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常务理事马兵、谭惠全、叶宝根、朱力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马兵主持。这次城市年鉴研讨会是近几年来规模较大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一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有朋友从美国花9.95美元买来一本《时代年鉴2000》(Time Almanac 2000)送给笔者,这是一本反映全美各种信息的大型年鉴。从这本手册式的美国年鉴中可以看到,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用信息应有尽有;通过“关键词索引”能方便地查阅有关信息资料。使笔者特别感兴趣的是,该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年鉴》2004年卷于2004年12月出版,向国内外发行。《中国城市年鉴》是1985年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创办的一部反映中国城市发展现状、记录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的综合性、资料性、实用性的大型年刊。  相似文献   

12.
占月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科学论断,同样指导年鉴的编纂工作。在编纂年鉴实践中,我们应当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今后不断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最大化地体现年鉴的社会效益,强化年鉴的使用功能的努力方向。同时,实现年鉴又好又快的发展,就要求年鉴编纂质量不断提高,年鉴的出版周期逐渐加快。  相似文献   

13.
1999年,笔者曾有幸参加第二届中国地方年鉴奖的评比工作,直接参与了城市年鉴框架设计的评比。这次评比,使笔者有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拜读近70部城市年鉴,对其框架设计情况有了较宏观的认识。参评的年鉴来自22个省(市)区,是从1995~1999年出版的350多部年鉴中精选出来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基本可以反映出我国整个城市年鉴的水平。总  相似文献   

14.
城市年鉴,毫无疑问应该主要记述和反映城市建设各方面的情况。但是现在大多数城市都实行带县体制,而且所带的区、县数量多,地域广。那么,城市年鉴在反映城市诸方面情况的同时,很显然也应当充分反映农村建设方面的情况。如何编纂好城郊区、县农村建设方面的年鉴资料,《贵阳年鉴》在实践中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目前,大庆正处于加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我们应该在正确把握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基础上,结合大庆的城市特点,加强大庆的城市现代化管理,进而加快大庆的城市现代化,提升大庆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6.
年鉴作为信息产业,作为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要适应时代变革,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年鉴生存与发展的惟一出路。当然年鉴创新首先要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因为年鉴是一种以年为期,逐年汇集记载年度政治、经济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纵横比较、借鉴的系列性史册和资料性工具书。所以,真实性是年鉴的  相似文献   

17.
《咸阳年鉴》自2000年创刊以来,已连续出版了9卷。在全市年鉴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年鉴质量不断提高,越办越好,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品牌年鉴形象。《咸阳年鉴》2006年卷获得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咸阳年鉴》2007年卷更以其丰富翔实的内容、浓郁的地域特色、高雅精美的装帧设计,使得全书图文并茂,浑然一体,受到了咸阳市领导和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8.
桂林市是闻名世界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中共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编纂《桂林年鉴》,这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化桂林的迫切要求,也是全市48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编纂出版《桂林年鉴》,旨在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广大读者了解市情提供资料,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争取外商投资建设桂林提供帮助,从而达到为桂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服好务的目的。为此,桂林市志办始终把编写(《桂林年鉴》作为修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从1985年至今已经连续出版11卷。其中1985年至1995年为5年一卷,自1996年以后每年一卷。《桂林年鉴》力求在客观反映桂林基本面貌、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的同时,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重视图文并重、相得益彰。多年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通过对年鉴框架结构、资料收录、编辑方法、装帧设计等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和创新,使年鉴的“全、新、精、特、鉴、便”六大特点更加突出,综合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愈来愈大,赢得多方肯定和赞誉。(《桂林年鉴》2004年卷荣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综合奖特等奖和中国版协颁发的首届“中国年鉴奖”暨“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奖一等奖。中国方志出版社如是评价《桂林年鉴》:“内容广博,信息密集,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了解和熟悉桂林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信息,为续修地方志积累了资料。编纂主旨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办、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年鉴工委城市年鉴工作部承办的第十八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在石家庄市举行。全国60多个城市的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家康,常务副主任周兴俊、许进录、王守亚,副主任王相钦、鲍海春、黄丽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城市年鉴工作部副主任马兵主持。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化的年鉴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天地,使年鉴编辑工作进入现代化的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年鉴编辑工作中的应用,是年鉴编辑工作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年鉴如何顺应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是年鉴界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