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汉后期 ,士人群体迅速分化。向拥戴王莽改制 ,试图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 ;逃隐山林 ,静观时变 ;四处经营 ,奋起救世三个方向发展。他们中大部分人受儒家思想影响 ,崇尚忠孝节义 ,因此 ,很少人直接参与绿林赤眉起义军。但社会责任和参政热情促使他们关心社会 ,奋起救世 ,其中部分士人投靠刘秀 ,在东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桓谭是处于两汉之际与扬雄、刘歆齐名的著名学者,据其《新论》所记,可知桓谭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其是在文学理论方面,桓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刘勰《文心雕龙》对桓谭多有评价,但是并非完全合于事实.如刘勰《文心雕龙》评价桓谭“偏浅无才”,即有失偏颇,但称桓谭“不及丽文”,则颇合事实.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中辞赋家撰写篇数的统计,可以肯定的是,“不及丽文”并非桓谭一人独有,而是对当时整个时代文学风尚的反映,究其原因,可能与辞赋的谶纬化有关.当时的散文,谶纬化较轻,但辞赋家的介入与古文学者的参与,使汉代散文成为集辞赋、经学、诸子为一体的新体式.这昭示着两汉之际一种“平衍”、“文弱”、“博杂”新文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两汉之际封建士大夫逃逸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莽秉政以降 ,士风大转 ,封建士大夫群体中的隐逸之风浸盛。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基因 ,隐逸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很重要、很有意味的生存方式、生命理念与追求。本文对两汉之际隐士作一个系统的量化分析 ,进而得出仕仍是中国士人生命的基调 ,退隐只是针对于出仕的挫折而兴起的一种暂时性生活态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各种矛盾汇集,封建经济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面临这“天崩地裂”的变革时期,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各种思想,风起云涌,千姿百态,好似百花园内放出一朵朵奇葩.他们是通过批判、继承和总结前人的进步思想而加以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进步思想潮流;他们都是站在时代思潮前面的杰出人物,代表着各个学派的主要思想.现将这股进步思潮的形成及成就进行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评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设想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内涵;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具备这种前提条件;我国至今实行的按劳分配实际上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设想的那种原则;应当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来确定正确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来自于我国北部、西部少数民族的异质文化源源不断涌入中原地区,形成胡风氤氳之势,并对中原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社会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接纳、包客和借鉴了扑面而来的胡风,从而也使自己具备了更深厚的发展潜力和更鲜明的特色.汉代胡风对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再一次印证:民族文化的融合从来是双向性的,而非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的同化;这种融合更多的是文化的容纳,而不是战争的征服.  相似文献   

7.
明末大儒黄道周的思想与明清之际的整个学术思潮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他反对宋儒的道统观,反对宋儒气质之性的说法,坚守性善论;他尊重汉儒,重视经学,同时他的经学思想受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影响较大;他有较强的子学意识,对道家、道教也很有兴趣,这在儒者中是少有的。黄道周有可能受到西学的影响,但他的易、历、律一体的思想无疑又有着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他较早地以道器来论中西科学及其文化精神的差异,早在西学输入的明末,他就对中国文化的前景有着深沉的忧虑。黄道周的学术思想是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裂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伦理思潮的功利主义倾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主张以救世为己任,以富民为本;注意生产,鼓励工商;强调利欲的合理性;肯定个体的价值与地位,是其主要内容。它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经济繁荣,冲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具有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或以为是土地私有制,或以为是土地国有制,或以为是土地私有制和国有制并存。两汉土地所有制性质问题,随着对两汉社会性质的看法不同而分歧。或以为是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或以为是封建制的土地所有制。我认为经过战国秦汉,土地国有制是瓦解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已基本确立。但是两汉时期封建政府仍控制着相当数量的国有土地,这种国有土地包括可耕地,封建帝王游乐、狩猎、牧养的苑囿(苑囿里也有可耕地)和资源丰富的山林川泽。本文着重探讨国有土地中的可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都吏与督邮都是郡守的属吏,二者在存在形式和实际职能上都极其相似。二者关系并不是传统说法中的督邮即都吏,而是两个不同的职官。都吏并不是一泛称,而是一职官名,它与督邮在西汉中期到东汉初期这段时期里作为郡守的属吏曾是并存的,但进入东汉以后,逐渐被督邮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时期赋家为重新确立赋的地位而趋附经学思潮,西汉中后期赋家讽谏意识日益强化,但经学对汉赋的影响仅仅停留在创作意识的层面,二者的精神实质相去甚远;直至东汉前期,赋家的创作意图由讽谏转向宣扬文治教化,赋的文化定位终于与经学思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产生是与理学的衰落同时并行的,此外,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西学的传播等也对其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先由学术界发其端绪,随后波及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领域,它以恢复弘扬儒家经世传统为宗旨,把强调道德实践和注意经世致用作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同一历史时期 ,中西方都出现了蓬勃的文艺思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潮和中国明末清初的文艺思潮。二者有同有异 ,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四)檀乡军、五校军、五楼军檀乡军原为力子都部的余众.力子都的起义,史书上有两种说法.《汉书·王莽传》以为天凤五年(公元18年)起兵于琅邪."天凤五年.是岁赤眉力子都、樊崇等,以饥馑相聚,起于琅邪,转钞掠,众皆万数.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六年.……是时关东饥旱数年,力子都等党众寝多."《后汉书·任光传》则以为起兵于东海."力子都者东海人也,起兵乡里,钞击徐兖界,众有六七万.更始立,遣使降,拜子都徐州牧,为其部曲所杀".琅邪、东海本系邻郡,似以《后汉书》所记为是,力子都的队伍声势甚盛,刘秀利用其名义恐吓王郎,收到一定效果.力子都失败以后,余众与其它农民军汇合,在檀乡  相似文献   

15.
两汉之际各地的农民军风起云涌,其中最大的两个集团是绿林军和赤眉军,在推翻王莽反动政权的斗争中,他们都作出卓越的贡献.关于绿林、赤眉的起义,大家谈的比较多了,我也不打算进行讨论.与绿林、赤眉军起义的同时,河北农民军大小数十部,见于史者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当作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见《后汉书·光武纪》)非常明显,他们也是反对新莽斗争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一阶段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头绪的纷繁,材料的凌乱,往往使董理者望而却步.不揣谫陋,利用业余时间,排比资料,试图把它钩画出一个轮廓.作法是以年代为纲,以地理为纬,恢复这段历史的本来面貌.全文计分六部分:(一)铜马军、高湖军、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尤其是他的“新民思想”曾经风靡一时,梁氏被称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受了梁启超以“新民”为宗旨的启蒙宣传的影响,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胡适曾说,“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革命)岂能成功如此之速。”梁启超在“新民思想”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和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重构的文化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不乏借鉴意义。当然,梁启超的主张也存在着唯心主义的缺陷。本文试  相似文献   

17.
证言的基本词汇比较稳定,而一般词汇对于社会的各种变化却相当敏感,“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①。今人对古语感到陌生或茫然,这是语言发展所必然造成的社会现象,世界各种语言无不如此,汉语历史悠久,词汇丰富,更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语,从形体看来古今完全相同,而它的实际含义和用法古今差别很大。如不了解其源流演变,就会误解古籍文义,甚至闹出笑话。本文要谈的“往往”,就属于这类词语。为便于说明问题,让我们粗略地回顾一下汉语词汇研究的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18.
唐学丰 《社区》2012,(3):46-46
每年年末,各街道社区都要开展评议活动。而有些地方为了获得群众满意的评议结果,用财政支出的方式向参加评议的群众发放经费,让人_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观感。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现在,不少单位看重这个“夸奖”,但也因此频出怪招,搞虚假评议、评选、民测。让群众评议机关,确实需要支付一定的活动成本,包括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种付出有其特殊意义,它是每位市民应尽的义务,不能对群众代表的每一个行为都用钱来补偿。给钱会让人产生笼络参评者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一) 一八九八年的变法维新,一时间轰轰烈烈,不过百日,风流云散。这时,人们才看清楚,维新派在政治上是何等虚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维新派在宣传战线上确是战绩赫赫。宣传主将梁启超掌握了报刊政论这柄利器,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为阵地,“大呼天下”,连顽固派也不得不承认他有“煽惑士材,从风响应”的本事。在总结梁启超的宣传经验时,人们总要提到“报章体”,认为它是梁启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报章体”和梁启超的名字紧连在一起。然而,在当时,人们只是觉察出梁的报章文字代表了一种崭新的文章现象,却没有充分认识它的实质。以后,人们逐渐归纳了梁启超“报章体”的特点,也论及了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唐学丰 《社区》2012,(2):46
每年年末,各街道社区都要开展评议活动。而有些地方为了获得群众满意的评议结果,用财政支出的方式向参加评议的群众发放经费,让人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观感。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现在,不少单位看重这个夸奖,但也因此频出怪招,搞虚假评议、评选、民测。让群众评议机关,确实需要支付一定的活动成本,包括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种付出有其特殊意义,它是每位市民应尽的义务,不能对群众代表的每一个行为都用钱来补偿。给钱会让人产生笼络参评者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