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正式群体组织对落实高校培养目标、实施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引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充实了大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在该群体核心人物的带领下,形成积极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群体组织,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扬长避短,增强大学生正式群体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趋利避害,管理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礼文 《理论界》2006,(1):123-12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普遍存在,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摆在学生工作者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探讨、认识非正式组织功能是有效管理非正式组织的基础.提出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的四个研究假设,通过对四省21所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调查和个案访谈,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实证大学生非正组织的功能,得出相关结论,认为要采取针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相应管理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非正式群体教育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文章在充分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非正式群体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式组织中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与互动既影响了组织的正常运转,又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当员工职责发生一定变化时,非正式组织也会相应产生变化.了解这种变化将对组织的决策有相当的帮助作用,能够帮助正式组织如何维持或调整员工闻人际关系的动态平衡.文章通过某部门内历时三个月的准实验研究,对职责变化后非正式群体的变化进行探讨,通过前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职责变化是如何影响组织内非正式群体的.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阐述企业非正式组织与人际网络概念的基础上,分析非正式组织理论与人际网络理论的结合点。随后利用问卷分析与向量内积方法,寻找企业员工的非正式组织的联系。结合不同的非正式组织划分标准,识别出企业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通过对非正式组织内部员工的分析,找到企业非正式组织中最有影响力的关键员工。最后,对企业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秩序与稳定、怎样才能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呢?方法众多,本文仅从如何正确对待地级中非正式群体的角度课讨一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作用和影响。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和类型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照某些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群体。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高校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根据高校特定的目的,按有关指标和规定建立的。如团支部、业委会等;高校班级中的非正式…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本文试图从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角度,运用共变法验证了非正式群体与工作效率的因果关系的存在.同时将非正式群体视为一个社会事实,对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进行了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源应当进行弹性管理的建设性结论.  相似文献   

9.
院系是大学实际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层实体组织,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直接场所。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管理实践中,院系的全体成员以正式的组织形式及非正式的情感纽带联结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相对闭合的群体组织,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即独具特色的高校院系文化。本文通过构建高校院系文化的内容体系、详细阐述高校院系文化的特征,以此明确高校院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以便于更进一步的研究高校院系文化建设,为高校院系组织的持续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本文试图从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角度,运用共变法验证了非正式群体与工作效率的因果关系的存在。同时将非正式群体视为一个社会事实,对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进行了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源应当进行弹性管理的建设性结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我教育功能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华  陈妮娜 《理论界》2009,(11):191-192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它的存在是符合当代青年心理特质的客观现象,并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育人工作要通过正确认知、大力扶持、多方引导、全面把握,促进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健康发展,推动青年大学生在群体中展开广泛的自我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社会测量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社会测量与教育章泽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学生中正式群体的建立、完善、管理和利用。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学生中那些未经任何人组织和批准的非正式群体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组;或积极向上,或颓废沉沦。更有甚者...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郑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参加非正式组织的状况调研可以发现:非正式组织在高校普遍存在,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由于心理压力、内在心理需求、认同感等心理因素的存在,大学生产生了对非正式组织的心理依赖;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要注意掌握非正式组织在大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群体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但同时难度也较大,如何提高其管理绩效是当前许多高校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将组织行为学的群体理论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拓宽了管理的思路,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对提高管理绩效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研究结论指出,班委群体、寝室群体和友谊型群体对教育管理工作绩效影响较大。对于班委群体应重点在班委选举,班委群体规模和班委作用上下功夫;对于寝室群体,应着重注意培养良好的寝室风气;对友谊型群体,应更多地对其中的不良群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非正式组织日益影响着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在行政组织活动中亦不例外。领导者面临着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对其加强管理已经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这对组织的稳定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这一社会现实出发,对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及其作用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和概括,进而探讨了领导者面对非正式组织应采取的管理对策,以期使之与行政组织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志趣、爱好为纽带的非正式群体组织.不同类型的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学术社团在加强专业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凝聚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高校学术社团的定位及其建设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高校学风建设乃至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对职工的思想、行为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两种影响必将对我们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消极的阻碍作用。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一、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及对职工思想影响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的事程组文件,授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干的,由经织明确承认的群体。而非正式群体是指在正式群体Z奶自友形成的群体。2没白明确的经织,也没自编制和特定领导人。这种群体不以某种正式规定为是破,而是建D在园后、反调、自重是础上的,是个人友好关系的一种体现。非…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体与21世纪人类体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人类体育的主流应是大众体育 ,非正式体育群体是它的组织依托 ,本文阐述了我国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现状、特征、走势及其在发展新世纪人类体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组织的正式化限度与非正式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效率机制驱动组织的正式化发展,但由于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的存在,组织的正式化必然存在限度.非正式组织伴随正式组织产生,而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又制约了组织的正式化发展,影响了实际的正武化程度.组织的正式化存在限度,从组织层面看,是组织社会性的特点决定的;从个人层面看,是组织成员具有双重人格决定的.人本管理正是寻找正式化与非正式组织的平衡,通过对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来把握组织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组织的存在,渗透于高校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对高校学生及学校管理都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将从利维特的钻石结构出发分析高校学生会的现存组织结构构成现状,考察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结构特征,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会的各方面建设给出一定的建议,促进高校学生会从结构制度上改进,提高学生会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