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毅  衷培圆 《江淮论坛》2022,(1):140-148
为了减少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更新中来自政府权力任性、市场资本傲慢和社会权利虚弱带来的负面影响,寻求从物的城市化走向人的城市化,城市空间从非正义走向正义,探寻多元城市更新主体相互作用机制如何运作及其如何优化。基于对苏州旧城更新的调研,重点比较了古城1号保护型城市更新、苏纶厂发展型城市更新和桃花坞协同型城市更新三种类型机制运作机理,围绕政府权力、市场资本和社会权利如何更好地协同,实现旧城更新机制的优化,满足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保护二者之间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的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与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抗逆能力、生态效率五个基本要素及政府、企业、居民等社会主体构成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PSR框架.其政策含义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产业发展方面,特别要注意集约发展、环保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城市化研究方法的"两种范式"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应如何纠正城市化研究方法的偏差。文章从四个方面:城市发展规律、需要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对城市化理论进行建构,并基于国家层面对城市化战略与行动进行思考,提出推进城市化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和国家行动,要制定国家推进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国家需成立推进城市化的协调机构,在新型城镇化中构建国家、市场、居民三者的利益协调机制,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村改居"社区中的邻避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势必影响到"村改居"社区的治理甚至社会和谐稳定。"村改居"社区邻避冲突的产生,既有居民个体的原因,也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方面的原因。要有效治理"村改居"社区邻避冲突问题,在理念层面要注重政策之"公"和社区营造;在制度层面要完善民主参与、风险评估和利益补偿等制度;在机制层面要适时合理地选址、规范利益主体间的行为互动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民市民化的研究,理论上可以概括为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角度、人口迁移角度等。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八里桥村的失地农民为调研对象,尝试用"半市民化"来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被征用的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半市民化"是由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现象。作为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新居民,失地农民在角色转变过程中以不同途径实现了"半市民化",但在经济、社会及心理层面尚未与社会整合、变迁并完全"嵌入"。  相似文献   

6.
将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人引入理论模型,从分析地方政府收支两方面的因素如何影响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来考察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机制。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这个决定城市化的主导因素之外,土地财政的收入越高、征地成本越低、提供公共品边际成本越低,那么由政府推动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但是逐渐降低的公共品边际成本导致的城市化低质量和低征地成本导致的城乡利益矛盾都不利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提高城市化中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促进城市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民集中居住区伴随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而出现及普及,苏南地区在农民集中居住区社区治理问题方面已取得了重大成就,完成了物质设施层面管理的完善和素质意识层面管理的提高。分析政府的征地补偿、居委会的职能错位和居民的意识形态、生存压力等多角度治理问题,以及农民集中居住区现今存在的三大矛盾,即居民与政府、居民与居委会、社区居民内部的矛盾。根据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善治理论,并建议加强社区居民的交往,强化社区的互动,以及拓展社区服务范围,建立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建设与居民生活结构的未预期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经济性运动 ,这种经济性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行为意图。然而 ,在现代性条件下 ,这种有意图的行为却带来了大量未预期的后果 ,其中在微观层面上最为严重就是极大地破坏了居民原有的生活结构。虽然城市化建设改善了居民原有的居住环境 ,但却无法还原他既有的生活结构。如何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 ,充分考虑重建和改善居民的生活结构应成为我们今后城市化战略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团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团在现代社会中被视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部门"。中国社团发展经历了兴起、衰落、沉寂、复苏四个阶段。当前中国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行政化和营利化倾向问题。文章从宏观的社会结构、中观的社会组织、微观的个人利益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社团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翔 《云南社会科学》2012,(4):66-70,88
协调政府部门间关系(部际关系)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主题之一。根据社会公共服务诉求与政府部际协调程度这两个基本变量,可以将1949年以来的中国政府部际协调分为四个不同的历时性形态。从政府部门间关系的历时变迁中,以主动协调为特征的"伙伴关系"是政府部际协调的应然方向。但是,在实然层面,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壁垒"是建构"伙伴关系"的机制性障碍。因此,突破"权责壁垒"是建构"伙伴关系"的核心问题。而要突破"权责壁垒",建构"伙伴关系"则需要从宏观层面搭建"两个平台",从微观层面建立"四个支柱"。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伴随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强制拆迁行为。地方政府进行强制拆迁面临着有形成本、交易成本、风险成本和公信力成本;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强制拆迁又可以获得"第二财政"收益、政绩收益、制度租金收益、灰色租金收益和威慑收益。地方政府之所以采取强制这样"非常规"的拆迁方式,是基于收益最大化或者至少预期拆迁收益大于预期拆迁成本的考虑,地方政府实施强制拆迁行为的动力源在于将收益为正并使之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变迁与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政策在不断调整中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促进融入的整体变迁,逐步趋向合理与完善。根据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战略目标可以把这个变迁过程划分为流动控制模式阶段、生存保护模式阶段和发展促进模式阶段等三个阶段。政府基于由社会精英来谋划和诠释的某种城市发展理性秩序,并借助高度"计划性"的权威强制力加以实施,是流动控制模式阶段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农民工生存现状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生存的伦理道德底线,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理念,政府在内外双重压力承担起对农民工生存保护的社会责任,是生存保护模式阶段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在建设全面小康型社会的背景下,农民工的价值诉求从基本生存层面向发展层面转变。要实现农民工城市化,社会政策需要确立社会整合策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模式,这应是发展促进模式阶段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高速发展,外来人员和社会资本大规模流入旅游社区,社区居民作为资源所有者,并没有得到与当地旅游业同步的发展.社区居民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外来务工人员相比较,正逐步陷入"边缘化"处境,具体表现在分布区域、民族文化、经济利益分配、景区开发决策权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治理是在一定范围的城市空间内,政府、社会和市民个体在价值观、生活实践和物质实体等层面多元合作、协商共治的过程。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谱系研究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将城市文化治理视为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挖掘其在不同层级但又相互关联的城市空间中的开展过程。随着城市"微更新"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文化治理逐渐从大尺度空间向基层空间下沉,街区、社区和楼道构成了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谱系。城市文化治理在街区空间注重官方意识形态的引导,在社区空间注重社群文化和社区共同体的建构,在楼道空间注重居民个体文化参与行动的激发,三者共同构成了国家、城市、社群和居民个体之间多元互动与协商合作的空间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5.
论"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杰 《中州学刊》2007,(2):116-118
"城中村"现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目前已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顽症,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改造"城中村"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事关政府、开发商、管理部门、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利益,需要克服多种体制性障碍,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遵循科学规划、为城市发展留下空间的原则,走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多策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南京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南京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这构成南京制定推进城市化政策的逻辑起点,但是应当实现怎样的城市化却并未形成共识,本文认为城市化最终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具有集约型增长、市民化的、人口自由流动、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特征的城市社会,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城市化过程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精神需求和代际公平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公平、效率.在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当实行"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市场推动型城市化战略,减少行政对城市化过程的干扰,提供公共服务,例如清除制度壁垒、投资人力资源、完善社会保障逐步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城市化,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的"创新升级"不只强调或侧重于市场和企业层面,而是涵括政府治理、社会建设、居民响应和国际互动等多个领域,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整体提升项目。实际上,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都在朝着此方向精进。应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而"防控永远比发生重要";结合十八大以来的治理理念,当前公共治理和应急管理的最新动向,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等,提出"大应急观",即"政府、媒体、智库、居民"等多方协作,"线上与线下"并重,借用和整合一切应急资源,促使全社会应急能力和政府应急工作绩效持续优化,实现"有急能应→少急呼应→无急可应"的渐进转换,进而助推与维系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兴盛久安。  相似文献   

18.
王敏  李骏 《理论界》2007,(10):166-167
"和谐"表现出对立统一关系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文化"也因而成为一个关系范畴。"以人为本"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要实现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四个层面的和谐;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协调,在多元文化体系中处理好古今、中外、雅俗文化各个环节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结构,学界曾流行的三种观点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依据的苏联社会基本矛盾解释论;以<共产党宣言>为依据的我国过去倡导的阶级斗争模型、暴力革命论;俄国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论.而我们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是探索唯物史观最初内在结构的比较全面的文本,它的四个大束手稿的主题揭示了唯物史观原生形态四个层面,即研究起点论、历史发展论、矛盾动力论和社会结构论,且各大小束手稿之间内容有相互重叠、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四直辖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者、承接者、使用者、评估者四个主体,以及"向谁买"、"买什么"、"怎么买"、"如何管"的四个环节来考察。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未来取向,主要为建立承接者审查标准和进入、退出机制,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政府角色,从立法和制度层面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