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社会与知识管理革命——论德鲁克的知识社会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西方关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讨论中,彼得·德鲁克的观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他着眼于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以广阔的视角极富洞察力地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提出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后资本主义社会或知识社会。他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还精辟地论述了伴随知识社会的到来而发生的知识管理革命。  相似文献   

2.
詹姆士.巴里的小说《彼得在肯辛顿花园》和《彼得和温迪》写于20世纪初期,小说的主要人物彼得不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他还有四个象征性身份。通过分析彼得的身份及特点笔者进而阐明彼得身份的多样性及颠覆性是与作者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19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63年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名字分别被收入《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等辞书中。他博学多才,著述颇丰,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彼得原理》。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我们不能不了解彼得其人和其著作《彼得原理》。  相似文献   

4.
幽默放送     
《21世纪》2007,(10):44-45
惭愧的士兵彼得18岁那年参了军,他需要参加几个月的学习以成为一名好士兵。彼得在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射击不行。一天他和伙伴们练习射击,除了彼得其他人都没有问题。他射了9次,一次也没有命中目标。  相似文献   

5.
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考场时间内,拟好给材料作文的标题呢?下面以几则材料为例,和大家从几方面谈谈这一问题。一、提炼中心而定之。一则材料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推敲、剖析。有了这种分析,再加上以求异方式达到各种不同目标的发散思维,就会产生既符合材料精神又各不相同的观点。请看材料。材料一: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小彼得是一个德国商人的儿子。一天,他开了一张帐单给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共计60芬尼。晚上,小彼得得到了这笔钱,但同时也发观了一份妈妈给他的帐单:养育他多年的报酬是0芬尼。小彼得羞愧万分,…  相似文献   

6.
“让俄罗斯腾空而起”(普希金语)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被恩格斯称之为“真正的伟人”。他以其开拓的精神,在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同时,又在文化领域里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改变了俄国贫困、落后和“黑暗愚昧”的面貌,使俄国一跃而为当时欧洲军事强国之一。彼得一世的光辉业绩,历来为中外学者所重视,争相研究,著述甚多。但在过去,特别是我国的史学工作者,对于彼得改革的研究,只限于其军事、政治、经济方面,而对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革新和建树,大都只附带一笔,甚至大部头的辞书也只字不提。其实,彼得一世在文化方面的革新,是他自上而下地进行的整个社会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推动了其他各项改革的进行。它是彼得培养改革人才、净化社会风气、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彼得为实现使俄国“繁荣、昌盛和幸福”伟大目标的一环。因此,研究彼得一世的文化革新,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彼得其人及其改革,对他的改革作出全面的历史评价,便于我们吸取其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有着“股神”美誉的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发表过著名的“致股东们的一封信”,信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勘探者在去往天堂的路上遇到圣徒彼得,彼得说:”你有资格住进天堂里的石油职员大院,但是我们已经满员,没有办法让你挤进去。“勘探者想了一下,就对石油大院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于是大院里的人们挤开门,蜂拥而出冲向地狱。彼得非常惊讶,请勘探者搬进大院。但是勘探者迟疑了一下说:“不,我想我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那个发现说不定是真的呢!”  相似文献   

8.
李宗 《金陵瞭望》2005,(23):38-38
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183;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弯腰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彼得懒得弯腰装作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进,途经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很渴,就把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弯腰捡起。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边走边弯腰去捡樱桃。于是耶稣笑着对彼得说:“如果你先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弯多次腰了。”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9,(3):8-8
牛人家中自制“闪电”彼得&;#183;特伦来自澳洲西部的邦布利市,目前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白天他的职业是医生,可是到了晚上,他便成了一名业余科学家;他最大的爱好便是在自己家中摆弄自制的“特斯拉线圈”——一种通过高频共振原理运作的变压器,制造出各式各样令人炫目的“人造闪电”,最高电压可达50万伏!通俗地讲,“特斯拉线圈”就是一个“人造闪电制造器”。  相似文献   

11.
彼得大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对饿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彼得在其执政年代,对内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对外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年之久的北方战争(1700—1721年)。对于彼得改革和他所进行的北方战争,各国历史学家们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但在约两个世纪以来,一些历史学家在对彼得大帝的研究中,争论最激烈的却是关于彼得三个遗嘱的真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信息革命之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管理科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虽然年迈,但学术眼力依然敏锐如当年。他在本文中利用历史评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认为电子商务是『一项完全出乎意料的发展』,并阐述了他所发明的『知识工人』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彼得·昆斯弹琴》(Peter)是美国著名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ece Stevens 1879—1955年)诗作中颇有影响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史蒂文斯是一个罕见的集企业家和名诗人于一身的作家。他既是哈特福特一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又是本世纪初美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他的生活中,有两件他从不混淆却对他来说又是同等重要的事:赚钱和写诗。他还在这两者之间发现了某种联系——金钱为他提供了感官经验的可能,感官经验又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的要素。在他看来,一个有能力拥有油画的人自然要比对油画只能夸夸其谈的人更能够评判  相似文献   

14.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ПемрАлексееыигРоцапоъ 1672—1725年),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在他统治期间,对内实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全面改革,对外进行侵略与扩张,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国家变成为濒临海洋、跻身欧洲列强的强大帝国。他的政治思想以及在其政治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对后来俄国的历代沙皇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彼得一世的政治思想在后来俄国对内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及其对内对外政策的继承性,本文拟就其主要政治思想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芒德尔(Robert A.Mundell)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思想为欧元在1999年1月问世铺平了道路。但他沮丧地看到,欧元自问世以来,与美元的比值已跌去27%。但他仍对帮助创立欧元感到自豪。美国《商业周刊》经济学编辑彼得·科伊(Peter Coy)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询问了他对欧元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次,哈佛大学邀请彼得·森作演讲。彼得·森是从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念的青年成长成世界闻名的企业家的,他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演讲大厅聚集了肤色各异的学生,他们都是彼得的崇拜者。“我成功的原因,在于勤拍别人的肩膀。”彼  相似文献   

17.
但凡见过斯洛伐克共和国驻华大使彼得·保伦的人一定会这么认为:这人年轻时一定是一个超级帅哥,1.87米的身高、英俊的面容、谦逊有礼的举止,不知迷倒过多少年轻的女孩。而如今坐在使馆接待间的大使除了稍微有点发福外,魅力丝毫不减当年。他用中文默念着"大使夫人"几个字,这是他基础中文的展示。而说到他在中国最得意的事情时,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竟然是在北京的一些小市场与小贩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18.
三味书屋     
在这个大众投资时代,如何投资理财是大众关注的热点。刚刚进入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引起了许多国人的兴趣。本书向您介绍的就是全球最大,业绩最佳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的领导者彼得·林奇的投资方略。彼得·林奇有着传奇般的历史:他被誉为华尔街投资业之神;每100个美国人之中,就有1人委托他投资;他在10年中连续投资回报率达  相似文献   

19.
"彼得原理"可以说是很多企业、组织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办法回避的一个普遍原理现象.很多企业全盘拷贝先进企业HR管理方法,而忽视了对本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从很多企业中存在的与彼得原理窘境相关联的三种不同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现象中出发,运一进行分析,能够使管理者特别是HR部门人员更好的了解彼得原理窘境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从1994年夏天开始,—位名叫唐娜·希科比的美国女子注意到发生在美国的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人会突然变得“不可见”,她与其他研究者交流后发现,许多人也听说过这样的事情。英国格洛斯特郡有个名叫彼得的30岁男子,1987年时参加一个私人聚会,他想去洗手问,—位女士跟在后面也想进去,女士示意他先进,然后就等在门口。[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