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朝宫廷的“西天梵相”及其艺术作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藏纳入元朝版图,藏传佛教及其艺术开始大规模传入内地。由于政治和宗教实践的需要,元朝两都和江南等地展开了大规模的藏传佛教艺术的创作活动。《元史》和元代的一些文献中,将内地以宫廷为首所创作的藏传佛教艺术作品称之为“西天梵相”。与此同时,由于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在“西天梵相”的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西  相似文献   

2.
18世纪初,安多地区藏传佛教主要寺院禅定寺和拉卜楞寺之间缔结宗教文化关系,是藏族历史和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这种关系的缔结,对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广泛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及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文章以历代卓尼土司和嘉木样活佛的宗教文化联系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禅定寺与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关系,同时也概括了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安多地区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提起藏族的文化(狭意范围上的),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藏传佛教,许多人往往把它等同于藏族文化,以为藏族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宗教文化史,也有许多人在试图论证宗教不等同于文化的路途中精疲力尽而无所得。其实,宗教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百科全书,它在各个民族中都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不能否认,宗教在藏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宗教文化体现了藏族人民的高度智慧。藏传佛教被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有它产生的特定背景和土壤,随着历史的发展,它  相似文献   

4.
才让 《西藏研究》2004,(4):86-90
萨班东行不仅与阔端商讨了西藏归顺蒙古的事宜,同时也是藏传佛教的一次大规模东传。萨班留驻凉州,在阔端的支持下,大转法轮,使藏传佛教在凉州地区得以兴盛。萨班在凉州的弘法处--凉州四寺,历经元明清三代,一直是藏传佛教信徒崇拜的圣地。萨班向蒙古、汉、藏、党项、回鹘等民族的人士传播藏传佛教文化,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间的团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早已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随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藏传佛教传至祖国其他地区,这不仅增进了各民族在宗教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历史上,藏传佛教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和谐、边疆的稳定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明代留住京师的藏传佛教僧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治藏的政治需要和皇帝个人的宗教崇信,明代京师留住有大批藏传佛教僧人.这些僧人不但由朝廷供养,而且受到种种优待.在明中期皇帝政务荒怠和朝纲不举的政治背景下,满足皇帝个人宗教生活的需求成为留京藏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显著特征,由此造成其"欺罔惑世"和"縻财蠢政"的不良形象.但客观而论,留京藏僧在明朝廷治藏的政治和政策层面仍发挥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翎 《西藏研究》2003,(2):77-81
西北地区是藏传佛教进入内地的一个桥梁。从现有的一些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来看 ,河西地区自 8世纪起西藏宗教便开始在此地传播 ,其中西夏的统治是一个转折 ,然后最终是元、明两代藏传佛教在此地的不断深入 ,对藏族艺术样式的汉化起到了先行作用。另外 ,该地现存的一些历史遗迹对于进一步研究藏传佛教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朝统一中国,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步伐空前加强。在此背景下,内地文物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地,对藏族人民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内地宫廷和民间使用的器物也受到藏族文化的浸染,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些文物材料上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藏地存世和内地受藏族文化影响的元代瓷器进行梳理,结合图像器汉、藏文史料,从汉藏文化交流和元代西藏特殊政教环境的视角,对元代瓷器所映射的特殊功能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是指在中国藏民族地区形成,在藏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中普遍传播和信奉的具有明显民族性、区域性特点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和滋育下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藏传佛教形成的渠道、发展环境及教义内容等方面,论证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班玛更珠 《中国藏学》2024,(1):22-31+209-210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就开始了本土化历程,从吐蕃时期王室主导推动到分裂割据时期自主以教派形式走向民间,佛教在西藏最初阶段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也探索出了实现中国化的主要方向、基本路径、转化标准和推动方式。元代以来,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管辖,这一历史新阶段的开启也宣告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出现了中央王朝这个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元明清三代,中央王朝均制定实施了相应的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在三代中央王朝的引导和推动下,这一时期藏传佛教不但积极、主动地尊奉中央王朝、亲近内地文化,而且在教派传承、教义教理、管理制度、文化交流、学经教育、寺庙经济等方面都有了不断适应本土特性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历代中央王朝的庇荫下,藏传佛教加快对外传播,不再局限于涉藏地区、藏语、藏文和藏族,从而成为根植中华大地、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实现了藏传佛教更进一步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1.
从远古时起繁衍生息于青藏高原上的藏、羌等族就和中华大地上的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史料表明藏羌民族与内地各民族间往来的实质内容是经济联系,经济是建立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系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基石,而政治、文化联系的密切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联系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相似文献   

12.
清代,随着关帝信仰文化以格萨尔崇拜的形式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与此相关的汉族地区文化现象如抽签算卦等也在藏族地区开始盛行,在西藏一些庙宇内出现了同时使用藏文签谱与汉文签谱进行抽签算卦的藏传佛教宗教仪轨,甚至在部分藏传佛教寺庙神殿内出现了直接由藏文创作的签谱。文章对西藏拉萨功德林寺白度母殿藏文签谱《箭卦签诗预言》和雁荡山仙姑洞汉文签谱《仙姑洞灵签》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类似的典故和签诗体现了藏汉文化相互通融、同住共存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一专院教育的历史作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青海藏区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它在藏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上它对继承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曾起了积极作用。今天,它对现代藏族文化的发展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寺院办学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政治方面历史上,我省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为宗教传播和培养宗教接班人起了作用。就整个藏族而言,是通过寺院教育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对统一藏民族的思想,形成藏族的心理,增强藏族的内部团结都起了积极作用。通过寺院教育,使一部分人…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当前藏族农村社区的治理就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在赴金川县腾龙寺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腾龙寺宗教活动影响社区生活的观察与访谈,从教育、医疗、文化交流和风俗四个方面分析当前藏传佛教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期望此个案对农村社区治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藏族的丧葬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世俗化问题是当代宗教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深层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当代宗教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在辨析“宗教世俗化”概念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藏族社会转型过程中藏传佛教的世俗化问题,分析了传统社会中藏传佛教存在的局限以及产生世俗化的原因,最后讨论了藏传佛教世俗化对藏族社会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锦江 《中国藏学》2011,(1):128-136,144
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在香港特区基本法所赋予的宗教政策下,香港藏传佛教的发展,有着两个重要的意义:一个意义是传播自身宗教文化的宗教价值和实践;另一个意义是促进香港同胞对于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藏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和发展方向。文章作者根据相关的文献和实地观察所得的资料,介绍了香港藏传佛教,作为宗教、学术和文化的近30年,特别是九七回归后的一般发展状况,以及与本土佛教的关系等,进而展望香港藏传佛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藏族古印章是中国印章史上极赋魅力的瑰宝,它所涵盖的历史、人物、政治、宗教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文字、图纹、图腾、材质和雕刻工艺,充分反映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功用渗透到了藏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文章选取三枚清代摄政王印章,从政治历史、藏传佛教等方面加以论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罗宏 《民族学刊》2023,14(2):136-142, 165
明代是汉、藏交通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中后期,朝廷在内地与西藏的交通问题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策转向,改变了朝廷使臣和藏族朝贡者以往主要由甘青故道进出青藏高原的传统,开始以途经康区的川藏道作为正驿。明中后期的川藏官道,大致路线应为:出碉门,过打箭炉,然后往北行经今天的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至昌都,最后抵达拉萨。明代汉藏交通重心南移,是明王朝根据当时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选择。相较西北甘青地区的动乱以及所面临的蒙古部族的威胁,川藏道途经茶叶产地,方便食茶的赏给,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朝廷在西北的茶马贸易。十五世纪中叶以来,明王朝在汉藏交通问题上的政策转向,不仅改变了内地与西藏之间交通的格局,导致了汉、藏交通重心的南移,而且对青藏高原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后世治藏政策的演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秋梅  陈睿 《中国藏学》2017,(3):166-171
藏传佛教法器的神圣性及象征性意义在其信仰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藏传佛教法器消费无论是在寺院、僧尼,还是在藏区民众的消费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藏传佛教法器市场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化模式,具备一般商品贸易的基本特征。法器市场化的发展满足寺院、僧尼和信众的宗教需求,为推动藏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促进民族交流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藏区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但规模化生产实现的器物的低价格可能加重藏传佛教依赖物象实现其信仰的倾向;去神圣化可能导致宗教体验弱化;非本地化供给的消费对藏族地区经济造成一定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