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语是不是已经为世界语了?在不远的将来英语将处于什么地位?英语的影响和作用将不断强化还是不断淡化?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日前大约有三亿五千万;以英语为第二语的人不会少于一亿五千万。世界上至少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这些国家里居住着16亿人。 一种语言的作用和影响扩大与缩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大趋势下,语言作为交流和思维工具来说,能成为“一体化”吗?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国际间的交流中会出现怎样的碰撞与交融? 在“英语热”后面,隐含着多少不平等与…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交流通常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而电影语言则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的国际语言,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疑担当起了跨国交流的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顾名思义,跨文化传播无疑应是文化、传播并重。”[1]我们认为,电影不仅让中国人了解外国,而且也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翻译可以给我们更开阔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文本的转化,还体现着文化的操纵和翻译的暴力。从译者的文化身份、翻译对文化身份的塑造、翻译的流向,以及翻译的策略四个方面来探讨,发现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操纵和暴力,但文化交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文化交流中,最佳的状态是交流各方达到“共赢状态”,译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转换语言,而且肩负着跨文化传通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赵锐 《金陵瞭望》2007,(16):56-57
[新闻背景]:不打仗就是和平?中国不存在和平问题?和平是政治家的事情,跟咱老百姓无关?……如果你还这么想.那你就落伍了。记者日前从南京出版社获悉.为适应和平学的迅猛发展.该社率先在国内出版了《和平学研究系列丛书》。包括《和平论》、《和平学》、《和平档案》等.引起了文化出版界的震动。“积极和平”、“结构暴力”这些概念正悄悄冲击着我们的思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漫云 《中华魂》2012,(2):66-67
1、电脑是把“双刃剑” 数字时代,电脑游戏成了很多人的休闲伙伴。玩游戏好不好?心理学家争论不休。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等人日前指出,有“打打杀杀”等暴力情节的游戏会让人滋生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6.
第一张“名片”——形体语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7%取决于用语,38%取决于音质,55%取决于非语言交流。可见,非语言交流很重要性。在面试中, 恰当使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将为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如何使自身的举止、穿着、打扮显得得体呢?  相似文献   

7.
史晋 《社区》2014,(22):54-55
在特尔斐神庙中有一块被称为世界中心的圣石,在上面镂刻着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永远告诫着世人要时刻注意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你能完全做到吗?  相似文献   

8.
史晋 《社区》2014,(28):54-55
你我他——我们天生便有着彼此相异的特质,它从内心深处一直渗透至我们周围的生活,成为了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着的各自不同的“气场”。你可能莫名就对某个人颇有好感,也可能毫无理由地就瞧谁“不顺眼”,这些其实都是“气场”使然。那么,你是哪种“气场”的人呢?随着下面这个小测试来一探究竟吧。  相似文献   

9.
孙妙  陆文军 《今日南国》2008,(19):39-40
“囧还没走,槑又来了……”这是网络上一位大学生的MSN签名。“囧”和“槑”,这两个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不会念的古汉字,如今却在网络的各大BBS、个人博客、聊天对话中频频出现,成为众多新生代网民的新宠。这些“怪字”在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语言中并不稀奇,各种符号、数字、字母、字符都被网友们不断演绎成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进入网络世界,并广为流传。而且,这种“创新”语言也在不断地向我们的现实生活渗透,成为年轻人中的流行语。那么,这种新语言方式会否冲击我们的正常语言规范?会不会让正在学习语言的学生产生某种迷惑?  相似文献   

10.
六年多的高中语文教学,让我看到了话题作文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学生拿到一个话题,总是写一些不痒不痛的泛泛之谈,甚至天上一句,地上一句,不知所谈的究竟是要达到什么写作目的。读来索然无味,丝毫没有感染力。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常说的“灰色作文”——五话癌症:假话、大话、套话、空话、废话。以“时间”为话题,学生就写些“时间是黄金也买不到的;时间是不能浪费的;时间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了;时问让你留也留不住;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等等,读了让你哭笑不得。以“感动”为话题,学生便写“感动时常在我们身边;感动是一种情感;感动是人人都经历过的;感动就像一首歌,唱出来无比动听;感动就像一杯酒,让人回味无穷……”要说表达,极其通畅;要说用语,比喻、排偶极富语言特色;要说篇幅,更是八百字绰绰有余,而且谈的东西且不说段段,就是句句也没有偏离话题。可细~看,通篇不知所云,只叫人头痛眼闭,心脏失常。话题作文原本是尽量给予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使学生做到作文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言之成理即行。可不曾想到它会给学生带来写作的灰色极端,使文学写作完全脱离了“以情动人”的原始轨道。  相似文献   

11.
唐晓慧  白光明 《新天地》2011,(10):199-199
近日阅报,偶览“语言暴力”一词,感触甚深。文章所述,主要指在家庭教育方面,要与孩子相互尊重,避免用过激的语言,即“语言暴力”,触及孩子的人格。而应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对话,平等交流,达到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12.
网络暴力现象内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暴力”到底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有效地控制网络暴力行为?本文从网络暴力行为人的动机和产生的后果入手分析网络暴力现象,找出网络暴力的三大主要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解决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问题,必须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倡导绿色上网。  相似文献   

13.
“我这个人是很民主的,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出来。”这是上司们时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你可千万别头脑发热,慷慨陈词后换来的结果往往是陷入僵局。不仅会遭受挑剔与冷落,更有甚者被扫地出门。 这是不是说上司犯了错,即使触及到了我们个人的利益也不能提呢?当然不是。假若你掌握了批评的技巧,同样可以让上司在你面前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14.
《社区》2012,(24):38-38
山东菏泽水岸嘉园小区孔先生:小区保安给人的印象应该是年轻力壮、手脚敏捷,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小区居民的安全,可我们小区保安的年龄却普遍偏大,不少已经五六十岁了。而且这些保安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岗前培训,说起话来个个都像个哲学家。每次我开车进小区时,明明有出入证,可他们仍旧拦住我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让人哭笑不得。我向物业公司反映问题,他们却理直气壮地告诉我说.“年轻的我们雇不起”。  相似文献   

15.
面对面交流与咨询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掌握和运用这一技巧进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可以使服务对象真正做到知情选择,从而提供优质服务。一、接待服务对象时要热情大方,询问服务对象问题时要关心和尊重对方,表示保守秘密。在与人交谈时我们的语言、面部表情、动作都表达着一定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我们首先应热情、大方,微笑着注视服务对象,使服务对象感到安心、亲切。要控制自己的声音,防止自己不必要的感情流露。并注意读懂服务对象的非语言信息(如语调和身体语言),同时要让服务对象相信你能替他保密。在倾听服务对…  相似文献   

16.
朱文雅 《社区》2013,(3):38-38
“阿姨,你身体好吗?”“阿婆,你最近血压高吗?”“老师傅,你最近怎么样?”她一出家门,一路上只要遇见空巢老人,一连串亲切的问候声,让人听来感到心里暖暖的。“小俞,谢谢你!你真好,这么关心我们!”老人所说的小俞,是上海市嘉定区真新街道丰二社区六街坊小区组团式服务队队长俞秀娟。  相似文献   

17.
生日礼物     
周学君 《新少年》2011,(1):44-45
班里的王一达很活泼,也很顽皮,人送他外号“王一淘”。这天,他一开口和林平平说话,林平平就愣住了。她问:“你说什么?”王一边又说了一遍,林平平说:“我的11岁生日,你记着呢?你干吗记着呀,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章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方面,贫乏的语言常常让人读之无味,产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感觉。习作怎样才能做到妙笔生花,文采斐然呢?文学大师鲁迅曾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是使文章文质兼美的途径之一。它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平添不少文气,从而产生“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违背他人意志并强迫与之进行交易是强迫交易罪的核心特征;该罪的成立须以暴力、威胁手段为前提条件且发生在商品、服务交易中;暴力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对人的“暴力”程度限于轻伤,对物的“暴力”不能作用于“数额巨大”的财物;“威胁”须达到足以抑制被害人意志自由的程度。此外,该罪中的“服务”必须是合法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妮子 《人生与伴侣》2010,(11):48-49
人际关系的距离是无法用尺来衡量的。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太过接近,就避免不了摩擦,尤其在职场中,“零距离”接触只会令人失去安全感。那么职场中的哪些行为最让你觉得没有安全感呢?网上调查显示,35.9l%的受访者选择了“他人对你的工作内容指手画脚(侵犯你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