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性消费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领域.本文建立了评价可持续消费水平的指标体系,及可持续消费水平的评价模型,并将之应用于实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可持续水平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低碳消费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改变其消费理念和行为是CO2减排的有效方式.因此,低碳消费方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有效地量化评价居民的低碳消费水平,将有利于准确认识低碳消费方式和推动低碳消费方式的构建.文章从消费理念低碳度、消费偏好低碳度、消费水平低碳度和消费结构低碳度等四个方面建立了低碳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F积分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主轴。厘清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性进展、地区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特征,对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思想和深刻内涵,紧扣“有内有外、以内为主、内外联动”的发展宗旨,从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内外资一体化三个维度构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测度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双循环绩效,并基于SDM模型和SARAR模型对双循环绩效的空间收敛性进行系统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双循环绩效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省份双循环绩效提升速度快于西部省份,且省域间地域性差异明显,领先地区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省份。全局双循环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强;从局域空间自相关来看,双循环绩效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均相对集中稳定。省域双循环绩效水平在增长中呈现收敛态势,即落后省份的双循环绩效增长率高于发达省份。因此,中国在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应注重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充...  相似文献   

4.
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框架下,综合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和非期望产出,构建一种新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超效率DEA能效评价模型。利用1998—2007年中国29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大部分的省份能源效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节能方面,各省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首先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和TOPSIS法测度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然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收敛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关联特征,多数省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也有少数省份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样本期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对差异总体上呈缩小趋势,各区域地区内、地区间差异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超变密度差异和地区内相对差异是整体相对差异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全国及各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均呈现出明显的收敛态势,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产业结构、农业保险深度、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交通条件等因素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收敛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面板数据对2002—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进行了估计,并进一步研究了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存在较显著的地区差异,最高收入省份的消费水平与最低收入省份的消费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信息消费水平不具有σ收敛性,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的情况;但是存在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变量能促进收敛,存在条件β收敛性;引入空间相关性后,收敛速度加快,并且其相邻近地区信息消费水平增长率的误差冲击产生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全面考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显著。(2)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左高右低”的“偏左”分布特征,样本期内低水平集聚态势逐渐改善,并且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形态存在差异。(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省份对邻近省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贸易便利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测度2001—2020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分别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空间Markov链分析法揭示其相对差异和来源、绝对差异和动态分布、纳入空间因素的内部状态转移特征和相邻地区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贸易便利化水平均处于不便利状态,且具有明显非均衡态势,总体差异呈缩小态势但依然显著,其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除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外,其余综合经济区内部绝对差异扩大;除北部沿海和大西南外,其余综合经济区不存在极化现象;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存在拖尾现象,但呈现收敛态势。贸易便利化水平状态转移显著受相邻省份影响,高水平省份溢出效应为正且贸易便利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低水平省份对中低水平省份溢出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9.
文章应用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并基于30个省际单位的面板数据,从省际角度对1997~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整体效应和省际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较低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小于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力: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省际影响差异,各省际单位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我国货币政策短期内对内陆经济水平较低省份的影响力较大,中期内对沿海或靠近沿海地带省份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构建了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归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间演进特征和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成绩斐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省份经济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明显的增长,但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差异显著;空间分异明显,呈典型的“地带性”和“梯度性”分布特征;呈现显著的全局正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集聚模式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海拔高度、科技水平、公共物品供给、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政府规制没有显著影响;空间效应的影响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再次之、西部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11.
薛伟  蔡超 《统计与决策》2022,(18):22-25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经济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民生发展五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选取2019年各省份相关指标数据,采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方面,上海以1.09分的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在创新发展方面,北京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首都地位位列第一;在绿色发展方面,西藏和海南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在协调发展方面,天津、上海、北京因其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位列前三;在民生发展方面,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位列前五,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从综合评价得分和排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省份。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构建了由低碳发展、低碳环境、低碳技术与政策三个方面构成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从驱动机制出发,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需求角度的经济结构、供给角度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角度的科技创新效率;接着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6~009年的数据,经过正向化、无量纲化处理之后以均方差法进行线性加权计算了各省2006~009年的综合评价得分;并以此得分为基础,用面板数据对本文的三个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王青  刘亚男 《统计与决策》2023,(10):122-126
文章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乡村振兴水平明显提升。总体差异、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其次是超变密度,最后是地区内差异。八大综合经济区核密度曲线向右移动,总体上以收敛为主。全国、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极化现象不明显,其他综合经济区的极化现象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各地区综合消费能力大小,分析各地区居民消费能力的变异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消费能力的洛伦茨曲线,给出了基于人口不等分的消费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对2008-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多项式法计算消费基尼系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变异系数与消费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993,消费基尼系数的设计是合理的;中国三个区域的消费差异有所不同,东部地区的消费基尼系数最大,中部地区的消费基尼系数最小,西部地区的消费基尼系数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围绕创新创业环境的内涵,梳理了影响创新创业环境的六类主要因素,归纳潜在指标;对各潜在指标进行"聚类—因子—权重"综合分析,提炼影响创新创业环境的主要因子,构建出以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评价模型。以中国各省为样本,对全国31个省级单位的创新创业环境在2014年的状况进行测评排序。依据各省创新创业环境综合得分情况,得出全国31省2014年创新创业环境的地理空间分布图。分地区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创新创业环境具有明显优势,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大。从准则层指出各个地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和物流产业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出三个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指数,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借助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19—2025年中国耦合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物流产业三个子系统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存在同向性;三系统耦合度高,但耦合协调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空间差异性,耦合协调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随着时间推移,耦合协调水平差距扩大;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空间正向相关关系,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预测2019—2025年中国耦合协调度缓慢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整体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接近步入勉强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并选择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城镇化水平的部分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和城镇化对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传递到周边地区。在数字经济对消费水平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城镇化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应正确认识数字经济的作用,充分激发消费潜力,逐步完善县域城镇的布局,努力促进城乡协调,综合促进生产要素的协调,克服经济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汉江流域为背景区域,通过建立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四个时间断面(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对9个城市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和排序,并运用空间表达和空间插值的方法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时空演变情况.评价结果显示:襄阳的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最高,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进而根据评价结果,揭示了9个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演变、主成分演变与影响因素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根据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与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了9个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演变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房林  赵倩  邹卫星 《统计与决策》2017,(19):147-151
文章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1999-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考虑地区差异性条件下,分析资本有效税负、消费有效税负和劳动有效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两种有效税负地区差异不明显,降低资本有效税负,提高消费有效税负均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劳动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性,其中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为正,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为负.经济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机会获得和经济成果共享三个维度构建了测度经济包容性增长指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2021年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了度量,进一步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包容性增长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水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空间分布不均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邻近地区会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短期和长期效应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包容性增长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