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子》被动句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云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26(1):18-22
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是汉语被动句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管子》是此时期的代表文献之一。研究《管子》被动句式的结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被动句发展的情况。诸如“于”字式被动句的辉煌和迅速衰落,“见”字式被动句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为”字式被动句的成熟与衰落,“为……所……”被动句式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为……之……”式被动句的产生与极速的消亡,“为……之所……”式和“被”字式被动句的萌芽与缓慢的发展等。《管子》中的被动句式,在汉语被动句式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耿振东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63-67
刘向整校古籍,根据各篇产生的时间及思想的真伪,多作内、外、杂篇的分类。《管子》一书中“内言”、“外言”、“杂篇”的分组也应如此。“内言”是思想源头,“外言”在“内言”的基础上形成并突出了法的思想,“杂篇”晚出,兼融道、法、农、阴阳等各家。《管子》中有“经言”一组,它是对“内言”的理论化、系统化,并上源“内言”,下启“外言”。根据“管子轻重”和“短语”、“区言”、“管子解”各组的性质,可分别与“外言”、“杂篇”并列。 相似文献
3.
26 0 0多年前的管仲从水与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上 ,全面而深刻地论述水的地位和作用。这在中外史上是一个创举。通过探索 ,旨在了解可持续发展水利深厚的历史水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张仁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128-131
《管子》与《晏子春秋》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救济贫困者,减轻民众赋税,关心老幼、鳏寡孤独、残疾者和灾民等社会弱者的生活,重视民众教育等方面,反映了先秦时期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管子》和《晏子春秋》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敏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3):52-55
对《醒世恒言》中的被动句式进行分类统计,从用量及结构等方面探讨“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和“为……所”式这些上古汉语传统模式的衰微、“被”字式在近代汉语中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教”字式、“与”字式、“吃”字式这些近代汉语才产生的被动式的特点,从而阐述被动句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6.
刘子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英汉两语言中被动句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语法体系、结构形式、使用范围、表达功能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语言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句式在英汉两语言中不同的表现特点:英语中的被动句体现的是英语以体系为本的语法特点,其形式单一,具有客观、间接等文体色彩;汉语中的被动句体现的则是汉语句型为本的语法特点,其形式多种多样,具有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使用范围较为狭窄。 相似文献
8.
英语被动句式的功能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新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108-111
英语被动句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突出施事;2.详细说明施事;3.淡化施事;4.突出被动行为本身或被动行为产生的结果;5.突出受事;6.话题功能;7.礼貌功能;8.修辞功能;9.文体功能。我们应根据不同需要,恰当使用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9.
试析《管子·轻重》的商业治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轻重》从人性好利论出发,提出了以利治民的思想,包括利权独断、打击一切同君主争利的社会势力、控制民的经济命脉等。它还详尽提出了市场取利的种种手段,其要害是利用强权加垄断来操纵市场。《管子.轻重》把商业治国思想推向国际,主张利用商战打败敌国。由于这种商业治国思想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所以,充满了内在无法解决的矛盾,只能沦为敛财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管子》一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其中有深刻而又独具特色的营国思想, 包含着对城市经营的策略与城市营建的思想。本文主要考察《管子》营国思想与齐国都城在城市营建上的相关性,并通过引用《管子》中的内容和临淄故城现有的考古资料, 分别从城市选址、规模、分区、防卫及水利建设等方面将二者进行比较和印证。在“因天材, 就地利”理论的高度概括之下, 于临淄城因地制宜的实施中, 得出《管子》营国思想的实践性和可行性。通过对《管子》营国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达到对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更深、更广的了解, 从而有益于现实中的城市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1.
张建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8
《管子.轻重》从人性好利的理论出发,提出了系统的“以利治民”思想,它包括:垄断市场取利,控制粮食、盐铁和人民生产进而控制人民经济命脉,打击包括商贾和大夫在内的一切威胁君主取利的各种社会势力等。 相似文献
12.
池万兴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5):23-28
《管子》的主导思想虽然是道家黄老学派,但其中的儒家思想也是十分突出的。儒家的民本思想、仁义德政学说、尊贤授德等思想皆在《管子》中有丰富的表现,但《管子》的儒学思想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0-63
被动句是一种语言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句子结构,英语与汉语在被动句的使用方面,有异有同。本文从语法范畴、功能和结构成分三个方面就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着重讨论了英语中没有而汉语中存在的被动句式的语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肖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5):11-13
<管子>包含了大量的重农思想,为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蕴含了以农为本的高超视域,予之为取的创新意识,以及"九惠之教"的惠民之道和社会和谐的时代精神.发掘其思想精华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管子》叙事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敏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
<管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叙事意识.以法家思想为中心,往下分为法、术、势三个方面叙述,法、术、势下又分别以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为主要叙事因素,构成了以凸显法家思想为目的而层层细化的金字塔型结构.<管子>采用的浅层叙事结构就是缀段式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高僧传》被动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
对《高僧传》中具有被动结构标志的被动句穷尽整理分析,并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其比较研究,认为其文中包含的被动式还是比较全面的,被动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语言中被动句式的使用情况:先秦的主要被动句式"于"字式已近消亡;"见"字式虽仍占据着21%的用例,但已为"为……所"式和"被"字式超越;"为……所"式仍以46%的比例占据着其自东汉以来的优势地位;"被"字式此时发展迅速并显示出新特点:动词后带补语用例增多,还出现"被……所"式;"被"字式以26%的用例不仅超越了"见"字式,还直追"为……所"式,为其在唐代超越"为……所"式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2):52-57
句式研究,是语法研究的核心,但我们并不满足于对句式作静态的描写与分析,而追求对句式变换现象的探讨与解剖。所以,它是一种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研究的尝试,也是一种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探索。论述《孟子》中的句式变换现象,旨在揭示句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为我们认识和利用多种表达方法提供资料和知识,为当代汉语的转换语法研究提供素材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晴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53-56
历代学者对<管子>都有一定的研究.其中,清代之前的学者们主要就文献的作者、义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到了清代,学者们则偏重于<管子>的文献考证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代之后的学者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管子>全书体系的研究中.在此期间,有部分学者将<管子>归入稷下学宫的论文集或零散的档案编纂,也有学者指出<管子>全书存在一个鲜明的中心主体,所有的篇章围绕道而展开.文章对前代学者在<管子>流传和体系研究方面的成果作了简要总结,着重探讨道对<管子>全书的纲领意义,以期对<管子>体系研究有所积累和推进. 相似文献
20.
杨晴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56
历代学者对《管子》都有一定的研究。其中,清代之前的学者们主要就文献的作者、义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到了清代,学者们则偏重于《管子》的文献考证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代之后的学者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管子》全书体系的研究中。在此期间,有部分学者将《管子》归人稷下学宫的论文集或零散的档案编纂,也有学者指出《管子》全书存在一个鲜明的中心主体,所有的篇章围绕“道”而展开。文章对前代学者在《管子》流传和体系研究方面的成果作了简要总结,着重探讨“道”对《管子》全书的纲领意义,以期对《管子》体系研究有所积累和推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