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大均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论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一文中指出:社会政治心理与社会政治理论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政治理论既可高扬又可贬抑某些社会政治心理;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理论的长期延续可以积淀为社会政治心理。如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对政治体制改革大政方针的传播和实施,使改革成为人们的内心需要,这样既可使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又能逐步培养群众新的政治观念、  相似文献   

2.
村民上访问题的理论阐释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欣 《学术论坛》2003,(2):130-132
村民上访作为新时期中国乡村政治中出现的新问题 ,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有关村民上访的理论阐释及其探讨的基础上 ,参照西方有关理论 ,从博弈论的动态角度 ,探讨村民上访这一问题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在论”和“社会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日本的环境政治学理论研究,一方面受被曲解的“环境伦理学”影响过大;另一方面,不是受现行的政治环境左右趋向于社会结构主义,就是偏重于对这一政治过程的说明。而实际上最需要的首先是阐明“保护环境”究竟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这将对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的社会问题,有效调节收入差距,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们的目光逐渐转移到公有产权制度的改革上,在理论探讨中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建议和意见。笔者认为改革中公有产权问题的凸现一方面表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已走下神坛,逐渐回归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也鉴于公有产权制度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核心和本质问题,其改革何去何从,事关重大,值得慎重对待润此,对这一课题的探讨需要有这样几点基本认识:其一,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公有产权制度的基本规定性和特点,不能误导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二,在内容上兼顾公有产权制度中各权能的有机联系,改革不能顾此失…  相似文献   

6.
经济稳步增长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宏观政策的目标所在。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无疑就是以消除过去的高通货膨胀这一首要经济不安定因素为己任的。二年多的实践,使得通胀问题大为退逆,可谓政策奏效,成效显著。 然而,面对通胀问题消退这一大好局面,我们在经济稳定乃至于社会稳定方面并非可以高枕无忧了。一方面,通胀产生的基础并未根除,另一方面,在治理通胀中出现的显性失业  相似文献   

7.
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为分析框架,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分析工具,对中国改革问题进行独辟蹊径的剖析后发现,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本质上是中国社会权力的变迁,变迁的具体形式是政治领域权力向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转移,是行政全能主义国家向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权力格局的转变。借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理性政府"来看,在权力的转移过程中,政治领域权力向经济领域转移有着内外两种合力的作用,因而相对来说其难度要小些;而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权力向社会领域转移则缺乏明确的动力源泉,因而转移的难度要大得多。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而社会领域的改革则可能要艰难许多。  相似文献   

8.
前一阶段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有的同志归咎于改革,于是“经济体制改革为道德进步提供了现实可能”似乎成了问题。因此,这一问题仍有探讨的必要。一、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关_系的完善,从而为社会道德进  相似文献   

9.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会同志认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由窃窃私议到推向前台,一方面是继“文化热”之后出现的又一思想解放的潮流,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唤,是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入把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有的同志指出,中国的改革应当是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都要改革。如果在传统体制功能耦合的稳  相似文献   

10.
政治信任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政治信任研究的兴起一方面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这一社会背景包括当时美国信念激情期批判型公民的成长、经济大衰退对政府绩效的困扰、暴露政治中媒体对政府的揭短和世界角色衰落中自信心的减损等因素;另一方面又有着深厚的学理基础,政治文化理论的铺陈、政治系统理论的激发、社会交换理论的启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会通是其兴起最重要的理论源泉。这些理论的引入为政治信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政治信任的研究迈向了新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的社会正义理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的社会正义理论刍议江立成,赵敦华70年代以来,社会正义问题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政治哲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明显趋向:一方面,哲学家针对社会的现实和基本理论问题建构新的正义理论;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家运用这些理论解决...  相似文献   

12.
秩序与活力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两个基本维度。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行,激发社会活力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秩序与活力只有相互促进、互动共存才能维护社会的长久稳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深刻的矛盾,即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但改革本身又可能引发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当下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只有从优化国家控制的角度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既维护社会秩序又增加社会活力,才能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分层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国的社会分层一方面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如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弱小、身份壁垒等。这些问题可通过改革过时的制度与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等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通过批判"国民经济学"完成,其立论前提是消灭私有制,这由他的理论任务所规定。不是用公平、正义的政治法律概念解释分配关系,而是用生产关系来解释分配关系,用生产劳动解释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基本逻辑。只有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出发,才最能切中应得正义论的要害和现代正义问题的实质。自由主义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正义概念是一个低阶概念,而马克思的正义概念则是一个含义更广的高阶概念。马克思的高阶正义概念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出发,以"自由人"之间有机的社会合作为基础,刻画出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最高正义原则。这一原则是先前人类历史中出现过的各类正义原则在逻辑上和在历史上自我扬弃的结果。在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仅仅充当批判者的角色,而是担负着为现实生活提供规范的理论责任。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以直接、间接的方式去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政治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投票选举、法案讨论、公民信访、举报等等,都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公民政治参与的目在于影响政治决策。我国实行改革以来,公民的政治参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对我国的政治运行乃至整个改革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对这样一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过程作简单的价值判断是不科学的和有害无益的。我国改革中的政治参与所产生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求对改革中的政治参与进行深入地研究。这对于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和加强政治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政治权力就是指国家的权力,它是由一定社会中的少数人来掌握和行使的。问题在于,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为什么由某一部分人,而不是另一部分可能更具有能力的人来掌握政治权力呢?换言之,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依据何种理由来占有和行使政治权力呢?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关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它也是政治现象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政治稳定对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维护政治稳定的局面,并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政治发展及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现代社会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这是社会转型期唯一可供选择的政治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一649年),政治比较清明,这是史家一致称誉的。但是,对贞观之治与政治清明的关系,政治清明究竟表现在什么问题上,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笔者认为唐太宗以“亡隋为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推行的若干改革及其政策,是促使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其核心则是政治改革,贞观之治的精髓是政治清明。  相似文献   

19.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可划分为古典主义的、近代自由主义的、现代国家主义的以及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等六大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原理对之加以审视,可以为理解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新型关系提供一种维度,从而对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赵紫阳在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的若干制度的问题。这是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理论总结,也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大发展。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是非常重要的。改革中,往往强调干部就忽视群众,强调知识就忽视体力劳动。强调按劳分配,就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于是,就出现种种不满意。要了解、研究和调解这些不满意,造成一种团结舒畅的气氛,民主协商对话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也是改革所需要的。胡启立在宣传部长会议上也说: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学会采用民主对话的方式进行,让群众参与国家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