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人格论     
和谐人格是适应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一种人格型态,其内涵是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人和谐、自我与社会和谐、自我与自然和谐。和谐人格的生成需要社会生产力条件、社会经济形态条件、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和个人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条件。和谐人格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有利于形成自我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时代美育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以培养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而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志是人格发展上的和谐.和谐人格由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和真善美相谐的道德人格两个层面构成,二者的统一是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当前,西方消费主义所蕴涵的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取向,造成了大学生心理结构要素中实用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和感性因素的畸形发展,使大学生的内在自我与心理人格和谐遭到严重破坏;其自我中心主义本质及所倡导的"符号消费"观念,对大学生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所形成的道德人格和谐造成了强烈冲击.为此,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美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以塑造健全完满的人性与和谐的人格为终极目的,并全面渗透于德育、智育之中,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及和谐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塑造和谐心态、实现自我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基石.自我和谐的理念可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到历史依据.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从和谐的道德出发,老子反对世俗的价值观,主张人应尊道贵德、无私无为、修身养性,兼具高尚道德品格与高度社会责任感,成为自我和谐的圣人.老子关于和谐道德的论述启示人们:要实现自我和谐需要对人生的终极价值有所把握;需要在培养健康统一人格的同时,加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实现自我和谐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裴蓓 《唐都学刊》2007,23(6):124-126
中国和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对自身的设定和未来的构想,是一种国人对人生社会价值目标的确认,是中华民族要求超越现实和超越自身、达到理性自觉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表明自己和平使者的国家形象、昭示人类未来精神家园的福音。它是动员国人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激越鼓点,也是国人改造民族素质、向往文明的深情呼唤,还是驱动自我人格塑造,完善崇高理想的人格精神。它将彻底刷新中国陈旧的生产关系和国人的心理结构及精神面貌。分析"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对于深刻认识和完善"和谐社会"科学构想,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心理是一种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的健康社会心态,但与健康心理又不能简单等同。和谐心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纬度和心理支撑,不和谐心理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心理的建设路径应包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等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一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大量出现。群体事件,执法者与民众的情绪对立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要解决这些矛盾,除了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之外。也应该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与和谐心理建设,预防和化解各种矛盾。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强化管理者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加强社会的心理疏导工作,为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不良情绪发泄的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群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舆情,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民工子女的不良舆情表现为:自我封闭、极度自卑、心理失衡、逆反与不满和反社会人格等。如何从制度、环境和自身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不良舆情的调适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唐柏林  张淑芳 《社科纵横》2013,(12):144-147
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是促进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心育氛围;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加强多元化资助的政策环境建设,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9.
靳翠梅 《社科纵横》2008,23(7):44-45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影响人们心理和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有主体自身认知水平和修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何雅媚 《学术交流》2012,(8):157-160
社会互动中,交际者的自我表达经常呈现出"口我"与"心我"不一致的情况,帮助交际者展现"利他精神"、矛盾复杂的心理、进行自我压缩的努力或款款深情,有的还被别有用心之人用于打击对手,又试图避免面对面的剑拔弩张的斗争。"口是心非"的诸多语言功能反映出言语交际者拿捏处事分寸,寻求面面俱全的处理方式,追求以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为中心、与其周围人际环境圆融成为一体的和谐状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所赋予的道德修养的范本和基本价值取向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的言语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长中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将来社会的严峻挑战,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2.
Resilience and Thriving: Issues, Models, and Linkag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article addresses distinctions underlying concepts of resilience and thriving and issues in conceptualizing thriving. Thriving (physical or psychological) may reflect decreased reactivity to subsequent stressors, faster recovery from subsequent stressors, or a consistently higher level of functioning. Psychological thriving may reflect gains in skill, knowledge, confidence, or a sense of security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sychological thriving resembles other instances of growth. It probably does not depend on the occurrence of a discrete traumatic event or longer term trauma, though such events may elicit it. An important question is why some people thrive, whereas others are impaired, given the same event. A potential answer rests on the idea that differences in confidence and mastery are self-perpetuating and self-intensifying. This idea suggests a number of variables whose role in thriving is worth closer study, including personality variables such as optimism, contextual variables such as social support, and situational variables such as the coping reactions elicited by the adverse event.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是一个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强自尊的特殊群体,正处于人格和性格的塑造期,他们大多数对人生、自我和复杂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其他客观原因的影响,青少年群体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当前中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学校社会工作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发展,具有自身一套独特的理论和工作方法,与当前的中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强调和提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的优势及介入的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一个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强自尊的特殊群体,正处于人格和性格的塑造期,他们大多数对人生、自我和复杂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其他客观原因的影响,青少年群体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当前中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学校社会工作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发展,具有自身一套独特的理论和工作方法,与当前的中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强调和提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的优势及介入的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More than most medical procedures, abortion is embedded in a social context that has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of patients. Following a brief history of legislation and research on abortion, correlates of post-abortion reponses are reviewed. A social-psychological framework is suggested which views abortion as a stress experience. Responses to the experience will be a function of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the pregnancy to the individual woman, her defensive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 abortion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the procedure on the partner and on health professionals who perform abortions are also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中市民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隔离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在职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居住空间与心理认同等等方面都显现出与城市居民的差异与隔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因而通过推进户籍改革等方式,消除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隔离是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Given that the group aspect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forms a central, yet largely unexplored element of American partisanship, social identity theory presents a compelling social‐psychological theory of group belonging through which to reinterpret the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of partisanship. Methods. Using a mail survey of 302 randomly selected Franklin County, Ohio residents, level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Democratic Party, the Republican Party, and political independents are measured using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a Psychological Group (IDPG) scale. Scores on the IDPG are used to predict attitudes toward parties and the consistency of partisan behavior. Results. Levels of partisan social identity proved to b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political party ratings, ideology, and party activities, even when taking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partisan strength into account. Conclusions. Social identity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partisanship, which, when measured, can lead to superior predi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8.
进人大学成为个体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心理与社会性转折事件,大学新生面临着各种来自生活、人际、心理及学习的新挑战与影响,然而,大多数大学新生对于新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新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精神压力大,思想包袱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方法,以小群体为对象来解决具有普遍性特征的社会问题,使受助者在小组中通过个人影响及群体影响塑造及改造能力,学习社交技能,发展个人潜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小组工作方法的角度探讨如何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希望对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及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医务社会工作是体现医院人文服务的重要途径。以个案、小组、社区、义工等服务形式为主体的医务社会工作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困扰,着重解决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各类心理与社会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人关怀"。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是当前医院服务改革的方向,应把握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和医院人文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发挥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