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 《人才瞭望》2005,(9):56-57
员工的潜能是企业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将极大地提高服务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的市场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这些都有赖于员工激励,员工激励是管理者实现其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吕军焘 《人才开发》2006,(12):24-25
管理者总是希望员工用100%的热情投入工作,对组织来说,这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事实上,每个员工都有很大的潜能,只要把这些潜能发挥出来,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就会大大提高。运用激励就是发现和挖掘员工潜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激励运用的差别决定了管理者水平的差别,一名成功的现代管理者总是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求,调动他们的工作激情,实现组织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张晓红 《人才瞭望》2017,(20):199-200
企业员工培训与激励,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密切相关,对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充分发挥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将员工激励制度与企业实际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建立健全相关企业员工激励措施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全面激发员工为企业奉献自己力量的决心,以便于提高企业综合发展实力.  相似文献   

4.
管理者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误区,认为对员工激励就是奖励,同样的激励可以适用于所有员工,只要是建立起激励制度就能达到激励效果。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激励有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情况要"因人而异",切不可"一视同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正确使用激励机制可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带来巨大的效益。一、激励机制1.激励的作用与特点。激励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性激励的三大支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博 《人才瞭望》2004,(3):14-16
非物质性激励是有别于物质性激励的激励方式,较之物质激励有其优越性。它可以不同形态经常使用。不断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非物质激励主要从精神层面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挖掘员工潜能,以实现员工和企业的价值。由于非物质性激励基本上属于主观性因素,致使一些追求短期物质利益的企业经常忽视它,认为  相似文献   

6.
杜勇 《人才瞭望》2005,(10):28-29
绩效管理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绩效的持续发展,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流通,形成一个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使他们对工作更加投入,促使员工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团队凝聚力,改善团队绩效:通过不断的工作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建设性的、开放的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白尧 《人才瞭望》2016,(16):153-154
为确保企业员工激励制度构建的有效性,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只有从员工自身发展和成长方面着手,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而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围绕新时期背景下,企业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战略性资源,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管理手段,它的实现会根本性的鼓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完成企业工作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从多种激励方法的选择上来描述,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向心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韦炳方 《人才瞭望》2006,(11):83-83
当价值观相同的时候,激励人就很容易了。当创业初步成功,在企业发展阶段,这时的企业高层该如何激励自己的核心团队,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笔者多年总结和实践出的独特理念——“结交真心朋友”式的团队激励。激励要从源头开始通常,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关注的核心内容是自信、有无远大或清晰目标、团队意识、沟通意识。但是具体到激励,大多数CEO的员工激励方式无非是传统的一般概念。但实际上,这种没有调查的激励并不能达到CEO们的预期效果。真正起作用的激励方式一定要有针对性,员工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如此,员工才会被真正激励到,并且这种…  相似文献   

10.
周俊 《人才瞭望》2013,(4):77-79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的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至于其具体内容,包含很多的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年金——长期激励的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励,按其收益期可分为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短期激励主要以月度、季度和年度奖金的方式等直接发放给员工;长期激励主要以延期支付的方式和股权激励的方式为主。当前国内企业中长期激励表现为:社会保障金的交纳、工龄工资、继续教育计划等。毫无疑问,这些形式的长期激励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长期激励形式都有着相应的局限性。如:工龄工资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使得年轻有为的员工没有耐心去等待自己工龄的增长而受益:继续教育计划的对象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更多的编制为员工提供空…  相似文献   

12.
朱云 《人才瞭望》2013,(10):65-66
如何使绩效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真正发挥作用,成为企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工具,已刻不容缓地摆在管理者面前。对工作做出有效的计划,对工作绩效的真实考核,并保持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和反馈,企业就能激发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推动其能力发展与潜能开发,形成一支高效率的工作团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13.
就激励的效能和企业现实来说,激励性薪酬至少应该存在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薪酬计划是应该可以激励员工,提升执行力和士气,其次就是设计必须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不能让员工或者企业独自承担未来未知的变化。这些条件一旦需要斟酌,管理者就必须要在两种目标之间有所取舍。有效的风险分摊意味着付给员工固定薪资,这时,公司不会承担所有随机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没有适用于一切人和一切环境的激励制度和方法。企业激励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如果激励措施得当,员工的工作热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反之,就会挫伤员工的创造激情,直接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目标任务的完成。企业在设计员工激励方案时,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每一时期员工的需求特点,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珊珊 《人才瞭望》2017,(16):199-200
在心理学中,激励是指不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管理工作中,激励是指管理者对于员工的激发和鼓励,能有效达到组织及其个人目标的系统性活动,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笔者通过对激励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激励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能。所谓激励,就是领导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手段,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众多的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激励,就是领导者为满足员工的需要,尽力发挥员工的潜力,多方激发员工的向上精神,把员工们凝集在自己周围,为企业献计、出力。激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员工的个性和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例如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就不应以金钱刺激为主,而应以成就和成长为主。  相似文献   

18.
曹敏晖 《人才瞭望》2004,(10):71-71
激励,就是领导者为满足员工的需要,尽力发挥员工的潜力,多方激发员工的向上精神,把员工们凝集在自己周围,为企业献计、出力。激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员工的个性和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例如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就不应以金钱刺激为主,而应以成就和成长为主。  相似文献   

19.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有效地运用激励手段不仅可以鼓励员工士气,而且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企业管理中最本质的是对人的管理.如何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激励是管理的催化剂,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标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建立企业特色和员工需求的开放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在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张海星 《人才瞭望》2006,(12):37-38
民营高科技企业早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多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主要局限于简单的物质激励与惩罚。尽管这些企业有时也会根据能力将优秀人才破格提拔到关键岗位或根据工作业绩给予相当惊人的次性奖励,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员工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这时.缺乏完整有效的激励体系无疑已经成为民营高科技企业进一步高速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